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脈法篇 (8)
脈法篇 (8)
1. 脈法篇
明瞭傷寒論桂枝湯麻黃湯證脈的意義,本書溫病烏梅湯三豆飲證脈的意義,自能明瞭此兩案的意義。桂麻二證與烏梅三豆之意義,本氣自病的意義也。
一女科平日陰虛血虛,脈象沉澀,左尺尤弱,平日有病,皆服歸芍地黃丸補血而愈,一日洗澡受寒,身痛怕冷,不能起床,脈象沉澀尤甚,予歸芍地黃丸八錢,吞下安臥,並未出汗而愈。明是外感受寒,全從補血補陰施治而愈者,因脈象沉澀故也。若照外感治法,而用發汗之品,傷其血入陰分,病必加重,至於不起。
所以此病明是外感,病癒汗出,其惡寒自罷,乃榮衛之和。陰血已虛可作汗故不汗出而病癒也。此病治效,所憑者脈,前人謂此等治法,為舍證從脈動,其實何曾舍證,正因此證,由於脈象純係血虛陰虛乃成此證也。證由血虛陰虛而來,故用補血補陰之藥,病自能愈。故用藥治病,必以脈為主。
又一男科,自稱男病復發,口淡不食,亦不饑,小便黃如柏汁,甚長,大便燥結,身倦無力,診其脈全體細弱,右尺較少,予附桂八味丸二錢,茵陳蒿一錢,吞服,一日二服。服後胃更滯,更不欲食,脈細轉和,右尺亦起,因以乾薑兩片嚼服,辣味少,苦味多,辣味少者,亦口淡之例,下焦無火也,苦味多者,火虛於下而逆於上也。用原方加乾薑少許,同服,食遂增加,尿黃亦減,脈更調和。
一劑之後,去乾薑,只用附桂地黃丸四錢,茵陳蒿一錢,一日分二次服,數日全愈。此病口淡不思食,當然不宜地黃。因脈細陰虛,故仍用之,右尺火虛,故又用附桂。黃病為濕,尿長非濕,故宜地黃也。無濕而病黃,乃膽經之逆也,膽經相火逆行於上,故病黃味苦。火逆於上則虛於下,故口淡不食。
茵陳清上逆之熱,地黃滋陰,附桂補火,所以病癒。此病此方,亦憑脈耳,若以口苦胃滯之故,不用地黃,脈細難復,病將壞矣。此病,前數年曾病一次,醫用附子理中加黃連,時輕時重,三年始愈,脈細尿長不知養陰,其不死者,幸也。此案用藥,亦全憑脈象之功,數日全愈,理有當然。
故學醫歸結在用藥,用藥的根據在脈象,故善於學脈者,乃能立於不敗之地也。
一人左肢腫脹疼痛,午前輕。左腫痛為陰虛,午前為陽虛,脈左右皆虛,右尺尤虛,命脈服附桂地黃丸,每日二錢,午前服下,三日全愈。此病有謂為濕熱者,有謂為風濕者,有謂為氣虛者。今憑脈用附桂地黃丸全愈,可見憑脈治病,能免去一切牽纏而得著根本解決也。
國醫指南將十二經病證,分虛實寒熱,挨次列出,後學稱便。然於脈的虛實寒熱,無有認識,即無法辨別證的虛實寒熱,只要於脈的虛實寒熱,有精細的認識,無論何證的虛實寒熱,不唯能澈底辨別,且能尋出整個治療之法,不唯辨別醫書已載之病證,且能辨別醫書所未載的病證。由脈斷病,實有不可言喻之妙。
白話文:
脈法篇
要明白《傷寒論》中桂枝湯和麻黃湯的脈象意義,以及本書所講溫病中烏梅湯和三豆飲的脈象意義,自然就能理解這兩類案例的意義。桂枝、麻黃這類證候與烏梅、三豆這類證候,都代表著人體本身氣機失調的病理意義。
有一個婦女,平時體質陰虛血虛,脈象呈現沉澀,尤其左手關脈的位置更弱。她平時生病,都服用歸芍地黃丸來補血,就會好轉。有一天,她洗澡時受了寒,感到全身疼痛、怕冷,無法起床,脈象變得更加沉澀。我給她開了歸芍地黃丸八錢,讓她吞服後躺下休息。她並沒有出汗,病就好了。這明明是外感風寒,卻完全通過補血補陰的方法治好了,原因就在於她的脈象沉澀。如果按照治療外感的方法,用發汗的藥物,反而會損傷她的陰血,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這種病明明是外感,但病癒時會有汗出,這是因為身體的榮衛之氣恢復和諧。因為她本來就陰血不足,可以通過出汗而痊癒,所以沒有出汗也病癒了。這個病的治療效果,依賴的是脈象。前人說這種治療方法是「舍證從脈」,但其實並沒有捨棄證候,正因為她的證候是由於脈象完全呈現血虛陰虛所造成的。證候是由血虛陰虛引起的,所以用補血補陰的藥物,病自然會好轉。所以,用藥治病,必須以脈象為主。
