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脈法篇 (1)
脈法篇 (1)
1. 脈法篇
當謂讀書不易,治病不難,書只言理,病則憑脈,理是活動的,脈是實在的,唯其是實在的,可以再三審查,反復推求,以得著實在之解決。所以去治病不難也,而人往往得不著實在的解決者,學脈的方法不善也。
學脈之法,一曰脈位,一曰指法,一曰脈象,一曰脈理,明白脈位與指法,然後能捐除自的成見,看清脈來的真象,脈象脈理,必須於普通學法之中,有系統以貫之,然後無繁難之苦,然後有運用之藥,此篇,脈支較善之法也。
編者
枯潤二脈者,用藥之提綱,枯脈宜養陰,潤脈莫傷陽,潤者津液充足,枯者津液乾澀,潤脈無論何病,慎用涼潤藥,枯脈無論何病,忌用熱燥藥,認明枯潤二脈,處方用藥,便少錯誤。
微脈潤而少,輕有重按無,總屬陽氣微,溫補宜急圖;弱脈枯而少,輕無重按有,總屬陰液枯,清潤法當守。此二脈,脈體皆少,一者宜補氣補陽,一者補液補陰,最易含糊,須以輕按重按之間,尋出證據以為用藥之本,病人的體質不是陰虛,便是陽虛,故診脈先以枯潤微弱,分別陰虛陽虛,便有把握也,微弱二字,自來概屬虛脈之稱,而以陰虛陽虛置之不辨,遺誤後學不少,故以脈法起首,鄭重言之。傷寒論,少陰病,脈微細,用附子。
營衛病,脈弱而渴,用石膏是也。
枯潤二脈別陰虛陽虛,弱微二脈,辨別陰虛陽虛,又須審查兩尺,左尺較右尺少為水虛,右尺較左尺少為火虛,據兩尺為判斷之中判斷,用藥更少誤差。總之脈法的陰虛陽虛,認識無差,然後能識一切疾病之陰虛陽虛,然後能判斷一切醫書所說疾病之陰虛陽虛,此要決也。
實脈中沉盛,滿指成分厚,久按總有力,攻下須研究。此為陽實、氣實、熱實、胃家實。可用攻下之實脈,脈之成分厚而不薄,滿指有力,中沉兩部,久按不衰,此為完全的實脈。所謂完全實脈,中土實則全體皆實也,攻下胃實,不可冒味,須有法度,應當研究,詳古方上篇大承氣湯中。此外則伏而有力,脈細有力,軟而有力,滑而有力,亦有實意。
但只腠理熱實,只宜清潤疏通之法,無有下法。完全實脈,脈來遲緩,因中土實則熱實,熱實則脈來不數也。病有名五實證者,脈完全實,而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不出汗,須攻下與發汗並施,此證少有。凡診實脈,須兼腹診,以手按大腸部位,病人拒不受按,此腸中有當下之燥屎,此脈有小而實者,如兼現虛證,當用補氣補血之藥,輔助下藥緩緩下之,如溫病篇之黃龍湯法是也。
虛脈松而大,氣血與陽虛,陰虛液虛者。脈與松大殊。松,有成分不足向外發散之象,大而松為氣虛、血虛、陽虛,乃對上項厚而有力之實脈而言。其實除厚而有力之實脈外,多是虛脈,不止松大為虛。大而松之虛,直接補之虛也,其他之虛,脈體微小,亦有松意,多有不能直接用補,必須全體的圓運動得圓,然後不虛。陰液之虛,脈則或弦、或細、或澀、或弱、或沉、或結、或代也,血虛,乃血中之溫氣虛。
白話文:
[脈法篇]
學習中醫,讀懂醫書並不容易,但實際治病卻不難。醫書講的是道理,治病則要憑藉脈象。道理是抽象的,脈象卻是具體可感的。正因為脈象的實在性,可以反覆觀察、推敲,從中找到確實有效的解決辦法。所以說,治病本身並不難,而許多人往往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學脈方法。
