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下篇 (31)

回本書目錄

古方下篇 (31)

1. 古方下篇

少陽經病,不可汗者,汗所以通表氣。少陽膽經秉氣水火,居表裏之間。汗傷水火津液,必乾燥生煩,而成壞病也。不可溫者,溫所以扶臟氣之陽。膽經水火正鬱,熱藥必助其逆升而不能降也。不可下者,少陽相火一病,上熱不降,中土失根。下之必傷中敗土,至於危亡也。

惟有和之一法,不損其本來之氣,調和其升降之鬱,故病癒也。表裏之間有少陽經,少陽經之內是臟腑,少陽經之外是榮衛。故少陽解決,整個表裏方能分清。然必整個的表裏認識,半表半裏的少陽經方能認識耳。大柴胡湯是一面和解少陽經,一面下陽明胃腑之熱之法。

小柴胡湯,是傷寒的少陽經病之方。後人每於老人之寒熱口苦,亦率用之。不知柴胡性升而散,傷人可畏。小柴胡湯柴胡係升手少陽三焦經相火下陷,與黃芩降足少陽膽經相火上逆,是整個的作用,而又非參草薑棗溫補中氣,不能成柴芩升降之功。非少陽經病,不可用也。

老人寒熱口苦,此寒熱乃腎氣虛中氣敗而榮衛分散之寒熱,口苦亦中虛上逆之苦,萬不可用寒涼去火。應服腎氣丸、豬腰湯、小刺遼海參,溫補腎氣。腎氣與中氣恢復,榮衛有根,仍然能作圓的運動,膽經仍然下降,寒熱口苦自止。倘服小柴胡湯,升散寒涼,下嚥即死。

外感病分兩大原則,收斂與疏泄是也。惡寒無汗脈緊、為收斂為病。發熱汗出脈不緊,為疏泄為病。收斂為病,用麻黃湯之法。疏泄為病,用桂枝湯之法。麻黃湯,發散本身衛氣之法,非散寒也。桂枝湯,補益本身中氣降膽經以調榮衛之法,非散風也。

本書《脈法篇》有病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而脈細,用生地當歸等填補陰液之藥,汗出感愈者;有病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而脈微,用溫補腎氣之藥,汗出感愈者。《時病篇》有病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而脈虛,服補中益氣丸而愈者,八珍丸而愈者。裏氣和則榮衛和,榮衛和則寒熱罷也。若果外感風寒是風寒入了人身為病,豈有將風寒補住,病反能愈之理?

他如外感於暑,脈虛惡寒發熱欲吐,以扁豆藿香為主藥。扁豆乃補胃之藥,藿香乃降胃土之氣之藥。若果是外來暑氣中入人身,而用扁豆藿香將暑補於胃土之中,降於胃氣之下。此暑氣豈不深入胃中出不來乎?暑者太陽直射地面的熱氣,人身膽經與心包經相火之氣也。宇宙的暑氣由地面之上降入地面之下,則地面清涼,萬物得根。

人身的暑氣由胃氣之上降入胃氣之下,則肺氣清涼,命門生火。暑病者,人身肺氣不能將人身心包經膽經的相火降入胃氣之下,本身的暑氣停留於胸中,與外來的暑氣接觸,肺氣不降,而相火停留,故發熱欲嘔,而成暑病。藿香扁豆降之歸下,故暑熱病得愈。肺主皮毛,皮毛主表。

白話文:

少陽經的病症,不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因為發汗是為了疏通體表的氣。少陽膽經的氣包含水和火,處於體表和體內之間。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會損傷體內的水液和火氣,導致身體乾燥、產生煩躁,反而會使病情惡化。也不適合用溫補的方式治療,因為溫補是為了扶助臟腑的陽氣。膽經的水火正處於鬱積的狀態,用溫熱的藥物只會助長火氣上逆,無法使其下降。也不適合用攻下的方式治療,因為少陽的相火一旦發病,會導致上熱無法下降,中焦脾胃失去根基。如果用攻下的方式,必然會損傷中焦脾胃,甚至會危及生命。

