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溫病本氣篇 (12)

回本書目錄

溫病本氣篇 (12)

1. 溫病的壞病

溫病的病源,全是疏泄偏勝,收斂不足。疏泄偏勝,最傷陰液,最泄陽根。蓋能收斂則氣降而液生,能收斂,陽根乃能下藏,能收斂,然後疏泄可不偏勝。收斂之氣,肺金主之,脾胃為肺之母,脾胃足肺金之收斂方足。中氣在脾胃之間,故治溫病之要,在養陰液保陽根,尤要在保中氣。

必津虧熱起,燒著肺家,始可用清涼之品,以泄熱保肺。必津虧絡澀,氣機阻塞,始可兼用去滯之品,以活絡清氣。必津虧熱盛,傷及血分,始可兼用涼血之品,以養血。必津虧熱盛、熱積胃家、始可稍用寒下之品,以清胃。《內經》曰:溫病虛甚者死,因不能用補藥之故也。

雖不能用補藥,然相火下降,熱回下焦,津液續生,藏住相火,津液生而相火藏,中氣自然回復,即是天然補藥。所以大散大寒固是錯誤,大補亦非所宜,補則氣機益滯,中氣益難同復也。

體壯的人,得了溫病,熱盛脈實,一經清解,便無余事。然體壯之人,得溫病者少,體壯則中氣足,榮衛平,收斂常旺,疏泄不至偏勝,相火不至外泄,故少得溫病。即得溫病,安臥片刻,中氣旋轉,榮衛復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惟體虛的人,中氣不足,疏泄易於偏勝,易得溫病。

其脈模糊躁急,皆是陽根不固,陰液虧傷,木火外發,金水內竭,中氣不守。故《難經》曰:溫病之脈,不知何經之動也。亦有熱深脈伏,疾數不明,服清涼之藥,熱退脈顯者,乃是實脈。

發汗二字,誤卻醫家不少。須知仲景《傷寒論》之麻黃桂枝湯,皆發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並非麻黃湯桂枝湯將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緣人身陰陽之氣,和合則治,分離則病。既分離又復和合,則汗出也。人身氣降化水,水升化氣。臟腑榮衛之氣,升降調和。氣化水而不滯,水化氣而不停。

一病外感,臟腑之氣鬱於內,榮衛之氣鬱於外,氣水化生之間,即停滯不通。汗即停滯的水氣,此為作汗之原素一也。榮衛分離而又復合,陰陽交通,卻生津液,一如夏日酷熱,一旦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氣通而降雨澤,此為作汗之原素又一也。具此兩種原素,所以榮衛一和,自然汗出而病解。

經方發汗,實際上乃調和榮衛也。此理自古至今,未明於世,何發之有。

傷寒陽明腑病忌發汗,服承氣湯得大便後,病人安臥而通身得微汗,而病解。三陰臟病忌發汗,服四逆湯後亦通身微汗,而病解。並非承氣湯四逆湯發汗,亦臟腑榮衛之氣復和之故。溫病忌發汗,亦與桂枝楊證忌用麻黃之理同。溫病之得汗而解,亦與桂技揚證用芍藥斂榮氣以與衛氣平,自然得汗而解之理同。不過不可用桂枝生薑大棗炙草熱性橫性之藥耳。

溫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不得汗,則木火內鬱而出疹。出疹有吉有凶。由於陰液續生而血熱外達,所出之疹與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則病癒。由於陰液內竭,熱灼血乾,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則病加。吉疹色紅而正,凶疹色赤而黑。但色黑固然是凶,色紅亦有凶者。中氣將脫,表裏分離,榮衛無歸則疹出而紅,疹雖已出,人亦不活,此色紅未可為吉也。

白話文:

溫病的病因,主要是因為身體疏泄功能過於旺盛,而收斂功能不足。疏泄過盛會大量損耗身體的陰液,並耗散陽氣的根本。若能加強收斂,氣就能下降,產生津液;能收斂,陽氣的根本才能向下收藏;能收斂,疏泄功能才不會過於偏盛。收斂的功能由肺金主導,脾胃是肺的母親,脾胃功能強健,肺金的收斂功能才會充足。中氣位於脾胃之間,因此治療溫病的關鍵在於滋養陰液、保護陽氣的根本,尤其要保護中氣。

