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中篇 (6)
古方中篇 (6)
1. 古方中篇
葶藶 三錢,搗末熬令黃色 大棗 一兩掰 先煎大棗去渣,入葶藶調服。
治肺癰喘不得臥,口燥胸痛,脈澀數者。
此治局部形質病之在上者之法也。肺癰之病,中虛而肺胃上逆。肺胃俱逆,膽經相火必不降。相火不降,將肺間津液熏灼成痰。熏灼即久,肺的形質即生膿成癰。於是氣不降而發喘,津液變膿而口燥。肺被癰傷,故不能臥而胸痛。
此方葶藶下膿,大棗補津液補中氣。不用灸草而用大棗如此之重者,葶藶下膿,極傷中傷,極傷津液。大棗津液極多又能補中也。肺癰之人,津液損傷,血管乾澀。炙草補中,力大性橫不宜也。脈象數,中氣虛。脈象澀,津液少也。
此方與腸癰二方,為對照的治法。在上之病,用中氣藥,在下之病,不用中氣藥之別。
炙甘草 二錢,小麥 二兩,大棗 二兩掰
治婦女臟燥,悲傷欲哭,如神靈所作。數欠伸,脈象弱澀。
此治怪病之法也。悲傷欲哭,如神靈所作者,本已並無悲傷的心思,而悲哭不能自主,故而神靈所作。此為怪病。其實並不為怪。
緣婦人之病,木鬱為多。木鬱生風,妄肆疏泄,傷耗肺臓津液。金性本燥,肺屬陰金,從濕土化氣。金氣主降,金氣發現,志悲聲哭。所以其病發作。如神靈為之,不能自主。欠者開口呵氣,伸者舉臂舒筋。此陰陽相引,欲交不能之象,乃中氣虛也。方用小麥生津清燥,大棗炙草養液補中,故病癒也。脈象弱澀,津液不足,中氣虛乏之象。
當歸 二錢,川芎 一錢,芍藥 二錢,阿膠 桂枝 麥冬,各二錢,黨參
白話文:
古方中篇
葶藶 三錢,磨成粉末後熬煮到呈現黃色,大棗 一兩掰開。先煎煮大棗去渣,再加入葶藶粉末調和服用。
治療肺癰導致的喘息不能躺臥,口乾舌燥、胸痛,脈象細澀而快的症狀。
這是治療身體上部局部實質病變的方法。肺癰這種病,是身體中間的氣虛弱,導致肺和胃的氣向上逆行。肺和胃的氣都逆行,膽經的相火一定不會下降。相火不降,會把肺部的津液蒸發成痰。蒸發久了,肺的實質就會生膿形成癰。於是氣不能下降而引起喘息,津液變成膿而導致口乾。肺被癰傷害,所以不能躺臥而感到胸痛。
這個方子用葶藶來排出膿液,用大棗來補充津液和補益中氣。不用炙甘草而用這麼多的大棗,是因為葶藶排出膿液的同時,會非常損傷中氣和津液。而大棗的津液非常多,又能補益中氣。肺癰的人,津液會受損,血管會乾澀。炙甘草補益中氣,藥性強烈且橫衝直撞,不適合使用。脈象快,是中氣虛弱的表現。脈象澀,是津液不足的表現。
這個方子和治療腸癰的方子,是相互對照的治療方法。治療身體上部的疾病,使用補益中氣的藥物;治療身體下部的疾病,不使用補益中氣的藥物,這是它們之間的區別。
炙甘草 二錢,小麥 二兩,大棗 二兩掰開。
治療婦女的情緒不穩、悲傷想哭,像是被神靈附身一樣。頻繁打哈欠、伸懶腰,脈象虛弱細澀。
這是治療怪病的方法。悲傷想哭,像是被神靈附身一樣,指的是原本沒有悲傷的心情,卻不由自主地哭泣,所以說是像被神靈附身。這是一種怪病,但其實並不奇怪。
原因是婦女的疾病,多由肝氣鬱結引起。肝氣鬱結會生風,導致氣機紊亂,過度宣洩,損耗肺臟的津液。肺屬陰金,本性乾燥,需要從濕潤的脾土吸收水分。肺氣主下降,當肺氣出現問題時,就會表現出悲傷哭泣的情緒。所以這種病發作起來,會像被神靈控制一樣,不能自主。打哈欠是張口吐氣,伸懶腰是舉起手臂舒展筋骨。這都是陰陽相互吸引,想要交合卻不能實現的表現,是中氣虛弱的徵兆。方子用小麥來生津、清燥,大棗和炙甘草來滋養津液、補益中氣,所以病就能痊癒。脈象虛弱細澀,是津液不足、中氣虛弱的表現。
當歸 二錢,川芎 一錢,芍藥 二錢,阿膠、桂枝、麥冬 各二錢,黨參
