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8)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8)
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汗出為胃家燥熱,喘為肺氣實逆。無大熱者,無表證之發熱,身外大熱,身內即不熱,即忌此方。)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不可桂枝湯,言宜麻杏湯也,非一概不可也。)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大汗津液,洪大虛脈,大汗又煩渴,故宜急救津液。脈洪大又渴,此洪大重按必兼滑象也。)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欲字作能字解,裏燥熱,熱主泄,故惡風。裏熱極,表亦熱,此表熱,非表證之熱。表熱重按無根,裏熱之熱有根。)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裏未和,然後下之。(虛乃津液傷,津傷熱越故冒,津傷則屎硬。)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反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僅是惡熱之實,只宜和胃不宜下胃。以上九章,論榮衛壞入陽明胃腑。)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清與圊通,言入廁也。經,詳傳經篇。)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曰火逆。(腰下屬陰,火邪傷陰,故腰下重痹。)
脈浮熱盛,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故咽燥吐血。(病熱得火,故咽燥吐血也。)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誤用熱藥,亦能致此。)
太陽病,二日反燥,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煩燥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栗自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熱,穀氣下流故也。(振栗自利,熱泄陰復。故字上有若不自利意。失溲惡風等,皆津傷木鬱。降而復升則頭痛。)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撚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兩陽熏灼,故曰陽盛。陽盛則陰傷而無小便,陰氣復,故小便利。)
白話文: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如果已經使用過瀉下的方法,就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如果病人出現汗出、喘氣,但沒有明顯的發燒,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汗出是因為胃部燥熱,喘氣是因為肺氣逆行。沒有明顯發燒,表示不是表證的發燒,身體外表不熱,身體內部也不熱,所以不適合使用此方。)
如果使用過發汗的方法,就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如果病人出現汗出、喘氣,但沒有明顯發燒,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這裡說不可以再用桂枝湯,意思是應該使用麻杏湯,並不是完全都不能用。)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產生極度的煩躁口渴,而且脈象洪大,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大量出汗會耗損津液,脈象洪大是虛脈的表現,大量出汗又感到口渴,表示應該及時補充津液。脈象洪大又口渴,這種洪大脈重按下去會帶有滑動的感覺。)
如果傷寒病,經過嘔吐或瀉下後,七八天病情沒有好轉,熱邪結聚在身體內部,呈現表裡都有熱的現象,而且時時怕風、極度口渴、舌頭乾燥又煩躁,想喝很多水,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這裡的「欲」字可以理解成「能」字。身體內部燥熱,熱邪會使氣機外泄,所以怕風。內部熱邪極盛,連帶身體表面也發熱,但這種表熱並不是表證的熱,表面的熱摸起來沒有根基,而內部熱是實際存在的。)
太陽病如果先用了瀉下的方法卻沒有治好,又使用發汗的方法,這樣會導致表裡都虛弱。病人可能會因此出現昏冒,昏冒時如果能出汗就會自行痊癒,這是因為出汗後,體表恢復協調的緣故。如果體內的邪氣還沒有和解,就可以考慮使用瀉下的方法。 (這裡說的虛是津液虧損,津液損傷會導致熱邪上越而出現昏冒。津液損傷,就會導致大便乾燥。)
使用發汗方法後,如果出現怕冷,表示身體虛弱。如果不怕冷反而怕熱,表示身體有實邪。這時應該調理胃氣,使用調胃承氣湯。(這裡只提到怕熱是實邪,應該和胃而不是瀉下。以上九段文字,主要在討論營衛失調後,邪氣侵入陽明胃腑的情況。)
太陽病如果用火熏烤治療,導致無法發汗,病人一定會變得乾燥。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可能會排出血性分泌物,這種情況稱為「火邪」。(這裡的「清」和「圊」相通,意思是去廁所。關於「經」,可以參考傳經篇。)
脈象浮盛,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解表。如果用火灸,邪氣無法排出,反而會因為火的熱力而變得更加旺盛。這種情況,病從腰部以下一定會變得沉重麻痺,稱為「火逆」。(腰部以下屬於陰,火邪會傷害陰氣,所以腰部以下會感到沉重麻痺。)
脈象浮盛且發熱嚴重,反而使用艾灸,這種治療方法是實證使用虛治方法。因為火的熱力,導致病情惡化,所以會出現咽喉乾燥、吐血的症狀。(病熱加上火熱,所以會咽喉乾燥、吐血。)
脈象呈現微數的時候,要謹慎使用艾灸。因為火邪會導致煩躁不安、氣機逆亂,消耗虛弱的體質,反而會助長實邪,導致氣血散亂於脈中。火氣雖然微弱,但內攻的力量卻很強大,會傷害骨骼和筋脈,使氣血難以恢復。(誤用熱性藥物,也會導致這種情況。)
太陽病,過了兩天反而出現乾燥,再用熱熨背部使大量出汗,火熱就會進入胃部,胃中的水分耗盡,一定會出現煩躁不安、說胡話的情況。如果十幾天後出現發抖、腹瀉,表示病情將要好轉。這種情況,汗液只從腰部以下流出,無法順利小便,反而想吐,想失禁,腳底怕風。大便乾燥,小便應該頻繁,但反而不頻繁。等到大便排泄後,頭突然劇烈疼痛,並且腳心發熱,這是因為胃中之氣向下流動的緣故。(發抖、腹瀉表示熱邪向下宣泄,陰氣恢復。這裡的「故」字上面有「若」字,表示可能不腹瀉。失禁、怕風等症狀,都是因為津液損傷,肝木氣鬱的表現。氣機下降之後又上升,所以頭會痛。)
太陽病,因為感受風邪,使用火攻發汗,導致風邪受到火熱的熏蒸,氣血流動錯亂,失去正常的運行規律。陽氣和陽熱互相熏灼,身體會發黃。陽氣過盛會導致流鼻血,陰液虧虛會導致小便困難。如果陰陽氣血都虛弱耗竭,身體會變得枯槁乾燥。只在頭部出汗,汗水流到脖子就停止。出現腹部脹滿、輕微喘氣、口乾舌燥、咽喉潰爛、或者大便不暢。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胡言亂語,嚴重時會出現呃逆,手腳躁動不安,搓衣服、摸床。如果小便順暢,表示可以治療。(兩個陽氣熏灼,所以說陽盛。陽盛則傷陰,導致小便困難,陰氣恢復後,小便會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