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溫病本氣篇 (10)

回本書目錄

溫病本氣篇 (10)

1. 溫病的壞病

二枚

溫病乃相火浮散,木敗金傷,中下大虛之病。數日之後而成濕溫者,火在土下則生氣,火在土上則生濕。火浮於上至於數日之久,土下無火,所以濕生。濕生而土更敗也。熱為濕氣所纏,故覺熱增。其增於午後者,土氣動於未時,金氣動於申時。五行之性,虛則自動。土氣動則濕起,金氣動則斂結。熱與濕合,金又斂之,故熱增於午後也。

方用薏苡仁健土燥濕,蒄仁半夏溫運中氣,杏仁降肺金,開斂結以降相火,濕病最傷津液,薏苡杏仁皆溫潤養中,不傷津液之品,中氣運則相火降,相火降則中氣運,肺金降相火更降。浮散於外使人發熱的相火既已降入中土以下的水中,木氣得根,能行疏泄作用,濕氣自消。

濕消熱退,頭自不痛,胸自不悶,土下火復,是以病癒。《溫病條辨》方中,惟三仁湯最妙。杏仁開金氣之結以收相火,功參造化之方也。

治濕溫不宜燥烈之品,原方厚朴刪去為妥。加烏梅者,補木氣以利尿,收相火以退熱。既有甘草又加白糖,加白糖為烏梅之輔也。

凡發熱之病,愈治癒熱,皆不知熱是相火不降使然,相火不降,又是中虛使然。肆用涼藥以傷中氣,故愈治癒壞。虛熱之脈,其象必虛,得食之後,其熱必減。若發熱而小便不長,皆可用加減三妙湯極妙。小便長而多者,忌用苡仁烏梅。烏梅補木氣助疏泄,倘小便長多而用烏梅,必小便不止,氣脫而死。

病在榮衛,舌無苔,脈洪虛,烏梅白糖湯,歸回相火,補益風木,恢復津液,疏泄滯氣,補益中氣,病即自愈,不壞也。病在榮衛,舌無苔,脈虛小,三豆飲補益木氣,養中息風,病即自愈,不壞也。兼感寒者,加薄荷,以開衛閉,不壞也。病在氣分,舌苔如粉,咳嗽作渴,枳銀花散,清熱去滯,降肺調中,病即自愈,不壞也。

病在血分,舌絳脈弦,身熱不退,夜不能寐,加減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養血清熱,補中溫腎,病即自愈,不壞也。病在腸胃,舌苔乾黃,譫語日晡潮熱,腹滿拒按,加減黃龍湯,泄熱養胃,病即自愈,不壞也。理路分明,方法各當,一經誤治,或汗或下或補,將分明的理路,混亂不清,遂成壞病。

壞病之中,先分虛實,證治列下。

其脈虛者,則熱不退而昏迷,精神微弱,呼吸短促。

其脈實者,則熱不退而煩擾潮熱譫語脈轉沉細。壞病大概,不過如此。脈實的實宇作滯字看,不可作虛實的實字看。

無論脈虛脈案的壞病,只要大便不瀉,即不致死,雖遲至十餘日以至二十餘日不大便,亦吉。如滑瀉不止,便成死證。因溫病乃上盛下虛之病,不滑瀉者相火雖散漫於外,中氣未亡,圓運動的根氣尚存。只要相火下降,中氣復旺,旋轉升降,自能復圓。如滑瀉不止,下焦早已空虛,再加滑瀉,則空而又空,中氣全滅,圓運動的根氣全消,故死也。前人謂大便瀉乃熱有出路,認為佳兆,此濕熱病的佳兆也,非溫病所宜也。

白話文:

