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方解上篇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方解上篇 (2)

1. 傷寒論方解上篇

小青龍湯加減法,詳世行本《傷寒論》。

麻黃,桂枝,炙草,生薑,大棗,杏仁,石膏

如非中風,而是脈緊惡寒無汗之傷寒。平日胃氣燥熱之人,衛氣閉於外,煩燥生於內,甚至燥極傷津,身重乍有輕時。麻黃杏仁以泄衛,桂枝以和榮,石膏以清燥,炙草薑棗以補中。因脈緊故不用芍藥之斂也。石膏清胃燥以杜其入腑。杜其入腑云者,杜其腑熱之成也。誤服石膏亡陽,須以真武湯救之。

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

無惡寒發熱項強之榮衛證,而發熱心煩,渴欲飲水,水入仍吐與心悸,皆水濕隔阻相火不降之故。朮苓澤瀉豬苓以泄水濕,桂枝助肝經之疏泄以行水。濕去火降,故吐止、熱止、悸止也。

茯苓,炙草,桂枝,生薑

汗出不渴,表陽虛也。汗出而渴,表虛兼裏濕盛也。汗出不渴,雖屬表虛,亦有裏濕,茯苓泄濕,生薑炙草溫中,桂枝實表以止汗出也。燥渴為陽實,濕渴為陽虛。濕阻相火不能下降,相火灼金,故渴。

石膏,知母,炙草,粳米

傷寒而外有大熱。相火外出,裏氣必寒。裏熱實則熱聚於內,不浮於外,故外無大熱。肢厥有陽證陰證之分,陰證裏陽虛,陽虛於內,不能達外,故肢厥,其厥有如冰冷;陽證裏陽實,陽聚於內,不能達外,故肢厥,其厥不如冰冷,不溫而已。陰證脈微細而沉,陽證脈滑而實,或沉而實。

陽明燥熱,故滑而實也。石膏知母清陽明經之燥,粳米炙草生津液而補中氣也。

白虎湯內加人參

白虎證,渴能飲水。雖能飲水而口仍燥,此燥熱傷津之所致。非補氣不能生津,於白虎湯內,加參以補氣,由氣生津也。榮衛表病未曾出汗而成五苓白虎證者,服五苓白虎,必汗出而解。裏氣和則表氣和也。濕渴飲水仍吐出,燥渴飲水不吐出。

炙草,乾薑,附子

此太陰脾臟之本氣病也。太陰脾臟土氣濕寒之人,表氣的榮衛分離,裏氣的脾臟即鬱而現本氣之病。乾薑炙草溫補中氣,溫寒除濕以復土氣之升降,附子溫水回陽,以培土氣之根。凡用四逆湯皆陰寒陽亡之病也。

附子,白朮,茯苓,人參,芍藥

此少陰腎臟之本氣病也。少陰腎臟病則水寒滅火,火滅土敗,陽氣微少。尺脈微細,但欲寐而不能寐,背微惡寒,骨痛脈沉,皆陽氣微少,陰寒之象。水寒土敗,則木枯克土。平日腎臟虛寒,陽氣不足之人,表氣的榮衛分離,裏氣的腎臟即鬱,而現本氣之病。附子回陽補火,白朮茯苓補土,人參補中氣,芍藥安風木,解骨痛。附子最動木氣。

烏梅,乾薑,附子,人參,細辛,蜀椒,黃連,黃柏,當歸,桂枝

此厥陰肝臟之本氣病也。肝臟病則下寒上熱,中虛風動。上熱者,因下寒木失溫養,化風上衝,風衝化熱,熱傷津液,故消渴心中熱痛而饑。下寒蚘不能居,尋胃間熱處而上,故病吐蚘。蚘動即是陽動,故煩。人身火在水下,上清下溫則治。火出水外,上熱下寒則病。上熱下寒,中土必敗。

白話文:

小青龍湯加減法

這裡指的是詳細記載在世行本《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及其加減方法。

  • 麻黃、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杏仁、石膏:

如果不是中風,而是脈象緊繃、怕冷又沒有汗的傷寒,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平常胃火比較旺盛的人身上。他們的衛氣被堵在體表無法發散,體內會產生煩躁感,甚至因為過於乾燥而損傷津液,導致身體沉重,但偶爾也會感到輕鬆。麻黃和杏仁用來疏散體表的衛氣,桂枝則調和營衛之氣,石膏清除體內燥熱,炙甘草、生薑和大棗則用來補益中焦脾胃。因為脈象緊,所以不用具有收斂作用的芍藥。石膏清除胃部的燥熱,防止熱邪深入到內臟,這裡說的「杜其入腑」是指防止熱邪發展成內臟的實熱證。如果誤用石膏而導致陽氣衰竭,必須用真武湯來救治。

