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兒病本氣篇 (12)
兒病本氣篇 (12)
1. 兒病本氣篇
誠麻疹虛證之要藥,桂附地黃丸亦可酌用。蓋右脈微小者,為火土之敗,左右脈皆微小者,亦脾腎陽虛,故桂附地黃丸相宜。如疹出已退,已不發熱,而面色仍是灰黯,神衰食少,此肝脾之陽泄而不復,亦須服巴戟天四豆飲,不然仍易死亡。如久不復元,可用加減保元湯補之。
保元湯,詳下文,疹已退熱已平,已無木氣的關係,故可補其氣血也。
葡萄乾,能溫補肝腎,性極和平。出疹時每日服一錢,最保平安,七日痊癒。本草綱目載,葡萄北方以之補腎,南方以之稀痘,可以悟矣。疹病乃木氣疏泄之病,腎氣乃木氣之根耳。預防亦宜服之。
麻疹愈後,咳嗽困難,單服白菜心一個,黃豆五六十粒特效。此為一切藥所不能及,食品中養金養木平熱息風兼養中氣,恰合機宜之方,多服可也。
麻疹病重必吐蟲,可見其為木氣之病。《傷寒論》厥陰風木病用烏梅丸,厥陰病必吐蟲也。麻疹病多在春令,厥陰風木之時也。惟麻疹病乃宇宙與人身整個氣化根本動搖之病,再經治壞,根本消滅,有能挽回者,有不能挽回者耳。惟呼吸平定,中氣尚存者,都能挽回。本氣之病,防害他經,極難用藥。
故惟豆類和平適當。此乃經過多少困難,然後選得此方,經驗多人,無不見效。然亦根據兒病本氣病的原理之功耳。如以胎毒熱毒為原理為根據,不能選得此方也。
疹病必發熱,木氣疏泄相火不降也。必神倦,相火離根,中氣大虛也。必眼中含淚,木氣疏泄肝液蒸動也。必咳嗽乾嗆,木氣疏泄傷肺,金氣虛散也。疹子忌發表,因木氣疏泄之病,不可發表再助疏泄故也。疹子忌涼藥,因係相火離根之病故也。所以疏泄正常,只須顧中宮,和木氣。
疏泄不及,則當補其根本,使之遂其疏泄之氣。疏泄之病,誤投發表藥寒涼藥,正如根空之木,再拔之則死矣。又如將熄之火,再寒之則滅矣。
醫家誤認疹子是胃熱胎毒,所以要將他發散出來,並且要用涼藥清毒。一用涼藥,相火消滅,即至不救。疹出之後,醫家病家都用掃毒藥,疹出之後,木火之氣疏泄已傷,宜靜待其自己回復,不可更用涼藥,以敗脾胃,更不可食白木耳魚肝油等動陽食品,以動木熱而傷肺陰,致熱氣入肺而成肺癰,或熱氣入目而成目疾等患。麻疹初起即須忌食動陽食物。
牛奶雞蛋更不可入口。疹後如欲服掃毒藥者,可服黃豆白菜心清肝肺之熱,妙在平淡二字,最適合木火病氣也。惟小便利者,忌用飯豆動陽食品。詳古方下篇腎氣丸後。
小兒之疹子,即大人溫病之汗。榮衛足則出汗,榮衛虛則出疹。木氣中的火力多,則疹子成顆粒而色紅。木氣中的火力少,則疹子不成顆粒色紅不足而成麻點,隱隱不明。麻者榮衛之敗也。來復之機,隨時皆有,凡疹病只要不發生內傷吐瀉惡證,不必食藥,靜養七日,自然即愈。
白話文:
麻疹如果是虛弱的證狀,可以用桂附地黃丸來調理。如果右邊的脈象微弱,表示火和土的功能衰敗;左右兩邊脈象都微弱,表示脾腎的陽氣虛弱,這時就適合用桂附地黃丸。如果疹子已經消退,也不發燒了,但臉色還是灰暗,精神萎靡,食慾不佳,這是肝脾的陽氣耗散而沒有恢復,需要服用巴戟天四豆飲,否則容易死亡。如果很久都沒恢復,可以用加減保元湯來補養。
保元湯的詳細內容在後面會提到,疹子退了、燒也退了,就和木氣沒有關係了,這時可以補養氣血。
