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脈法篇 (5)

回本書目錄

脈法篇 (5)

1. 脈法篇

欲知病人脈,先學平人脈,調勻柔和者,乃是平脈訣,平人脈亦稱胃氣脈,亦稱和緩脈,來去調勻,不來多去少,不來盛去衰,神氣充足,體質柔潤,所有以上各病脈,尋找不出一字,此胃氣健旺,和緩無病之平人脈也,內經脈法,以胃氣為主,胃氣多病脈少者易愈,胃氣少病脈多者病重,病脈太多胃氣太少者易死,學平人脈,可常診視無病而身體健全,元氣未泄,面無浮紅,食量極度好,體力甚大,跑步而脈不加快不喘氣之人之脈,便可得著胃氣脈和緩的認識,然後可學病脈,胃氣脈者,中氣脈也。

五行運動圓,見圓不見真,一見五行真,胃氣無毫分,心火的真臟脈如鉤,如上掛之鉤,有上無下之象,只有浮而不降也;肺金的真臟脈如毛,薄澀之象,將散而不收也;肝木的真臟脈如弦,如新張弓弦,勁疾如循刀刃,毫無生意之象,欲疏泄而不能也。腎水的真臟脈如石,如石沉水底,毫無陽和之象,只沉而不升也,此皆中氣無存,不能調和四象,四象各現本氣之真也,故稱真臟。

脾土的真臟脈為緩,有如屋漏,時而一落,遲緩不能連續之象,中氣不能自存也,五行之真已現,中氣先亡,故曰死脈也,如鉤如弦如石如緩,則各脈皆鉤皆毛皆弦皆石皆緩,一氣獨勝,諸氣敗亡,故死也。

自來診脈兩手分診,圓運動學的診脈,必須兩手合診,因整個圓運動的消息,須兩手合診,則比較上去審察,方能審察得出,又須三指斜下,次指按在寸脈的浮部,中指按在關脈的中部,名指按在尺脈的沉部,沉部在骨,中部在肉,浮部在皮,斜下者,中指比次指重,名指比中指重,即難經所謂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是也,是為三部診法。

若三指不分輕重,便不合寸關尺三部脈的本位,三部之法之中,又有九候之法,三部九候者,一部三候,三部九候,寸脈本位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關部本位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尺脈本位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三部九候的診法,只須三指斜下,三指同時由輕按而重按,由重按而中按而輕按,由輕按而再輕按,便將寸關尺三部九候的整個手法得著。

三部九候的指法,是按寸關尺皮肉骨的地位,不是按脈的整個體,是下指診察的方法,方法與地們澈底了,然後診脈,看脈在此地位中的動動惡如何,方能審察出脈的真相。

下指診脈,不可將指頭死按脈上,就如用眼睛看物,卻把眼睛珠放在物上,如何能將所看之物看得明白,三部九候的指法無差,便能免卻此弊。

診脈動稱為看脈,不如將看字改為聽字,能將聽字的意義體會有得,則診脈必有聰明過人之處,聽字比看字靜得多,活潑得多,看是我去看他,聽是聽他來告我,必能聽而後得整個認識也,三部九候的候字,候者等候之意,我的指頭,只在九外字的地位上,審察地位,等候脈來告我,候字聽字的意義,大醫的妙用,全在於此,先將指頭審察九個字地位,以候脈來,指頭與脈見面之後,仍不聽脈,仍只審察九個字地位,有意無意之中,聽出脈的病點來,然後繼續搜求,由合聽而分聽,由分聽而合聽,整個脈體即是整個人身的河圖,由合以求分,便知病之所在,由分以求合,便得處方的結果,總而言之,不可由我去找脈,須候脈來告我,我去找脈,我便有成見了,就得不著脈的真相了。

白話文:

