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原理上篇 (8)
原理上篇 (8)
1. 原理上篇
東南方亦感覺秋後屋內有熱氣。此時地面上覺得涼,地面下便已溫了。人身亦下部增溫也。
立冬小雪二節。一年的大氣,秋降冬沉,春升夏浮。名是大氣在降沉升浮,其實是大暑小暑的陽熱在降沉升浮。立冬者,降下的陽熱,開始在沉也。倘或今年小暑大暑之時的陽熱,不降沉下去,或降沉者少,明年春夏,便無陽氣升浮上來。不惟禾稼無粒,人身且多虛寒死病。
陽熱由降而沉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涼而寒,地面下由溫而熱。寒則收斂力大,雨使成雪也。礦坑下的工友,夏著棉衣,冬則赤腳,地面下夏寒冬熱之故。
大雪冬至二節。大雪之時,陽熱下沉愈深。地面上的雪愈大。見地面上的雪大,則知地下的陽熱沉的愈深。氣體的圓運動個體,陽熱降極則升。冬至者,陽熱降極而升之位也。此時若天暖不冷,或聞雷,或起霧,陽氣為外泄,便起上熱下寒人死最速的溫病。來年春夏病更大也。冬至之時,天人的下部陽多,陽多則動,多病遺精白帶。
小寒大寒二節。降極則升,是圓的,陽熱之性,原是動的,動則直上直下的性的,不能生育成物。生物的大氣的升降,是圓的,陽熱之性,原是動的,動則直上,自然之理。惟其冬至後,繼以小寒,再往大寒。寒能封藏,陽熱經寒的封藏,便不能任性直升。小寒大寒者,封藏又封藏也。
沉於地下水中的陽熱,為成物發生的生命根本。冬至後,寒藏的足,根本深厚,生長用足。故冬季後寒冷,明年乃能豐收,乃無危險的病。向來無冰雪之地,冬季亦須寒冷,乃能少病。地下水中封藏的陽熱,升出地面,則成雷,成霧。冬季陽熱應當封藏,而反升泄,根本拔起,故重慶冬季霧大
立春雨水二節。冬寒之後,春氣轉溫,溫者冬時封藏於地下水中的陽熱,升出地面,火從水出,其氣溫和也。立春者,大氣的陽熱,由沉而升也。雨水者,陽熱秋降,地面氣冷,露則成霜。陽熱春升,地面氣溫,雨則成水也。此時陽根動搖,小兒即多虛病。
驚蟄春分二節。冬時陽熱,收藏於地下水中,萬物即隨陽熱之沉而蟄藏。交春鳥獸交尾,蛇蟲啟蟄,草木萌動,萬物隨封藏的陽氣升發起來,而驚動也。春分對秋分而言。秋分節前,地面上陽熱多,地面下陽熱少。秋分節後地面下陽熱多,地面上陽熱少。春分節前,地面下陽熱多,地面上陽熱少。
春分節後,地面上陽熱淚盈眶多,地而下陽熱少。地面下陽熱減少,故春分後的時令病,多是下虛。
清明穀雨二節。陽熱初升於地面,陽氣彌漫,地面不明。經春分節後,再升於地面之天空,則地面清明也。此時陽熱升出地面者多,雨水亦多,好種穀也。陽熱升出於地面者多,地下陽根則少矣。所以此時外感發熱,食涼藥多壞。
白話文:
[原理上篇]
東南方在秋天之後,屋內也會感覺到熱氣。這時候地面上感覺涼爽,但地面下已經開始溫熱了。人體也是下半身溫度會升高。
立冬和小雪這兩個節氣,代表一年的大氣變化,秋天時陽熱下降,冬天時陽熱沉藏,春天時陽熱上升,夏天時陽熱浮散。雖然說是大氣的下降、沉藏、上升、浮散,但其實是指大暑和小暑積蓄的陽熱在進行這些變化。立冬的意思是,下降的陽熱開始沉藏。如果今年小暑大暑的陽熱沒有下降沉藏,或是沉藏得太少,那麼明年春夏就沒有陽氣上升。不僅農作物會沒有收成,人的身體也會變得虛寒,甚至生病死亡。
