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方解上篇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方解上篇 (1)

1. 傷寒論方解上篇

本篇與傷寒論原文讀法篇對照著讀。

讀《傷寒論》者,只喜讀方,最怕讀文。文無理路可尋,方有病證可按也。雖有病證可按,仍無理路可尋。前代儒醫徐靈胎謂《傷寒論》只可一章一章讀,不能整個讀。夫所謂論者,乃整個論,非一章一章論,如按章去讀,不讀整個,何論之有?徐氏尚不能尋出文的理路,其他更不必道矣。本書傷寒讀法,已將整個理路尋出,讀者稱便。

茲於方中尋出整個理路,讀者由方以求文,其興趣必有更多於先讀讀法者。如此則中醫人人皆能讀傷寒論,然後中醫學可告成立。

著者識

芍藥,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

榮氣疏泄則汗出,膽經不降相火上逆則發熱,鼻鳴乾嘔榮衛分離則頭痛項強。發熱汗出,津液必傷,表陽必虛。榮衛分離,中氣必虛。芍藥降膽經、降相火、斂榮氣之疏泄,炙草補中,薑棗補中生津,桂枝調榮衛實表陽也。風傷衛氣,衛氣減少,榮氣加多,故榮氣與衛氣分離而榮現疏泄之病。緩脈乃疏泄向外之象。

原方分量載在世行本《傷寒論》。原方一兩,可同今之一錢。

棗有大小不同,原方十二枚,可用今之六錢。

麻黃,杏仁,桂枝,炙草

衛氣收斂,則無汗惡寒,體痛腰痛骨節疼痛。肺氣不降,則嘔逆而喘。榮衛分離,中氣必虛。衛氣不開,表陽必虛。麻黃瀉衛氣之收斂,杏仁降肺氣之逆,炙草補中氣,桂枝調榮衛達表陽也。收斂之病,氣機滯塞,故不用棗,既不用棗,亦不用薑矣。寒傷榮氣,榮氣減少,衛氣加多,故衛氣與榮氣分離而衛現收斂之病。緊脈乃收斂向內之象。

芍藥,桂枝,炙草,生薑,大棗,麻黃,杏仁

脈虛,不緩不緊,卻微惡寒微發熱而身癢。身癢為榮衛俱虛,欲自解而未能。麻黃湯與桂枝湯減輕分兩雙解榮衛也。

桂枝,芍藥,炙草,生薑,大棗,麻黃,杏仁

寒熱如瘧,日僅再發。此衛氣之虛。雙解榮衛,減輕麻黃,輕泄衛閉也。

桂枝,芍藥,炙草,大棗,生薑,麻黃,石膏

形作傷寒,作渴,而寸脈弱,此津液虛而生燥也。雙解榮衛,減輕泄衛之麻黃,加石膏以清燥也。麻黃石膏能發越庳著。越婢二字想係越庳二字之誤。

麻黃,桂枝,芍藥,炙草,半夏,五味子,細辛,乾薑

榮衛不解而心下有水氣,以致膽經不降而乾嘔發熱。相火不降而作渴欲飲水,水入仍吐。胃氣不降而作噫。水入腸胃而作利。小便不利少腹滿。肺氣不降而作喘。水氣上衝而作咳。皆平日中下陽虛,寒水上淩陽位之病。此寒水乃中下皆寒而來之水。麻桂雙解榮衛之鬱,炙草補中氣,細辛乾薑五味半夏溫降寒濕水氣,乾薑溫脾陽,以杜其入臟。小青龍之咳,喉間作癢,清水中加稀痰。

白話文:

傷寒論方解上篇

本書主張從《傷寒論》的藥方入手理解全文。很多人只喜歡讀藥方,卻害怕讀原文,覺得原文難以理解。雖然藥方能根據病症對應,但還是缺乏整體的理解框架。前人徐靈胎認為《傷寒論》應逐章閱讀,不能通篇理解。但「論」本身就指整體的論述,而非單獨的章節。逐章閱讀而不理解全篇,何談「論」呢?連徐靈胎都未能找到原文的脈絡,更不用說其他人了。本書已將《傷寒論》的整體脈絡理順,方便讀者理解。

現在我們從藥方中尋找整體脈絡,讀者可以藉由藥方去理解原文,這樣會比單純閱讀解讀方法更有趣。如此一來,每個人都能理解《傷寒論》,中醫學才能真正成熟。

作者識

芍藥、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組成方劑的分析:

榮氣疏泄導致汗出,膽經氣機不降,相火上逆導致發熱,鼻鳴乾嘔則是榮衛分離的表現,頭痛項強也是榮衛分離的症狀。發熱汗出,津液必然受損,表陽必然虛弱。榮衛分離,中氣必然虛弱。芍藥能降膽經之火,斂抑榮氣的疏泄;炙甘草補益中氣;生薑、大棗補益中氣並生津;桂枝調和榮衛,固護表陽。風邪傷及衛氣,衛氣減少,榮氣相對增多,導致榮衛分離,出現榮氣疏泄的症狀。脈象緩慢是疏泄外散的表現。

原方劑量參考現行版本的《傷寒論》。原方一兩,相當於現在的一錢。

大棗大小不一,原方十二枚,約等於現在的六錢。

麻黃、杏仁、桂枝、炙甘草組成方劑的分析:

衛氣收斂導致無汗惡寒,體痛、腰痛、骨節疼痛;肺氣不降導致嘔逆喘息;榮衛分離,中氣必然虛弱;衛氣閉塞,表陽必然虛弱。麻黃可以瀉去衛氣的收斂;杏仁可以降逆肺氣;炙甘草補益中氣;桂枝調和榮衛,達表陽。收斂的病症,氣機阻塞,所以不用大棗,也不用生薑。寒邪傷及榮氣,榮氣減少,衛氣相對增多,導致榮衛分離,出現衛氣收斂的症狀。脈象緊促是收斂內陷的表現。

芍藥、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麻黃、杏仁組成方劑的分析:

脈象虛弱,不緩不緊,伴有輕微惡寒、發熱和身癢。身癢是榮衛俱虛,想要自行恢復卻未能成功。此方劑是麻黃湯和桂枝湯減量合用,雙向調節榮衛。

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麻黃、杏仁組成方劑的分析:

寒熱如瘧疾,每天只發作兩次。這是衛氣虛弱的表現。此方劑雙向調節榮衛,減少麻黃的用量,輕輕瀉去衛氣的閉塞。

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生薑、麻黃、石膏組成方劑的分析:

症狀類似傷寒,口渴,寸脈虛弱,這是津液虛損而導致乾燥的表現。此方劑雙向調節榮衛,減少麻黃以減輕瀉衛,加入石膏以清熱生津。麻黃石膏可以發散鬱閉之邪。「越婢」二字可能是「越閉」二字的誤寫。

麻黃、桂枝、芍藥、炙甘草、半夏、五味子、細辛、乾薑組成方劑的分析:

榮衛不調,心下有水氣,導致膽經不降,出現乾嘔發熱;相火不降,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後又吐出來;胃氣不降,出現呃逆;水液進入腸胃導致腹瀉;小便不利,少腹脹滿;肺氣不降導致喘息;水氣上衝導致咳嗽。這些都是平素中下焦陽虛,寒水上犯陽位所致。寒水是中下焦皆寒所導致的。此方劑使用麻黃、桂枝雙向調節榮衛鬱滯,炙甘草補益中氣,細辛、乾薑、五味子、半夏溫化寒濕水氣,乾薑溫補脾陽,防止寒水入侵臟腑。小青龍湯治療的咳嗽,喉嚨有癢感,痰液稀薄如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