必須等到津液虧損、產生熱象,熱邪燒灼到肺部,才可以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清熱保肺。必須等到津液虧損、經絡阻塞、氣機不暢,才可以使用一些去除滯塞的藥物,來活絡氣機、清除邪熱。必須等到津液虧損、熱邪過盛、傷及血分,才可以使用一些涼血的藥物來養血。必須等到津液虧損、熱邪過盛、熱積在胃部,才可以稍微使用一些寒涼的瀉下藥,來清除胃熱。《黃帝內經》說:「溫病虛弱到極點就會死亡」,這是因為虛弱到無法使用補藥的緣故。

雖然不能使用補藥,但若能使相火下降,熱邪回到下焦,津液就能持續產生,並能藏住相火。津液產生而相火得以收藏,中氣自然就能恢復,這就是天然的補藥。所以,大肆攻邪或使用大寒藥是錯誤的,而大補也不是適當的方法,補反而會使氣機更加阻滯,中氣更難以恢復。

體格強壯的人,得了溫病,若出現熱盛、脈象洪實的情況,只要經過清熱解毒,就沒什麼大礙了。然而,體格強壯的人,很少得溫病,因為他們中氣充足、營衛調和、收斂功能旺盛,疏泄功能不易過於偏盛,相火也不會外泄,所以很少會得溫病。即使得了溫病,只要稍微休息一下,中氣就能恢復運轉,營衛也能恢復和諧,自然就能出汗而痊癒,不會演變成重病。只有體質虛弱的人,中氣不足,疏泄功能容易過於偏盛,才容易得溫病。

溫病的脈象模糊、躁動、急促,都是因為陽氣的根本不穩固、陰液虧損、木火向外發散、金水內在枯竭、中氣無法守護的緣故。所以《難經》說:「溫病的脈象,無法辨別是哪條經脈的脈動」。也有熱邪深伏而脈象隱伏,疾數不明顯的情況,服用清涼的藥物後,熱退脈象就顯現出來,這時的脈象是屬於實脈。

「發汗」這兩個字,誤導了不少醫生。要知道,張仲景《傷寒論》中的麻黃湯、桂枝湯等,都是具有發汗作用的方劑,它們之所以能使人出汗,是因為其中自有促進出汗的道理,並不是麻黃湯、桂枝湯把人體的汗硬生生地提拉出來的。人的身體,陰陽之氣調和,就會健康;陰陽之氣分離,就會生病。當陰陽之氣分離後,又能重新和合,就會出汗。人體之氣下降則化為水,水上升則化為氣。臟腑營衛之氣,升降調和。氣化為水而不停滯,水化為氣而不停歇。

當人感受外邪,臟腑之氣鬱積在內,營衛之氣鬱積在外,氣化為水、水化為氣的過程,就會停滯不通。汗就是停滯的水氣,這是產生汗的一個原因。營衛之氣分離後又重新和合,陰陽之氣交通,就會產生津液,就像夏日酷熱,一旦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之氣交通,就會降下雨澤,這是產生汗的另一個原因。具備這兩種原因,所以營衛一旦和諧,自然就會出汗而病癒。

經方所說的「發汗」,實際上是調和營衛。這個道理自古至今,沒有被世人明白,又哪來的所謂「發」呢?

傷寒病中陽明腑實證忌諱發汗,服用承氣湯後,如果排出大便,病人就能安睡,並且全身微微出汗,病就痊癒了。傷寒病中三陰臟病忌諱發汗,服用四逆湯後,也能全身微微出汗,病就痊癒了。並不是承氣湯、四逆湯發汗,而是臟腑營衛之氣恢復和諧的緣故。溫病忌諱發汗,也和桂枝湯證忌諱使用麻黃湯的道理相同。溫病之所以能出汗而痊癒,也和桂枝湯證使用芍藥來收斂營氣,使之與衛氣平衡,自然就能出汗而痊癒的道理相同。只不過不能使用桂枝、生薑、大棗、炙甘草等熱性、燥性的藥物罷了。

溫病如果能出汗而痊癒,就不會出疹子。如果不能出汗,則木火就會鬱積在內而導致出疹子。出疹子有吉有凶。如果是由於陰液持續產生,血中的熱邪向外發散,所出的疹子就和出汗一樣,是吉利的疹子,疹子出來,病就會痊癒。如果是由於陰液內在枯竭,熱邪灼傷血液,所出的疹子就是凶險的疹子,疹子出來,病情反而加重。吉利的疹子顏色紅潤而正常,凶險的疹子顏色赤紅而暗黑。但是,顏色暗黑固然是凶險的徵兆,顏色紅潤也有凶險的可能。如果中氣即將脫失,表裡之氣分離,營衛之氣無所歸依,也會出紅色的疹子,即使出了疹子,人也無法存活,這種紅色的疹子並不能算是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