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原理上篇 (4)
原理上篇 (4)
1. 原理上篇
圓運動的天人一氣,時令病上,最為顯著。內傷雜病,亦屬六氣,特不似時令病關係生死之速耳。因時令病,乃整個六氣分散,中氣消滅極易,故死甚速也。
地面上屬陽,地面下屬陰。初氣之時,大氣由寒而溫。地下水中所封藏經秋收來的陽熱,動而上升。此陽熱與水化合,是為木氣。木氣者,一年之陽根也。大寒節氣,當陰極之時,故稱厥陰。厥者,極也。木氣主動,動而不通,則成風。故稱風木。
二之氣,亦從地下陰位升出地面,即木氣上升之氣也。此時大氣較熱,不似厥陰之陰極,故稱少陰。木氣上升之氣,即水中氣藏上年秋時下降的陽氣。此陽氣,由地下升至地上,照臨大宇,光明四達,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稱君火。此時大氣由溫而熱,又稱熱火。
三氣之時,地面上陽熱盛滿。經暮夜大氣之涼降,降入地面下之水中。然當暑熱上騰之時,旋降旋升。地下水中,為生物生命之所從出。此陽熱實為生命之本,地面上陽熱盛滿,地而下所得陽熱不多,故稱少陽。此陽熱降入地下水中,以生中氣。中氣旋轉,則上下交清,有如相臣之職,故稱相火。此火不降,暑熱薰蒸,又稱暑火。
四氣之時,地面上陽熱盛滿。地面下舊有的陽氣,亦升上來。地面上非常之熱,地面下非常之寒。熱屬陽,寒屬陰。大氣陰多,故稱太陰。為在水下則生氣,火在水上則生濕。此時地面上陽熱盛滿,尚未降入土下。寒熱相逼,濕氣濡滋。土氣在升降之交,故稱濕土。
地面上為陽位。五氣之時,地面上盛滿的陽熱,經秋氣之收斂,正當下降。中土之下,陽氣充足。濕氣已收,大宇光明,陽盛而明,故稱陽明。金氣當旺,濕也收則燥熱氣結。此時地面上空的金氣,壓力極大,故稱燥金。
六氣之時,地面上的陽熱,經秋氣之收斂,全行降入土下的水中。造化之氣,中下為本。中下陽多,故稱太陽。此陽熱降入水中,水即將他封藏不泄。此時大氣降壓,水外即寒。水外已寒,則水內陽藏,故稱寒水。
五行的運動圓,合成一氣。木升金降,木不病風,金不病燥。水升火降,火不病熱,不病暑,水不病寒。土運於中,土不病濕。運動不圓,升降不交,各現各氣,則病風、熱、暑、濕、燥、寒,病者,大氣病也。人身之氣,亦如是也。初氣之時,宜養木氣。二氣之時,宜養火氣。
三氣之時,宜補相火之氣。四氣之時,宜養土氣。五氣之時,宜養金氣。六氣之時,宜補水氣。相火下降於水中,為君火之始氣。君火者,相火之終氣,君火又隨相火下降也。
人秉大氣的木氣而生肝臟與膽腑。造化的木氣,乃太陽射到地面的熱,由秋季降入冬季,再由冬季水中,升出春季而成。人身的木氣亦然。肝膽的體質,均在右。肝經的作用在左,膽經的作用在右。必膽經相火,則右降入下部水氣之中,再由下左升,然後發生肝經作用。人身處處有疏泄作用,處處有木氣。
白話文:
原理上篇
天地間的氣息是連貫一致的,這種自然的循環變化,在時令疾病的表現上最為明顯。內傷雜病也與六氣的變化有關,只是不像時令疾病那樣迅速地影響生死。時令疾病是整個六氣分散失調,導致人體中氣快速衰敗,所以死亡也很快。
