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下篇 (32)

回本書目錄

古方下篇 (32)

1. 古方下篇

暑熱傷肺氣,牽連榮衛,故暑熱病亦惡寒發熱也。古人造字執火為熱,日者為暑。執主上升,暑主下降。所以稱少陰君火為熱火,稱少陽相火為暑火。人乃將暑字認為傷人的惡氣,而不知暑乃天人的相火之氣,萬物生命的根氣,遂不治暑病以降之使下為主。此自來不於事實上求原理之過也。

麻黃之法,是調和本身榮衛之氣之法,非散外來風寒之法。藿香扁豆之法,是溫降本身胃膽之氣之法,非清外來暑氣之法。外感風寒而用養陰、補陽、補中、補腎、補氣血之法,是補益榮衛裏氣。裏熱不偏虛,表氣自調和,亦治榮衛的裏氣之法,非治風寒之法。如應當補陰、補陽、補中、補腎、補氣血治癒的外感,要食著外感散風寒的藥,一定要死的。

裏氣已傷,再食傷裏氣的藥,焉得不死?反之用補陰、補陽、補中、補腎、補氣血之藥,以治應用麻黃湯法之外感也一定死的。人身臟腑榮衛表裏一氣的圓運動,是有層次、有秩序的。外感風寒傷了榮衛,榮衛分離。表裏的層次,運動的秩序,紊亂起來。榮病疏泄,氣機皆虛;衛病收斂、氣機皆實。

實而誤補,實上加實,亂上加亂,焉得不死。非麻黃湯證的外感,脈不緊,寒熱不甚也。

外感榮衛,收斂惡寒之病。只要惡寒不罷,脈象緊而不舒,未曾出汗,或出汗未出徹底,不論久暫,始終須用麻黃之法以開衛氣。使榮衛調和,病始能愈。與補陰、補陽、補中、補氣血等調補以和表氣的治法,是對的。桂枝湯之法,即補裏氣以和表氣之法。《內經》曰:「夫虛者,氣出也;實者,氣入也。

」出入二字之意,在一年說則立春後氣出,立秋後氣入;以外感說,惡寒無汗為氣入,發熱汗出為氣出。惡寒無汗之麻黃法,乃氣入為實之法;桂枝湯法,乃氣出為虛之法。外感之病,凡非惡寒無汗,而是發熱汗出,皆虛證非實證。仲聖用桂枝湯以治外感,用桂枝湯加重芍藥飴糖以治虛勞,同是一方,而為外感內傷之祖方,氣出為虛之故也。氣入為實之麻黃湯法,須徹底認清。

但有惡寒身痛無汗,脈象緊而不舒,無論已發熱否,總須發散衛閉重顧中氣為治。此點徹底,皆徹底矣。

注意《溫病》《時病篇》的烏梅白糖湯、三豆飲、《麻疹》之一豆飲,乃桂枝湯用芍藥降膽經助收斂,用草棗補中氣,變化而來之法。而善治不惡寒只惡熱,一切外感。蔥豉湯、人參敗毒散,一切用薄荷之方,乃麻黃湯用麻黃以散衛氣助疏泄,變化而來之法。而善治惡寒之外感,惟麻黃湯一證宜發散耳。

古方命名,有名實不符之處。如桂枝湯之桂枝,本桂枝湯麻黃湯共用之藥。麻黃湯之主藥係麻黃,桂枝湯之主藥係芍藥。名實不符,所以後人解釋都不得要領。當謂中醫書,非醫學學好之後,不能讀,此之謂也!

