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原理上篇 (7)

回本書目錄

原理上篇 (7)

1. 原理上篇

三焦經秉陽性相火之氣,心包經秉陰性之氣。兼併陰木之氣。

足陽明胃經戊土,足太陰脾經己土。脾為陰臟,胃為陽腑。同秉大氣中土氣而生。戊己者,分別為土氣的陽性,陰性之稱。土氣有運化作用。胃經土氣的運化作用,由上而下,脾經土氣的運化作用自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足者,胃經自頭走足,絡脾,主降。脾經自足走胸,絡胃,主升。

陽明太陰者,太陰濕土陽明燥金。脾經秉陰土之氣,胃經秉陽土之氣。兼併陽金之氣。

十二經的經字有經過意。臟腑如儲電之瓶,經如傳電之線,又經管之意。默記此圖,為研究本書第一功夫,如難記,記每經前仨字,手之三陰,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手之三陰自胸走手,足之三陰,自足走胸。

(附圖:二十四節氣圓運動圖)

小暑大暑二節。太陽直射地面的熱,稱之曰暑。大暑者,一年的地面的熱此時最大也。太陽的熱,為萬物生命的原素。此熱經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經冬則沉而藏於地下的水中。次年交春,由水中與水化合升出地面之際。交夏浮於地面上的天空,再經秋偕地面新到之熱,降入地下的水中,此宇宙一年的圓運動也。地面上的天空,此「的」字,注意,言不甚遠也。

熱之能降,金氣之力。

立秋處暑二節。此節,為一年圓運動的起點。立秋時,距地面不遠的天空之上,壓力初降,降到處暑,此壓力增多,遂將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熱,壓入土內。處者,歸也,入也。言地面的熱,經秋金之降,歸入土內也。此時正當中伏。夏至第三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庚日起,為中伏;第五庚日起,為末伏。

伏者,言金之降氣,將地面之熱,降伏而入於土內也。初伏前,地面雖熱,不覺有熱氣熏鼻。初伏以後,地面上即覺有熱氣熏鼻。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覺熱氣由地而上漲,特別濃厚,即是暑氣入地的前驅。中伏過了,便是末伏。末伏在處暑前後,一過處暑,地面上便覺清涼,便是暑氣入地已多之現象。

庚金之降氣,即大氣的壓力。詳宇宙篇氣象學的證明。

秋氣肅殺,此殺字,古文亦作降字解。人都認為生殺之殺,以為秋深葉落,便是殺氣。不知葉之生也,乃根下之陽上升於枝也。葉之落也,乃枝上之陽,降入於根。諺語有葉落歸根之言,言始終仍是一事云耳。立秋處暑之後,陽氣下降,萬物得根,人身即較強健也。

白露秋分二節。熱降液生,此時地面,早晚便有露氣。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熱多,地面下的熱少。到秋氣下降,暑氣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時,地面上的熱,與地面下的熱,多少一樣,上下平分,故曰秋分。

寒露霜降二節。過了秋分,地面上的熱,降入地面下者多。天空的壓力,壓入地面下者亦多。地面上遂寒冷起來。白露時的露,但覺得涼,此時的露,便覺得寒。再過半日,地面上的熱,降入地面下者更多。大氣中收斂力量更大,寒氣增加,露便成霜。西北方居住土穴的人,穴內的感覺,特別明顯。

白話文:

原理上篇

三焦經的氣屬於陽性,像火一樣的性質,心包經的氣屬於陰性。同時還帶有陰木的氣。

足陽明胃經屬戊土,足太陰脾經屬己土。脾是陰臟,胃是陽腑。它們都承受大自然中的土氣而產生。戊己指的是土氣的陽性和陰性兩種狀態。土氣有運化作用。胃經的土氣運化是從上往下走,脾經的土氣運化是從下往上走,形成一個循環運動。所謂的「足」,是指胃經從頭部走到腳部,聯絡到脾,主要作用是往下走。脾經從腳走到胸部,聯絡到胃,主要作用是往上走。

陽明和太陰,太陰指的是濕土,陽明指的是乾燥的金。脾經的氣屬於陰土,胃經的氣屬於陽土。同時還帶有陽金的氣。

十二經脈的「經」字有經過的意思。臟腑就像儲存電力的瓶子,經脈就像傳輸電力的線,也有管理的意思。把這張圖記在心裡,是研究本書的第一步功夫。如果覺得難記,可以記住每條經脈的前三個字。「手三陰」是從手走到頭,「足三陽」是從頭走到腳,「手三陰」是從胸走到手,「足三陰」是從腳走到胸。

(附圖:二十四節氣圓運動圖)

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太陽直接照射地面的熱,叫做暑。大暑是一年中地面最熱的時候。太陽的熱是萬物生命的根本。這種熱經過秋天,從地面降到地面之下,經過冬天就沉入並藏在地下的水中。第二年春天,它會從水中與水結合,升到地面。夏天的時候浮在地面上的天空,然後經過秋天,與地面新產生的熱一起,降到地下的水中。這就是宇宙一年的循環運動。這裡的「的」字,要注意,表示距離不遠。

熱能夠下降,是因為有金氣的作用。

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這個時候,是一年循環運動的起點。立秋的時候,距離地面不遠的天空之上,壓力開始下降。到了處暑,這種壓力增大,就把那些下降到地面卻還沒入土的熱壓入土中。「處」的意思是歸回、進入。說的是地面的熱,經過秋季金氣的下降作用,歸入到土中。這個時候正值中伏。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是初伏;第四個庚日開始,是中伏;第五個庚日開始,是末伏。

伏的意思是說金氣的下降,把地面的熱壓制住,使其進入土中。初伏之前,地面雖然熱,卻不覺得熱氣撲面。初伏之後,就會覺得地面有熱氣撲面而來。到了中伏,人走在地面上,會覺得熱氣從地底下往上冒,特別濃烈,這就是暑氣進入地下的前兆。過了中伏,就是末伏。末伏在處暑前後,過了處暑,就會覺得地面涼爽,這就是暑氣大部分進入地下的現象。

庚金的下降之氣,就是大氣的壓力。詳細的證明在宇宙篇的氣象學中有說明。

秋天的氣是肅殺的。「殺」字在古文裡也可以解釋為「降」。人們都認為「生殺」的「殺」,以為秋天樹葉凋落,就是殺氣。卻不知道樹葉的生長,是根部的陽氣上升到枝幹的結果。樹葉的凋落,是枝幹上的陽氣下降到根部的結果。俗語有「葉落歸根」的說法,意思是說始終還是一件事。立秋、處暑之後,陽氣下降,萬物回到根部,人體也會比較強健。

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熱氣下降,液體產生,這個時候的地面,早晚會有露水。秋分之前,地面上的熱多,地面下的熱少。到了秋氣下降,暑氣入地,地面上出現露水的時候,地面上的熱和地面下的熱,多少一樣,上下均分,所以叫做秋分。

寒露和霜降兩個節氣。過了秋分,地面上的熱,下降到地面下的越來越多。天空的壓力,壓入到地面下的也越來越多。地面上就冷了起來。白露時候的露,只覺得涼,這個時候的露,就覺得寒了。再過半天,地面上的熱,下降到地面下的更多。大氣中的收斂力量更大,寒氣增加,露水就結成霜。住在西北方土洞裡的人,洞裡的感覺,會特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