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1)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1)

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家不可與之。(寒字作痰字解,痰在上焦,故可用吐法。果胸寒,則忌吐。)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脇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萎。(有上逆諸證,而經脈動惕,津血枯極,故久則成萎。)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俱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燒針傷陰,木枯克土。微黃肢溫,木土尚和,獨少也。以上十二章,論痞證。)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中下濕寒,中上濕熱。)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繋在太陰。太陰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脾濕瘀熱,故病發黃。腐穢,即脾家實物。)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蘗皮湯主之。(身黃發熱,尿必不利,熱瘀濕中故也。)

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土?敗濕生,鬱阻木氣,木鬱生熱,熱瘀之由。)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熱因濕瘀,濕因熱聚,熱下尿通,濕乃出去。以上五章,論太陰脾臟濕鬱木氣,木鬱生熱證。)

本太陽證,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脾傷不運,木氣遂結。太陰陰寒,無下證也。)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木邪由結而實,下結實之木邪,非下太陰土氣。)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胃氣弱易動故也。(太陰陽微無下證。芍藥大黃,性寒敗陽。)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當於寒濕中求之。(濕寒黃為土氣本病。濕熱黃為木氣瘀熱。以上四章,論太陰脾臟熱病之下證。下木氣之結,非下太陰也。)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欲吐心煩為陽復,利傷津故渴,若小便色白以下,以虛寒證明陽復也。)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腎陽復,生心火,火不降,則咽痛,中氣虛也。)

白話文: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如果病症像桂枝證,但是頭不痛、脖子不僵硬,寸脈稍微浮起,胸口感覺悶脹硬結,氣往上衝到咽喉,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適合用瓜蒂散,但有失血情況的人不能使用。(這裡的寒字要理解為痰,痰在上焦,所以可以用催吐法。如果真的是胸寒,就不能催吐。)

傷寒病,如果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後,又用發汗的方式,導致身體虛弱煩躁,脈搏非常微弱,過了八九天,心下仍然覺得悶脹硬結,脅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感覺頭暈目眩。如果經脈跳動不止,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身體萎靡。(出現氣往上逆的各種症狀,同時經脈跳動不止,表示體內的津液和血已經非常枯竭,所以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身體萎靡。)

太陽病,醫生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結果導致發熱怕冷。接著又用瀉下的方式,導致心下悶脹,表裏都虛弱,陰陽之氣都耗竭。沒有陽氣,陰氣就獨自存在,再加上用燒針的方式治療,導致胸中煩躁,面色青黃,皮膚顫動,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如果現在面色稍微發黃,手腳溫暖,就容易治好。(燒針會損傷陰液,導致木氣枯竭而克制土氣。面色微黃,手腳溫暖,表示木氣和土氣還算平和,只是稍微不足。以上這幾章,都是在討論痞證。)

傷寒病,如果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想嘔吐,適合用黃連湯治療。(這是中下焦濕寒,中上焦濕熱的情況。)

傷寒病,脈搏浮而緩,手腳自己是溫暖的,這屬於太陰病。太陰病應該會出現身體發黃,如果小便正常,就不會發黃。到了七八天,即使突然出現煩躁、腹瀉,一天腹瀉十幾次,也一定會自己停止。這是因為脾臟的實熱之氣,需要把腐敗的穢物排出去。(脾臟濕熱淤積,所以會發黃。腐穢,就是指脾臟內的實質性病理產物。)

傷寒病,身體發黃發熱,適合用梔子蘗皮湯治療。(身體發黃發熱,小便一定會不通暢,這是因為熱邪淤積在體內導致濕邪阻礙。)

傷寒病,體內有淤積的熱邪,身體一定會發黃,適合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這是土氣衰敗導致濕氣產生,阻塞木氣的運行,木氣鬱結會產生熱,這是熱邪淤積的原因。)

傷寒病過了七八天,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通暢,腹部稍微脹滿,適合用茵陳蒿湯治療。(熱邪因為濕氣而淤積,濕氣因為熱邪而聚集,熱邪通過小便排出,濕氣也就跟著出去了。以上這五章,都是在討論太陰脾臟濕氣鬱積導致木氣鬱結,木氣鬱結產生熱的病症。)

本來是太陽病的病症,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腹部脹滿,時時疼痛,這屬於太陰病。適合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這是因為脾臟受損,無法正常運化,導致木氣鬱結。太陰屬於陰寒,不應該使用瀉下治療。)

如果腹部脹滿疼痛很嚴重,適合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這是因為木邪由鬱結轉為實邪,所以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排出結實的木邪,而不是瀉太陰的土氣。)

太陰病,脈搏虛弱,病人持續拉肚子,如果需要使用大黃芍藥之類的藥物,應該減量使用,因為他們的胃氣虛弱容易受到損傷。(太陰陽氣衰微,不適合用瀉下法。芍藥和大黃,性寒,會損傷陽氣。)

傷寒病,發汗之後,身體和眼睛出現發黃的情況。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體內的寒濕沒有解除。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從寒濕方面來考慮。(濕寒導致的發黃是土氣本身的病症,濕熱導致的發黃是木氣淤積產生的熱。以上這四章,都是在討論太陰脾臟熱病的瀉下治療。瀉下的是木氣的鬱結,而不是太陰。)

少陰病,想吐又吐不出來,心煩,只想睡覺,五六天後自己拉肚子而且口渴,這屬於少陰病。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需要喝水來自我救濟。如果小便顏色清白,那少陰病的症狀就都齊全了。小便清白,是因為下焦虛寒,不能控制水液,所以導致小便顏色清白。(想吐心煩表示陽氣正在恢復,腹瀉傷津所以口渴,小便清白是虛寒的表現,證明陽氣在恢復。)

少陰病,兩三天出現咽喉疼痛,可以用甘草湯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用桔梗湯治療。(這是因為腎陽恢復,產生心火,心火沒有下降,就會導致咽喉疼痛,這是中焦氣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