又有一個男子,自稱舊病復發,口中無味、沒有食慾,也不覺得飢餓,小便顏色像黃柏汁一樣黃,而且量多,大便乾燥,身體疲倦無力。診斷他的脈象,發現整體細弱,右手關脈稍弱。我給他開了附桂八味丸二錢,配上茵陳蒿一錢,讓他吞服,一天兩次。服藥後,他反而覺得胃部更脹悶,更不想吃東西,但脈象變得平和,右手關脈也強了一些。於是,我讓他嚼服兩片乾薑,發現辣味較少而苦味較多。辣味少,表示他口淡的原因是下焦火虛;苦味多,表示下焦火虛,虛火上逆。於是,我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了少許乾薑,讓他一起服用,他的食慾逐漸增加,小便黃色也減淡了,脈象也更加調和。
服用一劑藥後,去掉乾薑,只用附桂地黃丸四錢,配上茵陳蒿一錢,一天分兩次服用,幾天後就痊癒了。這個病人口淡不思食,本來不適合用地黃,但因為脈象細弱、陰虛,所以仍然用它。右手關脈火虛,所以又用了附桂。黃疸病一般是濕熱引起的,但他小便量多,並非濕邪,所以用地黃是對的。沒有濕邪而出現黃疸,是因為膽經之氣上逆,膽經的相火逆行於上,所以出現黃疸,而且感到口苦。火氣上逆,則下焦虛寒,所以口淡不思食。
茵陳蒿可以清泄上逆的熱氣,地黃可以滋養陰液,附桂可以補火,所以病就好了。這個病、這個方子,也是憑藉脈象來判斷的。如果因為他口苦、胃脹而不用地黃,脈象就難以恢復,病情就會惡化。這個病人幾年前也得過一次這樣的病,醫生用了附子理中湯加黃連來治療,時好時壞,三年才痊癒,因為醫生沒有注意到脈象細弱、小便量多,是陰虛的徵象,能夠不死,真是幸運了。這個案例的用藥,也是完全依賴脈象的判斷,數日就痊癒,理所當然。
所以,學醫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用藥,而用藥的根據在於脈象。所以,善於學習脈象的人,才能在治療疾病時立於不敗之地。
有一個人左側肢體腫脹疼痛,上午會稍微緩解。左側腫痛是陰虛的表現,上午緩解是陽虛的表現,診斷他的脈象,發現左右兩邊的脈都虛弱,尤其是右手關脈更加虛弱。我讓他服用附桂地黃丸,每天二錢,在上午服用,三天就好了。這種病,有人認為是濕熱引起的,有人認為是風濕引起的,也有人認為是氣虛引起的。現在憑藉脈象,用附桂地黃丸就完全治好了,可見憑脈治病,能夠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困擾,而找到根本的解決之道。
《國醫指南》將十二經的病證,按照虛實寒熱的順序排列,方便後學者學習。但是,如果對脈的虛實寒熱沒有認識,就無法辨別證候的虛實寒熱。只要對脈的虛實寒熱有精細的認識,無論是什麼證候的虛實寒熱,不僅能夠徹底辨別,而且能夠找到完整的治療方法,不僅能辨別醫書上記載的病證,還能辨別醫書上沒有記載的病證。通過脈象來判斷疾病,確實有著難以言喻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