陽熱從下降轉為沉入地下的水中,使得地面上由涼轉寒,而地面下則由溫轉熱。寒冷會使收斂的力量增強,所以雨會變成雪。礦坑下的工人,夏天穿棉衣,冬天則赤腳,就是因為地面下夏寒冬熱的緣故。
大雪和冬至這兩個節氣,大雪時陽熱下沉得更深,地面上的雪也下得更大。看到地面上的雪很大,就知道地下的陽熱沉藏得越深。氣體的圓形運動規律是,陽熱下降到極點就會開始上升。冬至就是陽熱下降到極點,開始上升的位置。這個時候如果天氣反而暖和不冷,或是聽到雷聲、起霧,表示陽氣外洩,就會導致上熱下寒的溫病,而且這種病會很快奪走人命。來年春夏病情會更加嚴重。冬至的時候,人體下半身的陽氣會比較多,陽氣多就容易躁動,所以容易出現遺精、白帶等疾病。
小寒和大寒這兩個節氣,代表著下降到極點就會上升的圓形規律。陽熱的特性原本是動的,動起來就會直線上升,這樣無法孕育萬物。大氣中生物的升降是圓形的,陽熱雖然是動的,動起來會往直線上走,這是自然道理。正因為冬至之後接著小寒,然後再到大寒,寒冷能夠封藏,陽熱經過寒冷的封藏,就無法任意直線上升。小寒和大寒,可以說是封藏又封藏。
沉入地下水中的陽熱,是生物發生的生命根本。冬至之後,如果寒氣封藏得足夠,根本就會深厚,生物生長時就有充足的能量。所以冬天寒冷,來年就能夠豐收,也比較不會有危險的疾病。向來沒有冰雪的地方,冬天也需要寒冷,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地下水中封藏的陽熱,如果升到地面上,就會變成雷和霧。冬天陽熱應該要封藏,卻反而往上升洩,根本被拔起,所以重慶冬天霧氣才會那麼大。
立春和雨水這兩個節氣,冬天寒冷過後,春天氣溫轉暖,溫暖的氣息是冬天封藏於地下水中的陽熱,升到地面,就像火從水中產生一樣,所以氣溫溫和。立春代表大氣的陽熱由沉降轉為上升。雨水代表陽熱秋天下降,地面氣溫冷,露水會結成霜。而陽熱春天上升,地面氣溫轉暖,所以雨水會變成水。這個時候陽氣的根基會動搖,小孩子就容易出現虛弱的疾病。
驚蟄和春分這兩個節氣,冬天時陽熱收藏於地下水中,萬物也隨著陽熱的沉藏而冬眠。到了春天,鳥獸交配,蛇蟲從冬眠中甦醒,草木也開始萌芽,萬物隨著封藏的陽氣升發而驚動。春分是和秋分相對的。秋分之前,地面上的陽熱比較多,地面下的陽熱比較少。秋分之後,地面下的陽熱比較多,地面上的陽熱比較少。春分之前,地面下的陽熱比較多,地面上的陽熱比較少。
春分之後,地面上的陽熱會變得比較多,而地面下的陽熱則會減少。因為地面下陽熱減少,所以春分之後的時令病,多半是屬於下虛的病症。
清明和穀雨這兩個節氣,陽熱剛開始上升到地面,陽氣瀰漫,地面不明朗。經過春分之後,陽熱再次上升到天空,地面就會變得清朗明亮。這個時候升到地面的陽熱多,雨水也多,適合種植穀物。陽熱升到地面的多,地下的陽根就會減少。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得了外感發熱的病,吃寒涼的藥會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