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脈法篇 (10)
脈法篇 (10)
1. 脈法篇
關前至魚際得一寸,關後至尺澤得一尺。古人一尺,約今之五寸也,魚際者,掌下大橫紋也。寸關尺三部,為全身氣脈總代表之處,兩臂下垂,兩腕上舉,以寸關尺三部,配合全身上中下三部,左右相對,成為一個圓的運動,右降左升,運動勻和,是為平人。
造化秋金之氣,居上而降於西,人身右寸屬肺,肺與大腸相表裏。肝與膽相表裏,造化夏火之氣,居上而來自春木。左寸屬心脈,心與小腸相表裏,左寸亦候小腸之氣;造化冬水之氣來自秋金,人身左尺屬腎脈,腎與膀胱相表裏,左尺亦候膀胱之氣;造化相火之氣,降於秋金,藏於冬水,人身右尺相火脈,三焦相火與心包相火相表裏,右尺亦候心包之氣;造化中土之氣,居中而在相火之上,身右關屬脾脈,脾與胃相表裏,右關亦候胃經之脈。
肝膽脈俱候於左關,卻膽經脈亦候於右關,右關乃土氣之位,少陽相火附於土氣之上也。膽經循胃口環行,入胃中而下也。大腸經脈候於肺脈,大腸位居下部,亦候於尺脈,小腸位居中焦,亦候於右關脈,心包相火位於心下,亦候於心脈也。
腕上動脈,名曰太淵,乃肺脈也。人離母腹,通了大氣,肺家即起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起後,迴圈作用、排泄作用、消化作用,乃隨肺家的呼吸作用相繼而起。內經曰:肺朝百脈,言百脈皆朝於肺,唯肺家呼吸作用之命是聽也。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手太陰動脈,肺脈也,各脈皆會於肺脈,各臟腑的作用皆起於呼吸作用。
此所以中醫診脈,只診肺脈,便知全身也,參看生命宇宙篇法醫學的證明。
現在要總結一句,讀者特別注意,脈法要學得深透,指法要按得活潑,無論何病,應用何藥,但是陰虛之脈,用養陰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癒。但是陽虛之脈,用養陽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癒。但是中虛之脈,或滯積之脈,用養中之藥,調滯水消積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癒。
脈,輕按多重按少為中虛,輕按少重按多,多而虛松,成分不足,亦為中虛。脈潤中虛,補中不兼潤藥。脈枯中虛,補中加用潤藥。真寒之脈,指下膚冷。真熱之脈,指下膚熱。根本上獲著解決之法,再加以本證上應當兼顧的治法,病證雖多,醫書雖繁,實際上都解決於極少極簡的脈法之上,看去似乎太不科學,其實由極少的原則,以處理極多的分則。正是中醫學最科學處,因極多的分則,乃發源於極少的原則故也。
若謂一個病一個原則,無是事也。當謂學醫甚難,診脈甚易,病太多,書太多,談空理,故難也。在脈上尋辨法,有實在的證據,有原則的現象,故易也。將無書的病,無數的書,歸納於三指之下,以求切實的解決此學中醫的秘決也。
白話文:
從手腕關節前緣到手掌邊緣的魚際穴,約一寸的距離;從手腕關節後緣到手肘的尺澤穴,約一尺的距離。古人所說的一尺,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五寸。魚際穴的位置,在手掌下方的粗大橫紋處。寸、關、尺這三個部位,是全身氣脈的總代表,當兩手自然下垂,手腕稍微抬起時,透過寸關尺三部,可以對應到全身的上、中、下三部分,左右兩側相對應,形成一個圓形的運動,右邊的氣向下沉降,左邊的氣向上升,運動勻稱和諧,這是健康正常人的脈象。
自然界秋天金的肅降之氣,從上往西下降,人體右手的寸脈對應到肺,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肝與膽互為表裡,自然界夏天火熱的氣,從上而來,源於春天的木氣。左手的寸脈對應到心,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左寸脈也反映小腸的氣。自然界冬天水的寒冷之氣,來自秋天的金氣,人體的左手尺脈對應到腎,腎與膀胱互為表裡,左尺脈也反映膀胱的氣。自然界相火的氣,從上降至秋金,潛藏於冬水,人體右手尺脈為相火脈,三焦相火與心包相火互為表裡,右尺脈也反映心包的氣。自然界中土的氣,位居中央,在相火之上,人體右手關脈對應到脾,脾與胃互為表裡,右關脈也反映胃經的脈氣。
肝脈與膽脈的氣都反映在左手關脈,但膽經的脈氣也反映在右手關脈,右手關脈是土氣的位置,少陽相火依附於土氣之上。膽經沿著胃口周圍循環,進入胃中然後往下走。大腸經脈的氣反映在肺脈,大腸的位置在下腹部,也反映在尺脈。小腸的位置在中焦,也反映在右關脈。心包相火的位置在心臟下方,也反映在心脈。
手腕上的動脈,叫做太淵穴,是肺經的脈。人離開母體後,開始呼吸外界的空氣,肺就開始發揮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啟動後,循環作用、排泄作用、消化作用等功能,也隨著肺的呼吸作用而相繼啟動。《內經》說:「肺朝百脈」,意思是說全身的經脈都歸於肺所主導,都聽從肺的呼吸作用的命令。《難經》說:「寸口是脈搏匯聚的地方,是手太陰經的動脈。」手太陰經的動脈,就是肺脈,各經脈都匯集到肺脈,各臟腑的功能都由呼吸作用而產生。
因此,中醫診脈,只要診察肺脈,就能了解全身的狀況,可以參考《生命宇宙篇》中法醫學的證明。
現在總結一句,讀者要特別注意,學習脈法要深入透徹,手指按脈要靈活,無論是什麼病,使用什麼藥,只要是陰虛的脈象,就用滋陰的藥物,無論什麼病,自然會痊癒。只要是陽虛的脈象,就用補陽的藥物,無論什麼病,自然會痊癒。只要是中虛的脈象,或者是有積滯的脈象,就用補中氣的藥物,以及調暢氣機、消除積滯的藥物,無論什麼病,自然會痊癒。
脈象,輕按時感覺明顯,重按時反而不明顯,這種脈象是中氣虛弱。輕按時不明顯,重按時反而感覺明顯,而且脈搏虛浮鬆散、氣血不足的,也是中氣虛弱。脈象滑潤的中虛,要用補中氣的藥物,但不要用過於滋潤的藥物。脈象乾枯的中虛,要用補中氣的藥物,同時也要加入滋潤的藥物。如果是真寒的脈象,手指按下去會感覺皮膚冰涼。如果是真熱的脈象,手指按下去會感覺皮膚發熱。只要從根本上掌握了這些診斷方法,再針對個別病證的兼證進行治療,那麼疾病雖然種類繁多,醫書雖然內容繁雜,實際上都可以用極少、極簡的脈法來解決。這看起來似乎不科學,但實際上,是從極少的原則,來處理極多的分則,這正是中醫學最科學的地方,因為極多的分則,都是從極少的原則發展而來的。
如果說一種病就有一種治療原則,那是不可能的。應該說,學醫很難,診脈卻很容易。之所以學醫難,是因為疾病太多,醫書太多,理論空泛。而診脈卻容易,因為可以從脈象中找到實在的證據,找到有規律的現象。把沒有文字描述的疾病,把浩如煙海的醫書,都歸納在手指下的診斷,來尋求切實的解決方法,這就是學習中醫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