溫病的壞病

溫病是因相火浮散,導致肝木受損、肺金受傷,脾胃等中下焦元氣大虛的疾病。數日後發展成濕溫,是因為火在脾土之下能生氣,火在脾土之上則生濕。如果相火浮於上焦持續數日,脾土之下缺乏溫煦之火,就會產生濕邪。濕邪產生後,脾土更加受損。由於熱邪被濕邪纏繞,所以感覺熱象加重。午後熱象加重的原因是:脾土之氣在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活動,肺金之氣在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活動,五行之性,虛則自動。脾土之氣活動則濕邪上升,肺金之氣活動則收斂凝聚。熱邪與濕邪結合,肺金又收斂它們,所以午後熱象加重。

治療方法是用薏苡仁健脾燥濕,白蔻仁、半夏溫運中氣,杏仁降肺金,以疏散收斂來下降相火。濕病最傷津液,薏苡仁、杏仁都是溫潤養陰而不傷津液的藥物。中氣運化則相火下降,相火下降則中氣運化,肺金下降則相火更下降。浮散於外的相火下降到中焦以下的水中,肝木得到根氣,就能行使其疏泄作用,濕邪自然消退。

濕邪消退,熱邪退卻,頭痛、胸悶等症狀自然消失,脾土之火恢復,疾病也就痊癒。《溫病條辨》中,三仁湯最為妙用。杏仁疏散肺金的收斂以收斂相火,堪稱造化之方。

治療濕溫不宜使用燥烈之品,原方中厚朴宜去。加烏梅可以補益肝木以利尿,收斂相火以退熱。既有甘草又加白糖,白糖是烏梅的輔助藥物。

凡是發熱的疾病,愈治愈熱,都是因為不知道熱是相火不降所致,而相火不降又是因為中氣虛弱所致。濫用寒涼藥物傷及中氣,所以愈治愈壞。虛熱的脈象,其形狀必定虛弱,進食後,熱象必定減輕。如果發熱而小便量少,都可以用加減三妙湯,效果極好。小便量多者,忌用薏苡仁、烏梅。烏梅補益肝木以助疏泄,如果小便量多而用烏梅,必然小便不止,氣虛脫而死。

如果病在衛分,舌苔不顯,脈象洪大而虛弱,可用烏梅白糖湯,回歸相火,補益肝木,恢復津液,疏通滯氣,補益中氣,疾病就會自愈,不會惡化。如果病在衛分,舌苔不顯,脈象虛弱細小,可用三豆飲補益肝木,養陰息風,疾病就會自愈,不會惡化。如果兼見寒象,可以加薄荷,以疏通衛氣,不會惡化。如果病在氣分,舌苔如粉末狀,咳嗽口渴,可用枳殻銀花散,清熱利濕,降肺調中,疾病就會自愈,不會惡化。

如果病在血分,舌紅絳,脈象弦細,身熱不退,夜不能寐,可用加減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養血清熱,補中溫腎,疾病就會自愈,不會惡化。如果病在腸胃,舌苔乾黃,譫語,午後潮熱,腹脹拒按,可用加減黃龍湯,瀉熱養胃,疾病就會自愈,不會惡化。治療思路清晰,方法各有所宜,一旦誤治,或發汗或瀉下或補益,就會把清晰的思路搞亂,從而導致病情惡化。

病情惡化後,首先要區分虛實,然後再根據證候治療。

脈象虛弱者,則熱象不退而昏迷,精神萎靡,呼吸急促。

脈象實者,則熱象不退而煩躁,潮熱譫語,脈象轉為沉細。病情惡化的大致情況,不過如此。脈象實的“實”字應理解為“滯”的意思,不能理解為虛實的“實”字。

無論是脈象虛弱還是脈象實的病情惡化,只要大便不瀉,就不會致命,即使延遲十幾天甚至二十多天不大便,也是吉利的。如果大便滑瀉不止,就成為危急證候。因為溫病是上盛下虛的疾病,如果不滑瀉,雖然相火散佈於外,但中氣未亡,升降的根本之氣尚存。只要相火下降,中氣復旺,升降旋轉,就能恢復正常。如果滑瀉不止,下焦早已虛空,再加滑瀉,則空虛加重,中氣全無,升降的根本之氣全消,所以會死。前人認為大便瀉是熱邪有出路,是好現象,這是濕熱病的好現象,不是溫病所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