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0)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20)

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下利胎白滑,脈上盛下虛,火土將亡也。)

病,脇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少腹屬腎,陰筋屬肝,水木皆寒,生機將滅。)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臟結無陽證,純陰也。如能作熱,尚有生機。以上三章,論臟結以證結胸。)

太陽病,外證未解,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利下不止上,加一若字,便明顯。痞硬寒利,協熱而利為陪,利下不止,心下痞硬為主。此章與上文葛根黃連黃芩湯為對待之法。)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先用涼藥攻痞,則榮衛內陷。裏為表之本,故解表乃可攻痞。)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濡為濕熱,惡寒乃陽虛,汗出乃上熱也。)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水氣阻礙上焦降氣,故現諸證。)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水氣因外熱而亂溢,膽胃因中寒而不運,故現諸證。)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其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原理與上章相同,中氣較上章虛寒。)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中不虛寒,誤服溫補,中愈滯故利愈甚。)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水濕阻在心下,亦能心痞。五苓證,尿不利。)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中傷胃逆,故痞硬氣噫。)

白話文:

問: 什麼是結胸?什麼是臟結?它們的症狀是怎樣的? 答: 如果按壓胸部會感到疼痛,寸脈浮而關脈沉,這就叫做結胸。 什麼是臟結呢?它的症狀和結胸相似,但飲食正常,卻會時常腹瀉。寸脈浮而關脈細小、沉緊,這就叫做臟結。如果舌苔呈現白色且濕滑,這就屬於難治之症。(因為腹瀉、舌苔白滑,表示脈象上盛下虛,代表身體的火氣和脾土功能即將衰竭。)

**病症:**如果脅下原本就有痞塊,而且連到肚臍旁邊,疼痛會牽引到下腹部和陰部,這就叫做臟結,屬於死亡的徵兆。(下腹部屬於腎,陰部屬於肝,水和木都呈現寒冷,代表身體的生機即將消失。)

**臟結的特點:**臟結不會出現陽證,不會有時冷時熱的症狀,病人反而會安靜不吵鬧。如果舌苔呈現濕滑,就不能使用攻下的藥物治療。(臟結是純陰的病症,如果還能有發熱的反應,就代表還有生機。以上三段論述臟結的症狀,是為了和結胸區分開來。)

**太陽病:**如果太陽病的表證還沒有解除,卻多次使用攻下藥,就會導致熱邪與水邪結合而腹瀉。腹瀉如果一直無法停止,而且心下感覺痞悶、硬結,表裡都還沒解開的狀況,應該使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這裡強調腹瀉不止的狀況,如果加上一個「若」字,會更清楚。痞悶、硬結、腹瀉是主要問題,而熱邪結合水邪導致腹瀉是連帶因素。這一條與前面提到的葛根黃連黃芩湯的治療方法是對應的。)

**傷寒:**大便攻下後,又發汗,心下會出現痞悶。如果同時感到怕冷,表示表證還沒解開,不能直接治療痞悶,應該先解決表證,等到表證解除後,才能治療痞悶。解決表證應該使用桂枝湯,治療痞悶則應該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如果先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痞悶,會導致陽氣內陷。因為裡證是表證的根本,所以要先解表才能治療痞悶。)

**脈象:**如果脈象呈現浮而緊,又使用了攻下藥,緊脈反而會進入身體內部,就形成痞悶。按壓痞悶的地方感覺柔軟,這只是氣機鬱結造成的痞悶。如果心下痞悶,按壓柔軟,而且脈象關上浮,應該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如果心下痞悶又怕冷、出汗,應該使用附子瀉心湯。(柔軟表示濕熱,怕冷表示陽虛,出汗表示上熱。)

**太陽中風:**如果太陽中風,出現腹瀉、嘔吐,等到表證解除後,才能治療裏證。如果病人持續微微出汗,而且發作有時,同時有頭痛、心下痞悶硬結、胸悶牽引到脅下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但不怕冷,這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但裡證還沒有調和,應該使用十棗湯治療。(這是因為水氣阻礙了上焦的氣機下降,所以才出現這些症狀。)

**傷寒:**如果傷寒出汗後,胃氣不和,出現心下痞悶硬結、打嗝且有食物腐敗的味道、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腹瀉等症狀,應該使用生薑瀉心湯治療。(這是因為水氣因為外熱而亂竄,膽胃因為中寒而不運行,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

**傷寒中風:**如果傷寒中風,醫生反而使用攻下藥,導致病人每天腹瀉數十次,大便中未消化食物,腹中雷鳴,心下痞悶硬結且脹滿,乾嘔、心煩、無法安寧。醫生看到心下痞悶,以為病邪還沒清除乾淨,又再次使用攻下藥,反而使痞悶更加嚴重。這不是因為有熱邪結聚,而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外來的邪氣向上逆行,所以才會導致痞硬,應該使用甘草瀉心湯治療。(原理和上面一段相同,但中氣比上一段更虛寒。)

**傷寒:**如果傷寒服藥後,腹瀉不止,心下痞悶硬結,服用瀉心湯後,又使用其他攻下藥,導致腹瀉仍然無法停止。醫生又用理中湯來治療,反而使腹瀉更加嚴重。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但這腹瀉是在下焦,應該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如果腹瀉仍然無法停止,應該利小便來解決。(這表示中焦不是虛寒,誤服溫補藥反而導致中焦更加壅滯,所以腹瀉更加嚴重。)

**原本是使用攻下藥的關係,**導致心下痞悶,使用瀉心湯後,痞悶沒有解除。如果病人感到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利,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這是因為水濕阻礙在心下,也可能導致心下痞悶。五苓散證的特點是小便不利。)

**傷寒:**如果傷寒使用發汗、催吐或攻下等方法治療後,心下仍然痞悶硬結,打嗝的症狀無法解除,應該使用旋覆花代赭石湯治療。(這是因為中焦的胃氣受損而上逆,所以才會出現痞悶和打嗝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