想了解病人的脈象,首先要學習正常人的脈象。脈象均勻柔和,就是正常脈的要訣。正常人的脈象也稱為「胃氣脈」或「和緩脈」,來去規律均勻,不會來得多去得少,也不會來得強去得弱,神氣充足,身體柔軟滋潤。在這種脈象中,找不到任何病脈的特徵,這表示胃氣強健,平和無病。內經的脈法認為,胃氣最為重要,胃氣多而病脈少的容易痊癒,胃氣少而病脈多的病情嚴重,病脈太多而胃氣太少的容易死亡。學習正常脈,可以經常診視那些沒有生病、身體健康、元氣未洩、面色不浮腫發紅、食慾極佳、體力充沛、跑步後脈搏不會加快也不會喘氣的人的脈象,這樣就能理解什麼是「胃氣脈」的平和柔和,然後才能學習病脈。所謂「胃氣脈」,就是中氣的脈象。

五行(金木水火土)的運行是圓的,看起來像是圓的,但並不是真的。一旦顯現出五行真實的狀態,就表示胃氣完全消失了。心火的真臟脈像鉤子一樣,像掛在上面的鉤子,只有向上而沒有向下的趨勢,脈象只浮而不沉;肺金的真臟脈像細毛一樣,薄而澀,有即將散開而無法收斂的感覺;肝木的真臟脈像弓弦一樣,像新張開的弓弦,強勁快速如刀刃,沒有一絲生機,想疏通卻無法疏通;腎水的真臟脈像石頭一樣,像石頭沉入水底,沒有一點陽氣的溫暖,只沉而不升。這些都是中氣耗盡,無法調和四象(金木水火)的表現,四象各自顯現本性的真實狀態,所以稱為「真臟」。

脾土的真臟脈是緩慢的,像屋簷滴水一樣,時斷時續,遲緩而不能連續,表示中氣不能自存。當五行的真實狀態顯現,表示中氣已經先衰敗,所以說是「死脈」。如果脈象像鉤、像弦、像石頭、像緩慢,就表示所有的脈都變成像鉤、像毛、像弦、像石頭、像緩慢,一種氣過於強盛,其他氣都衰敗滅亡,所以會死亡。

以往診脈都是兩手分開診斷,而圓運動學的診脈,必須兩手合診,因為整個圓運動的訊息,需要兩手同時診斷,相互比較,才能夠審察出來。診脈時,必須將三指斜著按下去:食指按在寸脈的浮部,中指按在關脈的中部,無名指按在尺脈的沉部。沉部在骨頭附近,中部在肌肉裡,浮部在皮膚表面。所謂「斜下」,是指中指比食指按的力量重,無名指比中指按的力量重,這就是《難經》所說的三菽、六菽、九菽的力度。這就是三部診法。

如果三指不分輕重,就不符合寸關尺三部脈的本位。在三部診法中,還有九候診法。所謂「三部九候」,就是一部有三候,三部共有九候。寸脈的本位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關脈的本位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尺脈的本位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診察三部九候的方法,只要三指斜下,三指同時由輕按到重按,再由重按回到中按、輕按,再輕按,就能掌握寸關尺三部九候的全部技巧。

三部九候的指法,是根據寸關尺在皮膚、肌肉和骨頭的部位來按壓,而不是按壓整個脈的形態。這是一種診察的方法。當方法和位置都清楚了之後,再診察脈搏在這些位置上的活動情況,才能夠審察出脈象的真相。

下指診脈,不能將指頭死死地按在脈搏上,就像用眼睛看東西,卻把眼珠貼在物體上,怎麼能看清楚?如果三部九候的指法沒有錯誤,就能避免這種弊端。

診脈的「診」字,如果改成「聽」字,更能體會其意義,診脈就會有過人之處。「聽」字比「看」字更靜、更靈活。「看」是我去看他,「聽」是聽他來告訴我,必須先「聽」,才能得到完整的認識。三部九候的「候」字,有等候的意思。我的手指,只是在九個位置上,審察這些位置,等候脈搏來告訴我。「候」和「聽」的意義,是大醫的妙用所在。先用指頭審察九個位置,等待脈象出現,手指與脈搏接觸之後,仍然不要「聽」脈,而是繼續審察這九個位置,在有意無意之間,聽出脈的病症所在,然後繼續搜求,由整體地聽變成局部地聽,再由局部地聽變成整體地聽。整個脈象就是整個人體在河圖上的表現。由整體來分析局部,就知道病在哪裡;由局部來歸納整體,就得出處方的依據。總而言之,不能由我去尋找脈象,必須等待脈象來告訴我。如果我去找脈,我就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就無法得到脈象的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