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下篇 (30)
古方下篇 (30)
1. 古方下篇
烏梅丸治蟲之理,尤不可忽。蟲乃木氣,木氣失和,然後生蟲。不和者,水寒於下,土濕於中,而木氣動也。故椒附細辛以溫水寒,連柏以清心火熱,乾薑黨參以補土虛,烏梅當歸桂枝補木氣而息風。木氣復和,蟲乃不動。凡病吐蟲,吐後則腹之右部即覺空虛者,肝陽耗傷之象。
蟲即肝陽也。治蟲烏梅丸和木氣外,《金匱》則有甘草粉蜜湯,其證吐涎,心痛如咬,發作有時。故用鉛粉殺蟲。然必用甘草蜂蜜以保中氣。然後蟲去而人不傷。蟲證有虛實之分。烏梅丸治虛證,粉蜜湯治實證。實者有宜去之蟲也。後世見蟲就殺,竟有將人殺死而不悟其失者矣。
殺蟲宜於秋冬之間,肝陽足也。春夏不可殺蟲。
太陰之利,寒熱皆有。寒症不渴,熱症則渴。寒宜理中丸,一面溫寒,一面除濕培土。熱宜豬苓湯,一面除濕,一面養津清熱。寒熱皆兼腹滿。寒之滿,為土氣不能運化。熱之滿,為木氣之熱凝於濕中。太陰病熱,乃木氣之熱也。
陰寒證都不大渴,惟少陰寒證有渴者。以腎主津液,津液傷則渴也。然渴的程度,只小渴耳。較白虎加人參之渴,不及多矣。應用附子之證,不得因渴不用附子。服附子後反不渴,是其明驗。厥陰病,舌卷囊縮,寒證熱證都有。寒則收引內聚,熱則煎灼傷陰,故皆有之。心竅於舌,手厥陰心包主之,故肝臟病則舌卷。
囊屬肝木,肝臟病則囊縮。厥陰之氣,上熱下寒故也。
大柴胡湯證嘔而下利胸痞,與太陰吐而不利胸痞,明辨於下。吐而下利又加心痞,乃太陰寒證太陰之吐利,不發熱,不出汗,胸痞不硬。今一面下利,又胸硬,又出汗發熱,乃少陽之熱利。利出而兼嘔,乃少陽之熱嘔。嘔無物有聲而聲大,吐有物無聲。於少陽熱嘔之中,加心痞而又硬。
乃少陽經逆塞心下,非寒痞也。於發熱出汗嘔而痞硬之中,加以下利。此熱利,非寒利也。
曰少陽經病,必有口苦耳聾肋痛諸證。太陰臟病,無有口苦耳聾肋痛諸證。
寒利下如注,利時無屁,糞為灰色,一滑即下,一瀉之後,精神立刻短少。熱利有屁,利如噴出,糞為稀水,多有黃色,稀水之中,必難硬粒,停而又下,不覺其滑,其射皆遠,瀉後精神不衰,反覺鬆快。
寒利色灰,舌無苔而口淡。熱利舌有黃苔,而口苦。陰陽不同、虛實各判也。
陽腑陰臟。腑病陽熱,臟病陰寒,一定之理。少陽居三陽之一卻無腑病者,少陽膽腑附肝臟而生,入胃腑而下,居其他臟腑之間。陽盛則胃腑病熱,陰盛則肝臟病寒。故膽腑本身無有本病只有經病。經病現時,必項強已罷,繼以口苦等證也。
一部《傷寒論》,如內容六瓣之一橘。表病宜汗法、裏病宜下法,宜溫法。少陽經病,不可汗,不可下,不可溫。柴胡湯之柴胡卻有汗意,黃芩卻有下意,大棗、生薑、黨參卻有溫意,所以能和解也。
白話文:
古方下篇
烏梅丸治療體內寄生蟲的原理,非常重要不能忽略。蟲其實是身體木氣失調所導致的,木氣不和諧,才會產生蟲。木氣不和諧的原因,是身體下半部過於寒冷,中間部位過於潮濕,導致木氣躁動。因此,用花椒、附子、細辛來溫暖下半身的寒氣,用黃連、黃柏來清除心火的熱氣,用乾薑、黨參來補養虛弱的脾胃,用烏梅、當歸、桂枝來補養木氣並平息風邪。當木氣恢復和諧時,蟲就不會再活動。凡是生病會吐出蟲的,吐完後感覺腹部右側空虛的,這是肝陽耗損的表現。
蟲就是肝陽。治療蟲病,除了用烏梅丸來調和木氣外,《金匱要略》中還有甘草粉蜜湯,這種情況是吐出黏液,心痛像被咬一樣,而且發作時間固定。所以用鉛粉來殺蟲。但是必須用甘草和蜂蜜來保護脾胃之氣。這樣才能在去除蟲的同時不傷害身體。蟲病有虛證和實證之分。烏梅丸治療虛證,甘草粉蜜湯治療實證。實證是需要清除體內的蟲。後世的醫生看到蟲就殺,甚至有人因此將病人殺死卻不明白自己的錯誤。
