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下篇 (26)

回本書目錄

古方下篇 (26)

1. 古方下篇

大黃牡丹湯,所以去圓運動之滯礙,使本身之運動迅速恢復其圓。薏苡附子散,所以賠補其本身圓運動之原素,使本身之運動恢復其圓也。人身是無數個細胞成的,而無數個細胞的運動規則,與最切一個細胞無異,圓運動而已。腸癰病如此,一切病亦復如此。若謂此二方,是運動腸的一部分的不運動之法,離開整個而運動局部,運不動也。

雖治局部,仍治整個。此古中醫學工功參造化之妙也。

如瘡癰不在腹內,而在腹外,以榮衛為主。以臟腑之虛實寒熱為據。

一人右腹痛,右腿不能伸。醫謂盲腸炎,宜速割。診其脈,沉細不舒。余用四逆散加梔仁貝母一劑而愈。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炙甘草,柴胡白芍升降滯氣,枳實疏通腸胃積滯,甘草養中以助升降,加梔仁貝母清熱消滯故愈。病在裏,故脈沉。熱而滯故脈細。一劑之後,滯氣疏通,脈來活潑,故病癒也。

四逆散,治腸癰初起。大黃牡丹湯,治腸癰將成。薏仁附子敗醬散,治腸癰已成。各有層次,不可混亂。

瘡科書以徐靈胎外科正宗、張山雷瘡癰綱要為最好。按其所用藥性,以傷寒論榮衛臟腑、中氣陰陽,本氣自病,雖實亦虛之理求之。認明陽證陰證,勿蹈拔毒外出之謬,而使中氣消亡。勿犯先時潰口之戒,而致榮衛難復。便能學著其好處,瘡科非熱實脈實,大渴口臭,苔黃腹滿便結,不可用涼藥。涼藥敗中氣,敗榮衛,瘡家大忌也。

前人謂此方用大棗以和藥力。這句話,與甘草和百藥的話一樣的無著落。甘草並非和百藥也。人身十二經,皆根源於中氣,中氣左旋右轉,經氣左升右降。升降不乖,是為平人。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是為病人。經氣的升降失常,因於中氣的旋轉不旺。要升經氣,必調助中氣。

所以中氣如軸,經氣如輪。甘草大棗,補益中氣、治各經的藥有中氣的藥在內,則軸運輪行,氣化自和。甘草和百藥的化,其實就是甘草補中氣的意思。用藥治病,須先認定是何原理,用藥方有著落,不可含糊。

此方如不用大棗單用亭藶,一定能將人瀉死。何也?膿去而津液隨之亦去。中氣係存在津液之中,津液去中氣亦去。仲景方中,凡用大棗皆是養中氣養津液之意。

大凡治肺病,總要調中補土,與治肝腎病不同。肝腎病熱者、水涸木枯,風熱耗津。中土之藥,最增木熱,最增木滯,不惟甘草不受。即大棗亦嫌壅滿。

肺經右降,非中氣不能降。肝腎左升,肝腎有陽自然升耳。升降已和,又升中氣,中氣復起,升降更和。上文茯苓杏仁甘草湯,治胸中痞塞短氣,降肺不用中氣藥,因濕氣填塞,已成有形之物。用補中藥,反助其填塞之性。或其人中氣必不大敗。如中氣大敗,脈必入虛,如無補中藥以旋轉於其間,四維不能升降,肺氣亦必降不下去。

白話文:

大黃牡丹湯的作用是去除身體圓運動的阻礙,使身體的運動迅速恢復正常。薏苡附子散的作用是補充身體圓運動所需的元素,使身體的運動恢復正常。人體是由無數個細胞組成的,而無數個細胞的運動規則,與單一個細胞的運動規則相同,都是圓運動而已。腸癰病是這樣,所有疾病也都是這樣。如果認為這兩個方子,只是治療腸道某一部分不運動的方法,將局部運動與整體分開,是無法運動的。

即使治療局部,也是為了治療整體。這就是古代中醫學高深的奧妙。

如果瘡癰不在腹腔內,而是在腹腔外,就以榮衛之氣為主,並以臟腑的虛實寒熱作為判斷依據。

有一個人右腹痛,右腿無法伸直。醫生說是盲腸炎,建議立刻開刀。我診斷他的脈象,是沉細而不舒展。我用四逆散加梔子、貝母一劑就治好了。四逆散的組成是柴胡、白芍、枳實、炙甘草。柴胡、白芍能升降氣機,枳實疏通腸胃積滯,甘草養護中氣以幫助升降。加上梔子、貝母來清熱消滯,所以病就好了。病在身體內部,所以脈象沉。有熱且氣機阻滯,所以脈象細。一劑藥後,氣機疏通,脈象恢復流暢,病就好了。

四逆散,治療腸癰初期。大黃牡丹湯,治療腸癰快要形成的時候。薏仁附子敗醬散,治療腸癰已經形成的時候。各個方子有不同的階段性,不可混淆使用。

瘡科書籍以徐靈胎的《外科正宗》、張山雷的《瘡瘍綱要》最好。要依據它們所使用的藥性,從《傷寒論》的榮衛、臟腑、中氣陰陽、本氣自病的道理去理解,即使是實證也可能包含虛證的道理。要認清楚陽證陰證,不要犯了拔毒外出的錯誤,而使中氣消亡。不要犯了提早使傷口潰爛的禁忌,而導致榮衛難以恢復。這樣就能學到其中的好處。瘡科疾病不是熱實脈實、口渴口臭、舌苔黃厚、腹脹便秘的情況,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寒涼藥會傷害中氣,損傷榮衛,這是瘡家的大忌。

前人說這個方子用大棗來調和藥力。這句話,就像說甘草可以調和百藥一樣,沒有根據。甘草並不是調和百藥的。人體的十二經脈,都根源於中氣。中氣左旋右轉,經氣左升右降。升降順暢,就是正常人。應該升的沒升,應該降的沒降,就是病人。經氣的升降失常,是因為中氣的旋轉不旺盛。要使經氣上升,一定要調養中氣。

所以中氣像是軸心,經氣像是輪子。甘草、大棗,可以補益中氣,只要治療各經的藥方中有補中氣的藥,軸心就能運轉,輪子就能運行,氣化自然和順。甘草調和百藥的說法,其實就是甘草補益中氣的意思。用藥治病,必須先確定是什麼原理,用藥才會有效果,不能含糊。

這個方子如果不用大棗,單用葶藶子,一定會把人瀉死。為什麼呢?因為膿液排出的同時,津液也會隨之流失。中氣存在於津液之中,津液減少,中氣也會減少。張仲景的方子中,凡是用到大棗,都是為了養護中氣、養護津液的意思。

大凡治療肺病,總是要調養中氣、補益脾土,這與治療肝腎病不同。肝腎病屬於熱證,是水液枯竭、肝木乾枯,風熱會耗損津液。使用補中土的藥物,最容易增加肝木的熱,增加肝木的阻滯,不僅甘草不適合,連大棗都嫌壅滯。

肺氣應該右降,沒有中氣就無法下降。肝腎之氣應該左升,肝腎有陽氣自然就會上升。升降調和之後,再升發中氣,中氣恢復,升降會更加調和。前面提到的茯苓杏仁甘草湯,治療胸中痞塞、呼吸短促,下降肺氣沒有用到中氣藥,是因為濕氣填塞,已經形成有形之物。用補中藥,反而會助長它的填塞。或是說這個人中氣沒有大虛。如果中氣大虛,脈象一定會虛弱,如果沒有補中藥來調和,四肢的氣機無法升降,肺氣也一定無法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