炙甘草,各三錢,法半夏 二錢,吳茱萸 生薑,各一錢,丹皮 二錢
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經過多,或至期不來。又治帶下,唇口乾燥,內有淤血。又治婦人年五十內有淤血,下利數十日不止,日暮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心煩熱。脈象輕按浮數,重按弱澀。
此治婦人經血病之法也。婦人之病,與男子相同。所不同者,胎產與月經也。其實月經胎產之病,與治之法,乃五行升降圓運動而已。
少腹寒久不受胎者,水氣主藏,木氣主生。胎乃藏氣與生氣之事。水中火泄,溫氣不足,木氣的生氣無根,藏氣與生氣不旺也。
崩中去血者,內寒外熱,上焦之氣因熱不降,下焦之氣因寒不升。不降則不收,不升則下崩也,月水過多者。木氣熱而疏泄太過。月水不來者,木氣寒而疏泄無力也。
帶下者,水氣阻滯,升降失調。鬱而疏泄,津液外注也。
內有瘀血,而唇口乾燥者,瘀血阻滯,脾陽不能上升以化生津液也。
年五十下利不止者,五十月經應止,水氣應當安靜之時。內有瘀血,木氣失養,因而疏泄。疏泄於前,則為崩中帶下,疏泄於後,則下利不止也。
日暮發熱者,內有瘀血,木氣枯燥,日暮陽氣下降,陰枯血少,不能藏陽,陽氣化熱也。少腹裏急與腹滿者,木氣為瘀血所阻也。
手掌心煩熱者,瘀血阻礙木氣升降之路,手厥陰心包相火不降也。
方用當歸川芎溫暖升發,以培木之生氣。芍藥阿膠,收斂滋潤,養木息風,以助水之藏氣。桂枝配合芍藥於歸芎阿膠之中,以升降木氣,而調寒熱。丹皮以去瘀血,麥冬清燥熱,半夏降逆,參草補中,生薑吳萸以通寒滯,故諸病皆愈。經血不和,腠理必多結塞不通之處。結塞之原,由於津燥,麥冬潤燥,最能開結。
此方用之,隨參棗薑萸之後,導歸芎芍桂膠丹之先。此方要藥也。
此治婦人病整個原理與治法也。此整個原理治法瞭解,凡前賢所治婦人病醫案,皆可就其所用藥性,尋求所治病理,以合於圓運動的原則。脈象輕按浮數,中虛熱逆之象。重按弱澀,津虧氣滯之象。
人身十二經,脾胃肝膽肺腎,病證惟多。脾胃肝膽肺腎六經治,其餘六經自治。故仲聖《傷寒》《金匱》之方,多係脾胃肝膽肺腎之病。如心經心包經不降,只須肺膽胃三經下降,心經心包經自然下降。如膀胱經上逆,肺膽胃三經下降,膀胱即不上逆。如小腸經大腸經不升,肝脾腎三經上升,大腸經小腸經自然上升。
如心經心包經病熱,肺膽胃三經下降生陰,心經心包經即不病熱。
心經心包經病寒,肝脾腎三經上升生陽,心經心包經即不病寒。大腸經小腸經病寒,肝脾腎三經上升生陽,大腸經小腸經即不病寒。三焦經火弱,膽經下降生火,三焦經自然火足是也。雖亦有各本經之病,應治各本經,只是極少之數。故先學脾胃肝膽肺腎六經之方,省事得多。
白話文:
這張處方包含了炙甘草、法半夏、吳茱萸、生薑、丹皮等草藥,主治婦女小腹部寒冷,長時間無法受孕。此外,它也能治療月經出血過量、月經遲到、白帶異常、口脣乾燥以及內有瘀血的情況。對於五十歲左右婦女因瘀血導致長期腹瀉不止、傍晚發燒、小腹緊繃、腹部脹滿、手掌心煩熱,以及呈現輕按浮數、重按弱澀的脈象,此方也有療效。
在治療婦科疾病方面,男女疾病大同小異,區別主要在於懷孕生產和月經。而月經和懷孕相關的疾病,以及治療方法,都是圍繞著五行的升降原理。
小腹長期寒冷無法受孕,問題出在水氣和木氣。胎兒的形成需要水氣和木氣的協調。若水中的火氣洩露,導致溫暖氣不足,木氣的生長力就會缺乏根基,進而影響水氣和木氣的活力。
