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32)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32)

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寒霍亂中,常有此病。陽亡極速,故用四逆湯。)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欲利而尿又利,又大汗出,脈又欲絕,陽將亡也,故用四逆湯回陽。)

吐下已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汗出而厥,陽將亡矣,故用通脈四逆回陽,加豬膽汁養胃膽之陰,以收陽氣也。)

惡寒,脈微而復和,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脈和而惡寒為亡血者,陽氣既微,陰血亦弱也。故用四逆補陽,人參補氣以生血。和字不可誤利字。)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身痛不休為有表證,故用桂枝湯。)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脈平,此病已愈之脈。以上九章論霍亂。)

傷寒,其脈微濇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本嘔下利,此是霍亂,不可用傷寒三陰之法為治。便硬矢氣,此是陽明,又不可用霍亂之法為治。)

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六日為一經,後六日為後經。能食而病癒,胃陽旺也。能食而病不愈,乃霍亂病下利之後虛證也。以上二章,乃傷寒霍亂相似之病。然霍亂不傳經,蓋借霍亂以證傷寒耳。)

大病差後喜唾,久而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此病常有。)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中虛胃熱,胃熱,則氣不降,故少氣。)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腰下有水,乃濕熱瘀阻。)

傷寒差已,復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實者,以下解之。(惟少陽經病纏綿,因其在表裏之間也。若無少陽經證,浮以汗解,實以下解。)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勞復多熱多結。)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病新差,脾胃弱,損穀以養脾胃。以上六章,論差後勞復。)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筋(痙)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醫陽以陰,醫陰以陽,天人之妙,皆圓運動。此一章,論陰陽易病。)

白話文: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出汗,同時發燒怕冷、四肢抽筋拘束、手腳冰冷的情況,就用四逆湯來治療。(這種情況在寒性霍亂中常見,因為陽氣快速衰竭,所以要用四逆湯來挽回陽氣。)

如果病人既嘔吐又腹瀉,小便也多,並且大量出汗,腹瀉物清稀如水,身體內部發冷卻感覺外部發熱,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也用四逆湯來治療。(小便多、出汗多,加上脈搏微弱,表示陽氣即將衰竭,所以要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

如果嘔吐和腹瀉已經停止,卻出現出汗後手腳冰冷的狀況,四肢仍然抽筋拘束,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就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來治療。(出汗後手腳冰冷,表示陽氣快要衰竭,所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恢復陽氣,加上豬膽汁是為了滋養胃和膽的陰液,幫助陽氣回歸。)

如果病人怕冷,脈搏微弱但很快恢復正常,腹瀉也停止了,這表示是身體失血過多。這時要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脈搏恢復但仍然怕冷,表示失血過多,陽氣虛弱,陰血也虛弱。所以用四逆湯來補陽,用人參來補氣生血。)

如果嘔吐和腹瀉都停止了,但身體疼痛仍然持續,應該用比較緩和的方式來調理身體,適合用桂枝湯來小幅度的調和。(身體疼痛持續表示還有表證,所以用桂枝湯。)

如果病人嘔吐、腹瀉後又出汗,脈搏平穩但有點心煩,是因為身體剛好轉還比較虛弱,無法承受食物的消化吸收。(脈搏平穩,表示病已經好轉。以上九條是討論霍亂的病症。)

如果病人得的是傷寒,脈象微弱細澀,其實原本是霍亂,現在轉變為傷寒,過了四五天,病邪會傳到陰經。轉入陰經後一定會腹瀉。如果原本就嘔吐腹瀉,就無法用傷寒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想大便卻只排出臭屁,腹瀉仍然沒停止,這屬於陽明經的病,大便會變硬,大約十三天會好。這是因為病程已經結束。(原本嘔吐腹瀉的,是霍亂,不能用治療傷寒三陰的方法。如果出現大便硬和臭屁,這是陽明經的病,又不能用治療霍亂的方法。)

腹瀉後應該大便變硬,如果變硬且能進食,就表示病要好了。如果反而不能進食,到了下一個病程階段反而能吃了,再過一天,病就會好。如果沒有好,就不屬於陽明經的病。(六天為一個病程階段,後六天為下一個階段。能吃表示胃的陽氣旺盛,病就能好。如果能吃但病沒有好,表示是霍亂腹瀉後的虛弱證。以上兩條說明傷寒和霍亂相似的病症。但是霍亂不會傳經,而是藉由霍亂來證實傷寒。)

大病痊癒後喜歡吐口水,而且很久都無法停止,表示胃部有寒氣,應該用溫性的丸藥來治療,適合用理中丸。(這種情況很常見。)

傷寒痊癒後,身體虛弱消瘦,呼吸短促,氣逆想嘔吐,就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這是因為體內中氣虛弱,胃部有熱,胃熱導致氣無法下行,所以會呼吸短促。)

大病痊癒後,如果腰部以下有水腫,就用牡蠣澤瀉散來治療。(腰部以下有水腫,是因為濕熱瘀阻。)

傷寒痊癒後,如果又再次發燒,就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浮在表面,就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如果脈象沉實,就用瀉下的方式來解決。(只有少陽經的病會反覆糾纏,因為它在身體的表裡之間。如果沒有少陽經的病,脈浮就用發汗,脈沉實就用瀉下。)

大病痊癒後,如果因為勞累而病情復發,就用枳實梔子湯來治療。如果腸胃裡面有未消化的食物,就加大黃,約五六顆棋子那麼大。(勞累後的復發通常多熱多結。)

如果病人脈象已經恢復正常,但到了傍晚會有點心煩,是因為病剛好轉,身體還很虛弱,卻勉強進食,脾胃的消化功能還很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會感到心煩。減少食物攝取就會好轉。(剛痊癒,脾胃虛弱,要減少食物來調養脾胃。以上六條討論痊癒後勞累復發的病症。)

傷寒,如果轉變成陰陽交錯的病,病人會感到身體沉重、呼吸短促、小腹內部感覺到緊張。或者會牽引到陰部肌肉痙攣、熱氣往上衝到胸口、頭部沉重抬不起來、眼前出現幻影、膝蓋和小腿抽筋。就用燒裩散來治療。(醫生用治療陽病的方法治療陰病,或者用治療陰病的方法治療陽病,這是天地運行的奧妙之處。這一條討論陰陽交錯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