殺蟲最好在秋冬季節,因為這時肝陽充足。春夏季節不適合殺蟲。
太陰病的症狀,有寒證也有熱證。寒證的人不會口渴,熱證的人則會口渴。寒證適合用理中丸,一方面溫暖寒氣,一方面去除濕氣並培補脾胃。熱證適合用豬苓湯,一方面去除濕氣,一方面滋養津液並清除熱氣。寒證和熱證都可能出現腹脹。寒證的腹脹,是因為脾胃之氣無法正常運化。熱證的腹脹,是因為木氣的熱凝聚在濕氣中。太陰病的熱,其實就是木氣的熱。
陰寒證的人通常不太會口渴,只有少陰寒證的人會口渴。這是因為腎臟主管津液,津液受損就會口渴。但是口渴的程度,只是稍微口渴而已。比起白虎加人參湯證的口渴,差得遠了。需要使用附子的情況,不能因為有口渴就不用附子。服用附子後反而不口渴,這是明顯的驗證。厥陰病,會出現舌頭捲曲、陰囊萎縮的症狀,寒證和熱證都有可能出現。寒證是收縮內聚,熱證是煎熬傷陰,所以都會出現這些情況。心臟的開竅在舌頭,手厥陰心包經主管,所以肝臟生病就會舌頭捲曲。
陰囊屬於肝木,肝臟生病就會陰囊萎縮。厥陰之氣,是上熱下寒的緣故。
大柴胡湯證的症狀是嘔吐、腹瀉、胸悶,這要和太陰病吐而不瀉且胸悶的情況區分開來。太陰病是吐而腹瀉,還加上心下痞悶,屬於太陰寒證,不會發熱、出汗,胸悶但不硬。如果腹瀉的同時,胸部又硬又出汗發熱,這是少陽的熱利。如果腹瀉時還伴隨嘔吐,這是少陽的熱嘔。嘔吐時沒有東西出來但聲音很大,吐出東西時沒有聲音。在少陽熱嘔的情況下,如果加上心下痞悶而且硬,
這是少陽經脈阻塞在心下,不是寒邪造成的痞悶。在發熱、出汗、嘔吐、胸悶而且硬的情況下,再加上腹瀉,這是熱利,不是寒利。
如果是少陽經病,一定會有口苦、耳聾、肋骨疼痛等症狀。太陰臟病,不會有口苦、耳聾、肋骨疼痛等症狀。
寒利拉出來的像水注一樣,拉的時候不會放屁,大便顏色是灰色的,一滑就出來,瀉完之後,精神立刻變差。熱利會放屁,拉出來的像噴出來一樣,大便是稀水,多半是黃色,稀水中一定會有不容易溶解的硬塊,停一下又會拉,不會覺得滑,拉出來的射程都很遠,瀉完之後精神不會變差,反而覺得輕鬆。
寒利大便是灰色的,舌頭沒有舌苔而且口中無味。熱利舌頭有黃色舌苔,而且口中發苦。陰陽不同,虛實各異,要仔細辨別。
陽屬腑,陰屬臟。腑的病是陽熱,臟的病是陰寒,這是固定的道理。少陽雖然是三陽之一,卻沒有腑病,是因為少陽膽腑依附肝臟而生,進入胃腑而下行,處於其他臟腑之間。陽氣旺盛則胃腑生熱病,陰氣旺盛則肝臟生寒病。所以膽腑本身沒有本病,只有經脈的病。經脈發病時,一定會先出現脖子僵硬,接著出現口苦等症狀。
整部《傷寒論》,就像一個橘子,分成六個部分。表證適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裏證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也適合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少陽經病,不能用發汗、瀉下、溫補的方法治療。柴胡湯中的柴胡有發汗的作用,黃芩有瀉下的作用,大棗、生薑、黨參有溫補的作用,所以才能夠達到和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