葡萄乾能夠溫補肝腎,藥性非常平和。出疹子的時候,每天服用一錢,最能保平安,大約七天就能痊癒。《本草綱目》記載,北方用葡萄來補腎,南方用它來稀釋痘疹,這就說明了它的作用。麻疹是木氣疏泄的疾病,而腎氣是木氣的根本。預防的時候也適合服用葡萄乾。
麻疹痊癒後,如果咳嗽不止,單獨服用白菜心一個,加上黃豆五六十粒,效果非常好。這是其他藥物都比不上的,這些食物能滋養金氣、木氣,平息熱氣、風氣,同時也能補養中氣,非常適合這種情況,可以多吃一些。
麻疹病情嚴重的時候,一定會吐出蟲子,這表示它是屬於木氣的疾病。《傷寒論》中說,厥陰風木的病會用到烏梅丸,而厥陰病也一定會吐出蟲子。麻疹多發在春季,正是厥陰風木旺盛的時候。麻疹是整個宇宙和人體氣化根本動搖的疾病,如果治療不當,就可能導致根本上的損壞,有些可以挽回,有些則無法挽回。只有呼吸平穩、中氣尚存的,才能夠挽回。這是屬於本氣的疾病,要防止傷害到其他經脈,用藥非常困難。
所以,只有豆類這種平和的藥物才適合。這是經過多次嘗試,才選出這個方法,很多人用過都有效。這也是根據兒童本氣病的原理來用藥的。如果以胎毒熱毒為原理,就不能選用這個方法了。
出疹子一定會發燒,是因為木氣疏泄,導致相火不能下降。一定會精神疲倦,是因為相火離開根本,導致中氣大虛。一定會眼睛含淚,是因為木氣疏泄,導致肝液蒸發。一定會咳嗽乾嗆,是因為木氣疏泄,傷害到肺,導致金氣虛散。出疹子忌諱用發散的藥,因為它是木氣疏泄的病,不可以用發散藥來加重疏泄。出疹子忌諱用涼藥,因為它是相火離開根本的病。所以,當疏泄正常的時候,只需要顧護中宮,調和木氣。
如果疏泄不足,就應該補養它的根本,使它能夠順利地疏泄。這種疏泄的疾病,如果誤用發散的藥或寒涼的藥,就像根部已經空虛的樹木,再拔它就會死;又像快要熄滅的火,再用寒氣就會熄滅一樣。
有些醫生誤認為疹子是胃熱或胎毒,所以要用藥發散出來,並且用涼藥清熱解毒。一用涼藥,相火就會消滅,就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疹子出來以後,醫生和病家都喜歡用清熱解毒的藥,但疹子出來以後,木火之氣的疏泄已經受到傷害,應該靜待它自己恢復,不要再用涼藥,以免損傷脾胃。更不能吃白木耳、魚肝油等助長陽氣的食物,以免引起木熱而傷害肺陰,導致熱氣入肺形成肺癰,或是熱氣入目形成眼疾等問題。麻疹剛開始的時候就必須忌食助長陽氣的食物。
牛奶、雞蛋更不能吃。疹子痊癒後如果想服用清熱解毒的藥,可以服用黃豆、白菜心,來清除肝肺的熱氣,關鍵就在於平和二字,最適合木火病氣。只有小便順暢的人,才忌用飯豆等助長陽氣的食物。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古方下篇腎氣丸的相關說明。
小兒的疹子,就像大人溫病的汗。營衛之氣充足就會出汗,營衛之氣虛弱就會出疹。木氣中的火力多,疹子就會成顆粒狀,顏色偏紅;木氣中的火力少,疹子就不會成顆粒狀,顏色也不夠紅,而是成為麻點,隱隱不明顯。麻點表示營衛之氣衰敗。恢復的機會隨時都有,只要疹子沒有引起內傷、嘔吐、腹瀉等嚴重的症狀,就不必吃藥,靜養七天,自然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