地面屬於陽,地面之下屬於陰。最初的氣候變化,大氣由寒冷轉為溫和。地底水中,封藏著秋季收納的陽熱,開始活動並向上升騰。這種陽熱與水結合,就形成了木氣。木氣是一年陽氣的根本。在大寒節氣,陰氣達到極盛,所以稱為厥陰。「厥」的意思是極點。木氣主導生發,如果生發不暢,就會形成風,所以稱為風木。
第二個氣候變化,也從地底陰位上升到地面,也就是木氣上升的氣。此時大氣比較熱,不像厥陰那樣陰氣極盛,所以稱為少陰。木氣上升的氣,是水中蘊藏的上一年秋季下降的陽氣。這種陽氣從地下升到地面,照耀整個宇宙,光明普照,這種上升的現象就像君主一樣,所以稱為君火。此時大氣由溫和轉為炎熱,又稱為熱火。
第三個氣候變化,地面上的陽熱達到頂峰。經過夜晚大氣的涼降,陽熱下降到地下的水中。然而當暑熱向上升騰時,又不斷地下降又上升。地下的水中,是生物生命的起源。這種陽熱是生命的根本。地面上的陽熱達到頂峰,而地底下得到的陽熱不多,所以稱為少陽。這種陽熱下降到地下的水中,產生中氣。中氣運轉,則上下清明,如同宰相的職責,所以稱為相火。這種火如果不下降,暑熱就會蒸騰,又稱為暑火。
第四個氣候變化,地面上的陽熱仍然很盛。地底下原有的陽氣也上升上來。地面上非常熱,而地面下非常寒冷。熱屬於陽,寒屬於陰。大氣中陰氣較多,所以稱為太陰。在水下,則產生生氣;火在水上,則產生濕氣。此時,地面上的陽熱還沒有下降到土中,寒熱相逼,濕氣滋潤,土氣在升降交替之間,所以稱為濕土。
地面上屬於陽位。第五個氣候變化,地面上盛滿的陽熱,經過秋氣的收斂,正在下降。中土之下,陽氣充足。濕氣已經收斂,宇宙光明,陽氣旺盛而清明,所以稱為陽明。金氣當旺,濕氣收斂後會形成燥熱之氣。此時,地面上的金氣壓力很大,所以稱為燥金。
第六個氣候變化,地面上的陽熱,經過秋氣的收斂,全部下降到地下的水中。造化之氣,中下才是根本。中下陽氣多,所以稱為太陽。這種陽熱下降到水中,水就會將其封藏而不外泄。此時大氣降壓,水外就顯得寒冷。水外已經寒冷,那麼水內就蘊藏陽氣,所以稱為寒水。
五行的運動是圓形的,形成一個整體。木氣上升,金氣下降,木就不會生風病,金就不會生燥病。水氣上升,火氣下降,火就不會生熱病、暑病,水就不會生寒病。土氣在中運行,土就不會生濕病。如果運動不圓滿,升降不交替,各自呈現各自的氣,就會產生風、熱、暑、濕、燥、寒等疾病。這些病,其實是大氣生病了。人體內的氣也是如此。在第一個氣候變化時,應該保養木氣;在第二個氣候變化時,應該保養火氣。
在第三個氣候變化時,應該補養相火之氣;在第四個氣候變化時,應該保養土氣;在第五個氣候變化時,應該保養金氣;在第六個氣候變化時,應該補養水氣。相火下降到水中,是君火的開始。君火是相火的終結,君火又隨著相火下降。
人禀承著大氣的木氣而產生肝臟和膽腑。造化的木氣,是太陽照射到地面的熱,由秋季下降到冬季,再由冬季的水中,升到春季而形成。人體內的木氣也是這樣。肝膽的體質,都在右邊。肝經的作用在左邊,膽經的作用在右邊。膽經的相火,必須向右下降到下部的水氣之中,再由下部向左上升,然後才能發揮肝經的作用。人體處處都有疏泄的作用,處處都有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