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原理上篇 (1)
原理上篇 (1)
1. 原理上篇
中醫學,乃人身一小宇宙之學。斯言也,人皆聞而笑之。謂其空泛無當也。其實非乏,而且非常之實在。本來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學,只因無法得知宇宙,遂無法得知中醫。倘因不知之故,遂將中醫學的本身,改變一個方法去研究他。只有愈走愈遠者,只須尋出一個實在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便將宇宙得著,得著宇宙,自然得著中醫,此實乃得著宇宙自能得著中醫研究法。讀者只須一字不可放鬆過去,總要於實在二字上,尋出著落,便完全得著矣。
著者識
欲學中醫須先認識十二經名詞的所以然。欲認識名詞,須先認識陰陽五行六氣的所以然。欲認識陰陽五行六氣,須先認識二十四節氣地面上所受太陽射到的熱降沉浮的圓運動。
右下左上中,降沉升浮中,秋冬春夏中,西北東南中。圖的虛線為地面,虛線下為地面下,虛線上為地面上。圖的圓線上方在云層之際,圖的中心,為一個生物的環境的大氣圓運動的中心。由中心以觀察四維,便見一個生物所在地的宇宙範圍,圖的中心的中字,便是一個讀者。
(附圖:二十四節氣圓運動簡明圖)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簡明圖
降者,夏時太陽射到地面的熱,降入土中也。沉者,降入土中的熱沉入土下之水中也。升者,沉入水中的熱升出土上也。浮者,升出土上的熱又與夏時太陽射到地面的熱,同浮於地面之上也。中者,降沉升浮之中位也。
立秋為降之起點,立冬為沉之起點,立春為升之起點,立夏為浮之起點。
秋分前,土上熱多,土下熱少。秋分則土上與土下的熱平分也。春分前,土下熱多,土上熱少。春分則土上土下的熱平分也。
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熱,多至極也。夏至者,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熱,多至極也。降極則升,升極則降,升降不已,則生中力。亦大氣圓運動自然之事也。
植物經秋而葉落,植物個體的熱下降也。經冬而添根,植物個體的熱下沉也。經春而生髮,植物個體的熱上升也。經夏而茂長,植物個體的熱上浮也。熱的降沉升浮於植物個體求之最易明瞭。
說植物個體的熱的降、沉、升、浮,即是說宇宙大氣的熱的降沉升浮,即是說人身的熱的降沉升浮。圖的虛線,在宇宙為地面之際,在人身為胸下臍上之間。在臍上二寸。
熱性本來升浮,不能沉降,熱之沉降,秋氣收斂之力降沉之也。熱降,為生物有生之始;熱不降,為生物致死之因。詳下各篇。秋氣收斂詳下文。
一個生物所在之地,太陽射到此地面之光熱,就是陽。此地面的光熱已過,與光熱未來之間,就是陰(伏羲畫卦,—為陽卦、––為陰卦其義即此)陽性上澎,陰性下壓。陽性直上,陰性直下。陰陽交合,發生愛力,彼此相隨,遂成一個圓運動。陽性動,陰性靜。靜則沉,動則浮。
白話文:
[原理上篇]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如同一個小宇宙的學問。很多人聽到這種說法都會嗤之以鼻,認為它空洞無物,缺乏實際根據。其實不然,這句話非常實在。之所以會讓人覺得空泛,是因為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宇宙,因此也就無法完全理解中醫。由於對宇宙的未知,人們便採用了錯誤的研究方法去探究中醫,結果越走越遠。想要真正理解中醫,必須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
一旦找到正確的研究方法,就能理解宇宙,而理解宇宙之後,自然就能理解中醫。這也就是說,掌握了宇宙的運行規律,就能掌握研究中醫的方法。讀者必須仔細研讀,抓住“實在”二字,才能真正領悟箇中奧妙。
作者說明
學習中醫,首先要理解十二經絡的道理。要理解十二經絡,必須先理解陰陽五行和六氣的道理。要理解陰陽五行和六氣,必須先理解二十四節氣中地面受到太陽照射的熱量,是如何隨著圓周運動而升降沉浮的。
(圖中虛線代表地面,虛線下方是地底下,虛線上方是地面以上。圓圈上方代表雲層,圓心代表生物生存環境的大氣圓運動中心。以圓心為觀察點,可以看出一個生物所處的宇宙範圍,圖中的“中”字就代表讀者。)
(附圖:二十四節氣圓運動簡明圖)
二十四節氣的圓周運動:
“降”是指夏季太陽照射到地面的熱量下降進入土壤。“沉”是指降入土壤中的熱量繼續沉入地底的水中。“升”是指沉入水中的熱量上升回到地面。“浮”是指上升到地面的熱量與夏季太陽直射地面的熱量一起,浮在地面上。“中”是指降、沉、升、浮之間的平衡狀態。
立秋是“降”的開始,立冬是“沉”的開始,立春是“升”的開始,立夏是“浮”的開始。
秋分之前,地表熱量多,地底熱量少;秋分時,地表和地底的熱量相等。春分之前,地底熱量多,地表熱量少;春分時,地表和地底的熱量相等。
冬至時,從立秋開始下降進入地底的熱量達到最多;夏至時,從立春開始上升到地表的熱量達到最多。熱量下降到極點就會上升,上升到極點就會下降,這種升降循環不斷,產生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這是大氣圓周運動的自然規律。
植物在秋季落葉,這是植物體內熱量下降的表現;在冬季生根,這是植物體內熱量下沉的表現;在春季發芽,這是植物體內熱量上升的表現;在夏季生長茂盛,這是植物體內熱量上浮的表現。植物體內熱量的降、沉、升、浮現象最容易觀察到。
植物體內熱量的降、沉、升、浮,就如同宇宙大氣中熱量的降、沉、升、浮,也如同人體內熱量的降、沉、升、浮。圖中的虛線,在宇宙中代表地面,在人體中代表胸部以下、肚臍以上的位置,大約在肚臍上方兩寸處。
熱的本性是上升和浮動,不會下降和沉積。熱量的下降和沉積,是由於秋天的收斂之氣造成的。熱量的下降是生物生存的開始;熱量不下降,就會導致生物死亡。詳細內容請參考後續章節。秋天收斂之氣的詳解,請參考後文。
一個生物所處的地方,太陽照射到地面的光和熱,就是陽;這個地方的光和熱已經過去,以及光和熱尚未到達的時間,就是陰(伏羲八卦圖中,— 代表陽卦,––代表陰卦,其含義即在此)。陽氣向上蓬勃,陰氣向下壓抑;陽氣直向上升,陰氣直向下沉。陰陽相互交合,產生一種吸引力,彼此相隨,形成一個圓周運動。陽氣動,陰氣靜;靜則沉,動則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