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和解的方式,不損傷身體原有的氣,調和升降的鬱滯,這樣病才能痊癒。體表和體內之間有少陽經,少陽經的內部是臟腑,少陽經的外部是營衛。所以解決了少陽經的問題,整個體表和體內才能分清楚。但必須對整個體表和體內都有認識,才能認識半表半裡的少陽經。大柴胡湯一方面和解少陽經,另一方面又能瀉陽明胃腑的熱。

小柴胡湯是治療傷寒少陽經病的方子。後人常常在老人出現寒熱、口苦的情況時也使用它。但卻不知道柴胡的藥性是升散的,對人體有害。小柴胡湯中的柴胡是為了升提手少陽三焦經下陷的相火,配上黃芩來降足少陽膽經上逆的相火,這是整個方子的作用。而且必須配合人參、甘草、生薑、大棗來溫補中氣,才能發揮柴胡和黃芩升降的作用。如果不是少陽經的病,就不能使用。

老人出現寒熱、口苦的情況,是因為腎氣虛弱、中氣衰敗,導致營衛分散而出現的寒熱,口苦也是因為中虛導致的胃氣上逆,千萬不能用寒涼的藥物去火。應該服用腎氣丸、豬腰湯、小刺遼海參等藥物來溫補腎氣。只要腎氣和中氣恢復,營衛有了根基,就能重新正常運行,膽經也能順利下降,寒熱和口苦自然會停止。如果服用小柴胡湯,會升散寒涼,藥一下肚就會有生命危險。

外感疾病可以分為兩個主要原則:收斂和疏泄。怕冷、無汗、脈搏緊是收斂性的病症。發熱、有汗、脈搏不緊是疏泄性的病症。收斂性的病症,可以用麻黃湯的方法治療。疏泄性的病症,可以用桂枝湯的方法治療。麻黃湯是發散自身衛氣的方法,並不是為了驅散寒氣。桂枝湯是為了補益自身中氣,並降膽經來調節營衛的方法,並不是為了驅散風邪。

這本書的《脈法篇》中提到,有的病人感受風寒,出現怕冷發熱,但脈搏細弱,用生地、當歸等滋陰的藥物治療,發汗後病就好了;有的病人感受風寒,出現怕冷發熱,但脈搏微弱,用溫補腎氣的藥物治療,發汗後病就好了。《時病篇》中提到,有的病人感受風寒,出現怕冷發熱,但脈搏虛弱,服用補中益氣丸或八珍丸後病就好了。體內的氣調和了,營衛自然也會調和,營衛調和了,寒熱的症狀自然會停止。如果說外感風寒是風寒進入人體而導致的疾病,怎麼可能有將風寒補住,病反而能好的道理?

再比如,外感暑氣,出現脈虛、怕冷發熱、想吐的情況,可以用扁豆和藿香作為主要的藥物。扁豆是補養胃的藥物,藿香是降胃氣的藥物。如果外來的暑氣進入人體,用扁豆和藿香將暑氣補在胃中,降於胃氣之下,那暑氣豈不是更深入胃中出不來了嗎?暑氣是太陽直射地面產生的熱氣,也是人體膽經和心包經的相火之氣。宇宙的暑氣從地面之上降到地面之下,地面就會涼爽,萬物才能生長。

人體的暑氣從胃氣之上降到胃氣之下,肺氣就會清涼,命門就會產生火。暑病,是因為人體肺氣不能將人體心包經和膽經的相火降到胃氣之下,本身的暑氣停留在胸中,與外來的暑氣接觸,肺氣不能下降,相火就會停留,所以會發熱想吐,形成暑病。用藿香和扁豆將其降下去,暑熱的病症就會痊癒。肺主皮毛,皮毛主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