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下篇 (1)

回本書目錄

古方下篇 (1)

1. 古方下篇

醫學須先學根本。根本學定,乃學變通。古方上篇中篇。根本學法。此篇推論的意義。範圍極廣。若根本未曾學定。未可讀也。

著者識

寒霍亂瀉傷津,亦有口乾微渴者。薑朮均不可用。寒霍亂亦有因,吐而胃逆生熱,服理中丸後更吐者。須知寒霍亂用理中丸,乃正吐正泄時之方。吐瀉已止,切莫服用。用則燥熱傷陰,必又別出禍事,吐利大傷津液,乾薑燥熱慎用。

寒霍亂胸腹絞痛者危險。因為木氣阻滯,全體空虛,易於氣脫也。若胸腹絞痛有木氣阻滯而土氣又虛寒者,理中丸加加艾葉數分以溫木氣。人身膽木降則胸不痛。肝木左升,則腹不痛。如絞痛甚者,是木氣有力,加炒白芍數分以調木氣。五行唯木氣最動,動而不通,故鬱而衝擊,所以其痛如絞,此病如誤服藿香正氣散立死。

因方中皆消藥散藥,寒霍亂因於虛寒,宜溫補忌消散。

寒霍亂,可先以老生薑少許嚼之,不覺甚辣,便可用理中法無疑也。嚼薑不辣,凡欲試內寒,皆可用之。霍亂有寒症,熱症濕症悶證之別。熱症悶證忌燥者,詳見時病本氣篇。

理中湯亦治胸痞,胸痞者,中氣虛寒,不能旋轉。四維不能升降也,故服此方即愈。若中脘寒痛,已運動不通。草參薑朮大補之。乾薑三錢茶葉三分既效。因中脘寒痛,已運動不通,草參薑朮大補之性,反將不通之處補住。單服乾薑溫運中宮,流利無阻。茶葉清涼,引薑性下行,故必見效。

痞者,中氣不運,尚未至於不通。中脘寒痛,眠餐具廢,則不通甚矣。可見人身是一活潑氣機。補藥滯塞,反釀禍事。因能受炙甘草參朮之脈,必虛而活潑。中脘寒痛不通之脈,必沉著不起,不活潑了。以次類推,學醫要決。

曾治一五十歲病人,環唇黃水瘡,夜間癢甚。大便十數日一次,黑燥異常,便後既下血碗余。年餘矣,醫治無效。右脈微小食減,方用輕劑理中湯,加阿膠,並用黃芩黃連少許,五劑痊癒。

此病唇黃水瘡,濕偏見也。十數日始大便,燥偏見也。唇瘡夜癢,熱偏見也。便後下血,風偏見也。右脈微而食減,寒偏見也。風熱燥濕寒,各偏一方,中氣無運化調和之力必也。用理中湯參朮炙甘草補中,乾薑以燥土濕而溫寒,阿膠以潤燥而息風,連芩以清熱。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寒熱和合,燥濕交濟,風靜木榮,病遂愈焉。

河圖四象之中,皆有中氣。所以中氣運化,四象自然調和也。河圖詳生命宇宙篇。

又治一三十歲婦人,眼昏而痛,左眼較甚,大便日三數次,下白物,不後重。食減,右脈微小,左脈沉細。醫治三年無效。方用理中丸三錢,阿膠三錢,化水送下,分三次一日服完,三日見效,半月痊癒。大便下白物多熱,此白物為寒者,食減脈微故也。

白話文:

古方下篇

學習醫術必須先掌握根本原理,根本原理學透了,才能夠融會貫通,活用各種方法。之前的「古方上篇」和「古方中篇」講述的是根本學習方法,本篇則闡述這些方法的推論意義,其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如果根本原理沒有學透徹,就不要輕易閱讀。

寒性霍亂瀉下傷津,即使有些患者口乾微渴,也不可用生薑和白朮。寒性霍亂也有其成因,嘔吐導致胃氣逆亂而生熱,服用理中丸後反而嘔吐加劇者,必須知道寒性霍亂服用理中丸,只適用於正在嘔吐瀉下的時候。嘔吐瀉下停止後,絕對不可以服用,否則會導致燥熱傷陰,必然會引起其他併發症。嘔吐泄瀉會大量損傷津液,因此乾薑燥熱的特性需謹慎使用。

