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醫家小傳 (1)
醫家小傳 (1)
1. 醫家小傳
彭子益(1871-1949),雲南大理鶴慶人,清末民國年間著名白族醫學家。出言詼諧辛辣,孤傲不馴,才學過人,識見超邁不與同道合。彭子益少年時代就對醫道情有獨鐘,經過不斷的精心研讀,他對傳統中醫理論典籍的理解和把握達到了一個辨識透闢,由博返約的層次。成年後,負笈遊歷重慶,自薦於吳棹仙創辦之重慶巴縣國醫學校任教。
後又到成都四川國醫學院任教。彭子益遊學京華,在清廷太醫院當宮廷醫師,從而乘機大量閱讀了秘藏在深宮中的珍貴中醫典籍,醫學造詣更是一日千里。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後,山西督軍閻西山聘請他到太原中醫學校講學。他的大半生就此在講授中醫學理論和培養中醫人才中度過。
抗戰期間,彭子益一度回雲南。由於省民政廳長丁又秋的大力支持,他先後教育培養了400多名醫學愛好者。其間他盡心盡力口傳身授,把自己一生的研究心得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為雲南省醫學的發展傾注了很大的心血。
其中部分內容臺灣著名中醫臨床家馬光亞在其所著《臺北臨床三十年》已予收錄,並認為彭先生的脈法確有可采之處。
彭子益創「中醫圓運動功」(有動作八式):
托球搖臂經絡暢,捧球上下通三陽,擒球單舉理脾胃,背球俯仰任督康,抱球旋轉強腰腎,滾球左右平陰陽,揉球能治肝心病,升浮降沉執中央。
功法特點:(1)動作簡便易行;(2)動作名稱、口訣形象具體,每一動作功能即在動作口訣中;(3)以中醫圓運動理論為依據,每一動作皆以球為中心運作;(4)以意領氣,以動為主,動靜結合,配合呼吸,增強內臟按摩運動,協調臟腑機能;(5)長期堅持演煉,強身延年效果非凡。
雲南著名學者方樹梅先生曾經說過:「近代愈加奇形研習,從事著述,辨證之細,析理之精,皇皇巨著,為滇醫界放大光明者,則以彭子益先生為最著。」這是對彭子益在近代雲南醫學史上的作用給予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他生前遺留下來的16種醫學著作,是我國中醫學界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他的這些醫學著作大體有四類:
(一)中醫學基礎理論的闡述兩種。其中《生命宇宙篇》採用近現代科學理論闡釋《易經》中的河圖;力圖揭示出人體內部各種生理活動的機理;進而探討宇宙萬物同人類的深層關係。《原理論》主要取法傳統醫典《內經》,但卻用現代唯物思想闡發陰陽五行理論,進而探討外在環境和自然天氣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從這兩種著作中透露出彭子益探討現代科學理論與傳統中醫理論之契合點的思維理路。
(二)對傳統中醫處方和醫案的整理、辨析四種。《古方基礎篇》總結了六種治療處方的標準方法;《時方湯頭改錯篇》審定了傳統的《湯頭歌訣》中的錯誤;《醫案讀法篇》系統整理了古代各著名醫師的醫案;《注釋王孟英醫案》則化難為易,通俗簡明地對王案進行了解釋。這四種著作辨析精微,毫髮畢現,有正本清源之效。
白話文:
醫家小傳
彭子益(1871-1949),雲南大理鶴慶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白族醫學家。他性格孤傲,言辭犀利幽默,學識淵博,見解獨到,不與同道為伍。彭子益自幼熱愛醫道,勤奮研讀,對傳統中醫理論典籍有著深入透徹的理解。成年後,他前往重慶,在吳棹仙創辦的重慶巴縣國醫學校任教,後又到成都四川國醫學院任教。 他曾到北京太醫院擔任宮廷醫師,借此機會閱讀了許多珍藏在宮中的珍貴醫學典籍,醫術精進神速。辛亥革命後,山西督軍閻錫山聘請他到太原中醫學校講學。他大半生致力於傳授中醫學理論和培養中醫人才。
抗日戰爭期間,彭子益回到雲南。在省民政廳長丁又秋的支持下,他培養了四百多名醫學愛好者,傾囊相授畢生研究心得,為雲南醫學發展貢獻良多。台灣著名中醫臨床家馬光亞在其著作《臺北臨床三十年》中收錄了部分彭子益的內容,並肯定其脈法造詣。
彭子益創立了「中醫圓運動功」(八式動作):托球搖臂經絡暢通;捧球上下,貫通三陽經脈;擒球單舉,調理脾胃;背球俯仰,調養任督二脈;抱球旋轉,強健腰腎;滾球左右,平衡陰陽;揉球,治療肝心疾病;升浮降沉,調和臟腑。此功法動作簡單易學,口訣形象生動,以中醫圓運動理論為基礎,以意導氣,動靜結合,配合呼吸,按摩內臟,協調臟腑功能,長期練習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雲南著名學者方樹梅先生曾評價道:「近代雲南醫學家中,勤於鑽研,著述豐富,辨證精細,理論精闢,堪稱巨著,為滇醫界帶來光明者,以彭子益先生為最。」這高度肯定了彭子益在近代雲南醫學史上的地位。他留下了十六種醫學著作,是中國中醫學界的珍貴遺產。
他的著作大致分為四類:
一、中醫學基礎理論闡述(兩種):《生命宇宙篇》運用現代科學理論闡釋《易經》中的河圖洛書,探討人體生理活動機理及宇宙萬物與人類的關聯;《原理論》以現代唯物思想闡述傳統醫典《內經》中的陰陽五行理論,探討環境和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這兩部著作體現了彭子益將現代科學與傳統中醫理論相融合的思想。
二、傳統中醫處方和醫案的整理辨析(四種):《古方基礎篇》總結了六種治療處方的標準方法;《時方湯頭改錯篇》糾正了傳統《湯頭歌訣》中的錯誤;《醫案讀法篇》系統整理了古代名醫的醫案;《注釋王孟英醫案》對王孟英的醫案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解釋。這四部著作精益求精,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