月經出血過量,是因為體內寒冷,外在又過熱,使得上焦的氣體因熱無法下降,下焦的氣體因寒無法上升。氣體無法下降,身體就會失去收斂能力;氣體無法上升,就會造成下部出血。月經量過多,可能是木氣過熱,導致疏泄過度;月經遲到,可能是木氣過寒,導致疏泄能力減弱。
白帶異常,是因為水氣滯留,氣體升降失調,導致津液外溢。口脣乾燥伴隨著內有瘀血,則是因為瘀血阻塞,脾臟的陽氣無法上升以產生津液。
五十歲左右婦女長期腹瀉,通常發生在月經應該停止,水氣應當安靜的年齡。但若體內有瘀血,木氣得不到足夠的養分,就會造成疏泄問題,導致出血或長期腹瀉。
傍晚發燒,是因為瘀血阻塞,木氣變得乾燥。傍晚時,體內陽氣下降,陰氣枯竭,血液量減少,無法儲存陽氣,從而轉化為熱氣。小腹緊繃和腹部脹滿,是因為木氣被瘀血阻塞。
手掌心煩熱,是因為瘀血阻礙了木氣的正常升降,導致心包的相火無法下降。
該處方使用當歸、川芎溫暖和促進氣體升發,以增強木氣的生長力。芍藥、阿膠具有收斂滋潤的作用,能養護木氣並抑制風邪,有助於水氣的儲存。桂枝與芍藥、當歸、阿膠、川芎結合,調節木氣的升降,平衡體內的寒熱。丹皮能消除瘀血,麥冬能清除燥熱,法半夏能降低逆氣,人參和炙甘草能補中益氣,生薑和吳茱萸能疏通寒滯,因此各種病症都能得到緩解。月經不調,往往伴隨著肌膚毛孔堵塞不通,這是因為津液乾燥。麥冬能滋潤乾燥,最擅長打開堵塞。
這個處方的使用順序是:先用生薑、吳茱萸、人參、大棗,再用當歸、芍藥、桂枝、阿膠、丹皮。這些是處方中的關鍵藥物。
這是治療婦女疾病的整體原理和方法。理解這個原理和方法,就能理解前輩醫家治療婦女疾病的案例,根據他們使用的藥物性質,探尋病因,符合圓運動的原則。脈象輕按浮數,顯示中氣虛弱,熱氣逆流;脈象重按弱澀,顯示津液虧損,氣體阻滯。
人體有十二條經絡,其中脾胃、肝膽、肺、腎的疾病較多。治療脾胃、肝膽、肺、腎六條經絡,其餘六條經絡自然會跟隨好轉。因此,《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方劑,大多針對脾胃、肝膽、肺、腎的疾病。例如,心經和心包經如果過熱,只需肺、膽、胃三經下降,產生陰氣,心經和心包經的熱氣自然就會下降。同樣地,如果膀胱經向上逆流,肺、膽、胃三經下降,膀胱經就不會逆流。如果小腸經和大腸經無法上升,肝、脾、腎三經上升,大腸經和小腸經自然就會跟隨上升。
如果心經和心包經過寒,肝、脾、腎三經上升,產生陽氣,心經和心包經的寒氣自然就會消失。如果大腸經和小腸經過寒,肝、脾、腎三經上升,產生陽氣,大腸經和小腸經的寒氣也會消失。如果三焦經的火氣衰弱,膽經下降,產生火氣,三焦經的火氣自然就會充足。當然,每條經絡也可能有其自身的疾病,需要對症治療,但這種情況相對較少。因此,先學習脾胃、肝膽、肺、腎六條經絡的方劑,會更有效率。
進一步來說,肺是陰臟,位置最高。陰性本來就是下降的,只要胃、膽二經下降,相火不會剋制它,胃經也不會阻礙它,肺經最喜歡的就是下降。至於腎經,只要膽經下降,相火向下交匯到腎,肺金下降產生水,水源就會源源不斷。如果肝木平靜,不消耗水分,水分就不會流失。因此,肺、腎二經的疾病也很少。
只是中氣和肝膽二經的疾病比較多。五行之氣都有其固有的特性,唯一不穩定的是水氣。肝膽二經攜帶土氣進行升降,水氣平穩,中土就會旺盛。總結來說,重點是水氣和中氣,這樣就能達到極高的境界。桂枝湯是治療外感的方法,小建中湯是治療內傷的方法,雖然兩者都是同一個方劑,但它們涵蓋了中醫診斷和治療的要點,並且都是肝膽和中氣的藥物。由此可見,解決無定性的木氣疾病,對於有定性的金氣、水氣、火氣、土氣的疾病,也就不難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