學習脈法,首先要了解脈位的取法、指法的運用、脈象的觀察以及脈理的分析。只有掌握了脈位和指法,才能摒棄先前的成見,看清脈象的真實情況。而脈象和脈理的學習,必須在系統的學習方法中進行,這樣才能避免學習上的困難,才能將所學運用於臨床。本篇所述,是較為精妙的脈法學習方法。
枯脈和潤脈是辨證論治的關鍵。枯脈應養陰,潤脈則應避免損傷陽氣。潤脈代表津液充足,枯脈則表示津液虧損。無論何種疾病,潤脈都應謹慎使用寒涼滋潤的藥物;而枯脈,無論何種疾病,都應禁忌使用溫燥的藥物。準確辨別枯脈和潤脈,才能在處方用藥時減少錯誤。
微脈潤而少(輕按可觸,重按則無),總體而言是陽氣虛弱,應該及時溫補;弱脈枯而少(輕按無,重按可觸),總體而言是陰液虧損,應當採取滋陰的治療方法。這兩種脈象,脈體都較弱,一種需補益氣陽,一種需補益陰液,容易混淆。必須通過輕按重按的比較,找出證據,以此作為用藥的依據。病人的體質,不是陰虛就是陽虛。因此,診脈時首先要根據枯、潤、微、弱四種脈象,區分陰虛陽虛,才能把握病情。微弱二字,本身就屬於虛脈的稱謂,但如果不明確區分陰虛陽虛,很容易誤導後學,因此在脈法篇開篇就鄭重說明。例如,《傷寒論》中少陰病,脈微細,用附子;營衛病,脈弱而口渴,用石膏,都是這個道理。
區分陰虛陽虛,除了枯潤二脈之外,還要觀察左右尺脈。左尺脈比右尺脈弱,為水虛;右尺脈比左尺脈弱,為火虛。根據左右尺脈的比較,再進行判斷,用藥就會更加準確。總之,準確辨別脈象中的陰虛陽虛,才能識別一切疾病中的陰虛陽虛,才能準確判斷各種醫書中所描述的疾病的陰虛陽虛,這是診斷的關鍵。
實脈沉而有力,滿指充實,久按仍有力,需要考慮攻下治療。這屬於陽實、氣實、熱實、胃實等情況。可以使用攻下方法治療的實脈,脈象充實有力,滿指,沉而有力,久按不衰,這是完全的實脈。所謂完全實脈,是指中焦實則全身皆實。攻下胃實,不能盲目,必須有法度,應當參考古方如《傷寒論》上篇的大承氣湯。此外,伏而有力、脈細有力、軟而有力、滑而有力,也屬於實脈的表現。
但如果只是腠理熱實,則只宜清潤疏通,不宜使用攻下之法。完全實脈,脈來遲緩,是因為中焦實則熱實,熱實則脈來不數。如果出現所謂的五實證(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不出汗),則需要攻下和發汗並用,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凡是診斷實脈,都必須結合腹部診斷,用手按壓大腸部位,如果病人拒絕受按,說明腸中有燥屎需要攻下。如果實脈兼見虛證,則應該使用補益氣血的藥物,輔助攻下藥物緩緩攻下,例如《溫病條辨》中的黃龍湯。
虛脈鬆而大,是氣血不足,陽虛、陰虛、液虛等情況。虛脈與實脈的鬆大和厚實有力正好相反。「鬆」是指脈體充實不足,向外發散的現象。「大而鬆」代表氣虛、血虛、陽虛,這是相對於上面所述的厚而有力的實脈而言。事實上,除了厚而有力的實脈之外,大多數都是虛脈,不只是鬆大才算虛。大而鬆的虛證,可以直接補益;其他的虛證,脈象微弱,也有鬆弛的表現,則不能直接使用補益的方法,必須使全身氣血運行恢復正常,才能從根本上治療虛證。陰液不足,脈象可能弦、細、澀、弱、沉、結或代。血虛,是血中溫煦之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