白話文:

[古方下篇]

暑熱會傷害肺部的氣,進而影響到身體的營氣和衛氣,所以暑熱引起的疾病也會有怕冷和發燒的症狀。古人造字,把「火」和「執」結合起來表示「熱」,把「日」和「者」結合起來表示「暑」。 「執」代表上升的性質,「暑」代表下降的性質。因此,將少陰君火稱為「熱火」,將少陽相火稱為「暑火」。然而,人們卻將「暑」字當成會傷害人的邪氣,而不知道「暑」其實是天地間的相火之氣,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於是治療暑病時,反而用下降的方法為主。這就是一直以來沒有從事實上尋求原理的錯誤。

麻黃湯的作用,是調和身體本身的營氣和衛氣,而不是驅散外來的風寒。藿香和扁豆等藥組成的方子,是溫和地降低身體胃和膽的氣,而不是清除外來的暑氣。如果外感風寒,卻用養陰、補陽、補中、補腎、補氣血的方法,這是在補益身體內部的營衛之氣。體內熱症不是虛的,表面的氣自然會調和,這也是治療營衛內部氣的方法,而不是治療風寒的方法。如果外感病應該用補陰、補陽、補中、補腎、補氣血的方法治療,卻吃了散外感風寒的藥,一定會死的。

身體內部的氣已經受損,再吃損傷內部氣的藥,怎麼可能不死呢?反之,如果用補陰、補陽、補中、補腎、補氣血的藥,來治療應該用麻黃湯治療的外感,也一定會死的。人體臟腑、營衛、表裡之間的氣,是個有層次、有秩序的循環運動。外感風寒傷害了營衛,導致營衛分離。表裡的層次,運動的秩序,就會紊亂。營氣生病,會導致疏泄,氣機變得虛弱;衛氣生病,會導致收斂,氣機變得充實。

如果身體已經充實,又用補益的方法,就會讓情況更加充實,更加紊亂,怎麼可能不死呢?不是麻黃湯證的外感,脈象不會很緊,怕冷和發熱的症狀也不會很嚴重。

外感侵犯營衛,會產生收斂而怕冷的疾病。只要怕冷持續不斷,脈象緊而不舒緩,沒有出汗,或是出汗不徹底,無論時間長短,都必須用麻黃湯的方法來開通衛氣。讓營衛調和,病才能好轉。如果用補陰、補陽、補中、補氣血等調補的方法來調和表氣,才是正確的。桂枝湯的方法,就是補益內部的氣,來調和表面的氣。《內經》說:「虛弱時,氣是向外散出的;充實時,氣是向內收斂的。」

「出」和「入」這兩個字的意思,以一年來說,立春之後氣是向外散出的,立秋之後氣是向內收斂的;以外感來說,怕冷不出汗是氣向內收斂,發熱出汗是氣向外散出。怕冷不出汗的麻黃湯方法,是氣向內收斂而充實的方法;桂枝湯方法,是氣向外散出而虛弱的方法。外感病,凡不是怕冷不出汗,而是發熱出汗的,都是虛弱的症狀,而不是充實的症狀。張仲景用桂枝湯治療外感,用桂枝湯加重芍藥和麥芽糖來治療虛勞,雖然用的是同一個方子,卻是外感和內傷的祖方,因為是氣向外散出而虛弱的緣故。麻黃湯這種氣向內收斂而充實的方法,一定要徹底認清楚。

只要有怕冷、身體疼痛、不出汗,脈象緊而不舒緩的症狀,無論是否已經發燒,都必須用發散衛氣、重視中氣的方法來治療。能夠徹底理解這一點,就全部都徹底理解了。

要注意《溫病》、《時病篇》中的烏梅白糖湯、三豆飲、《麻疹》中的一豆飲,都是桂枝湯的變化,用芍藥來降低膽經的氣,幫助收斂,用甘草和紅棗來補中氣。這些方子善於治療不畏寒只畏熱的各種外感病。而蔥豉湯、人參敗毒散,以及一切使用薄荷的方子,都是麻黃湯的變化,用麻黃來發散衛氣,幫助疏泄。這些方子善於治療畏寒的外感,只有麻黃湯證才適合用發散的方法。

古代方子的命名,有些地方名稱和實際作用並不相符。比如桂枝湯中的桂枝,其實是桂枝湯和麻黃湯都會用到的藥。麻黃湯的主藥是麻黃,桂枝湯的主藥是芍藥。名稱和實際作用不符,所以後人解釋起來才會不得要領。可以說中醫書,如果沒有學好醫學,是不能讀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