  • 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

如果沒有怕冷發熱、項背僵硬等營衛失調的症狀,而是發熱心煩、口渴想喝水,但喝了水又吐出來,並且伴有心悸,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水濕阻礙了相火下降所導致的。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用來排除體內的水濕,桂枝幫助肝經疏泄,促進水液運行。當水濕去除,相火下降,嘔吐、發熱和心悸等症狀自然就會停止。

  • 茯苓、炙甘草、桂枝、生薑:

如果出汗但不口渴,表示體表的陽氣虛弱。如果出汗又口渴,表示體表虛弱且體內濕氣過重。如果出汗不口渴,雖然是體表虛弱,但體內也可能有濕氣。茯苓用來排除體內濕氣,生薑和炙甘草溫補中焦,桂枝則固表止汗。口渴是因為乾燥所導致,屬於陽氣偏盛;如果口渴是濕氣阻礙所致,則屬於陽氣虛弱。濕氣阻礙相火下降,相火就會上炎,導致口渴。

  •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如果傷寒導致體表有明顯高熱,這是相火外散的表現,體內一定會寒冷。如果體內熱邪旺盛,熱就會聚集在體內而不會浮散到體表,所以體表不會有明顯高熱。四肢冰冷有陽證和陰證之分,陰證是由於體內陽氣虛弱,無法溫煦四肢,所以四肢會像冰一樣寒冷;陽證是由於體內陽氣過盛,熱邪阻礙陽氣外達,所以四肢冰冷但不會像冰一樣,只是不溫暖而已。陰證的脈象微細而沉,陽證的脈象滑而有力,或者沉而有力。

陽明經的燥熱,所以脈象滑而有力。石膏和知母清除陽明經的燥熱,粳米和炙甘草則生津液並補益中氣。

  • 白虎湯內加人參:

白虎湯證的特徵是口渴、能喝水。雖然能喝水,但口還是覺得乾燥,這是因為燥熱損傷了津液。如果不用補氣的方法來生津液,就無法解決問題。所以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來補氣,通過補氣來達到生津的目的。如果營衛表病沒有發汗,反而出現五苓散證和白虎湯證,服用五苓白虎湯後,一定會發汗而病解。當體內的氣機和順,體表的氣機自然也會和順。因為濕氣阻礙而導致的口渴,喝水後會吐出來;因為燥熱導致的口渴,喝水則不會吐出來。

  • 炙甘草、乾薑、附子:

這是太陰脾臟的本氣病。太陰脾臟土氣虛寒濕重的人,體表的營衛之氣分離,體內的脾臟就會因為氣機鬱滯而出現本氣病。乾薑和炙甘草溫補中焦,溫陽散寒除濕,恢復脾土升降的功能。附子溫陽回氣,培補土氣的根本。凡是用四逆湯的情況都是屬於陰寒極盛、陽氣衰亡的病症。

  • 附子、白朮、茯苓、人參、芍藥:

這是少陰腎臟的本氣病。少陰腎臟功能失調,則會導致水寒滅火,火衰則土敗,陽氣衰少。尺脈微細,只想睡覺卻睡不著,背部微微怕冷,骨頭疼痛,脈象沉細,這些都是陽氣微弱、陰寒偏盛的表現。水寒土敗,則會導致木氣過盛而克土。平常腎臟虛寒、陽氣不足的人,體表的營衛之氣分離,體內的腎臟就會因為氣機鬱滯而出現本氣病。附子溫陽補火,白朮和茯苓健脾補土,人參補益中氣,芍藥則平肝熄風,緩解骨痛。附子最能鼓動肝木之氣。

  • 烏梅、乾薑、附子、人參、細辛、蜀椒、黃連、黃柏、當歸、桂枝:

這是厥陰肝臟的本氣病。肝臟功能失調,會導致下寒上熱、中氣虛弱、肝風內動。上熱是因為下焦虛寒,肝木失於溫養,化為風邪上衝,風邪鬱久化熱,熱邪損傷津液,所以會出現口渴、心中熱痛和易饑。下焦虛寒,蚘蟲不能在下停留,就會尋找胃中的熱處而向上移動,導致嘔吐蚘蟲。蚘蟲躁動就是陽氣躁動的表現,所以會煩躁不安。人體的火應該在水之下,保持上清下溫才健康。如果火脫離水而外越,就會出現上熱下寒的病症,上熱下寒,中土必然會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