寒性霍亂伴有胸腹絞痛者很危險,因為這是木氣阻滯,導致全身虛弱,容易氣虛脫亡。如果胸腹絞痛是因木氣阻滯,而脾胃土氣又虛寒,可以在理中丸中加入少量艾葉溫通木氣。人體膽經屬木,膽氣下降則胸痛可止;肝經屬木,肝氣左升則腹痛可止。如果絞痛劇烈,說明木氣過盛,應加入炒白芍藥以調節木氣。五行之中,唯木氣最活躍,活躍而不通暢則鬱結而衝擊,所以疼痛如絞痛一般,此病如果誤服藿香正氣散,則會立即危及生命。

因為方劑中都是消散之藥,寒性霍亂由於虛寒引起,宜溫補,忌用消散之藥。

治療寒性霍亂,可以先用少量老生薑嚼碎,如果感覺不太辣,那麼就可以肯定地使用理中法。嚼薑不辣,凡是想要試驗內寒,都可以用這種方法。霍亂有寒症、熱症、濕症、悶證等不同的證型,熱症和悶證忌燥熱,詳見《時病本氣篇》。

理中湯也能治療胸部痞悶,胸部痞悶是因為中氣虛寒,不能正常運轉,氣機升降失調,所以服用此方就能痊癒。如果心窩部(中脘)寒痛,氣機已經瘀滯不通,可用人參、白朮、生薑大補,乾薑三錢,茶葉三分即可見效。因為中脘寒痛,氣機已經瘀滯不通,人參、白朮、生薑的大補之性,反而會將不通暢的地方堵住。單獨服用乾薑溫運中焦,則氣血運行通暢無阻。茶葉性涼,能引導薑的藥性下行,所以必然見效。

痞悶是指中氣運轉不暢,還未達到完全不通的程度。中脘寒痛,飲食起居都受到影響,則不通的程度就嚴重了。由此可見,人體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氣機系統。補藥如果使用不當導致氣機滯塞,反而會釀成禍患。能夠承受炙甘草、人參、白朮等藥物滋補的人,其脈象必然虛弱而活躍。中脘寒痛不通的人,其脈象必然沉滯不起,不活躍了。以此類推,這就是學習醫術的關鍵。

曾治癒一位五十歲的病人,患有環唇黃水瘡,夜間奇癢,大便十多天才一次,大便乾燥發黑,異常堅硬,便後還瀉下碗余的血液,已經持續一年多,治療無效。其右脈微弱,食慾減退,我便用輕劑量的理中湯,加入阿膠,並用少量黃芩、黃連,五劑痊癒。

此病唇部發黃起水泡,是濕邪偏盛;十多天才一次大便,是燥邪偏盛;唇瘡夜間瘙癢,是熱邪偏盛;便後下血,是風邪偏盛;右脈微弱,食慾減退,是寒邪偏盛。風、熱、燥、濕、寒,各有偏盛,都是因為中氣缺乏運化調和的能力。我用理中湯中的人參、白朮、炙甘草補益中氣,用乾薑燥濕溫寒,用阿膠滋潤燥邪而止風,用黃芩、黃連清熱。中氣如同車軸,四臟如同車輪,車軸運轉,車輪才能滾動,寒熱調和,燥濕平衡,風邪靜息,木氣旺盛,疾病自然痊癒。

河圖洛書的四象之中,都包含著中氣。因此,中氣運化,四象自然調和。河圖的詳細內容,請參考《生命宇宙篇》。

又治癒一位三十歲的婦女,患有眼昏痛,左眼更甚,大便一天三次,排出白色物質,便後沒有重墜感。食慾減退,右脈微弱,左脈沉細。已經治療三年無效。我用理中丸三錢,阿膠三錢,化水服用,分三次,一天服完,三日見效,半個月痊癒。大便排出白色物質且較多,說明體內有熱邪,而排出白色物質本身是寒邪,這是因為食慾減退,脈象微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