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脈法篇 (6)
脈法篇 (6)
1. 脈法篇
診脈,須先定六脈的整個大體。切不可先注意關脈怎樣,寸脈怎樣,尺脈怎樣。先診整個大體,診出大體是陽虛是陰虛。陽虛者脈氣潤,陰虛者脈氣枯。潤者,無論何病,慎用陰寒藥。枯者,無論何病,忌用陽燥藥。又要診出虛的程度如何,方能決斷用藥。處方定藥要在指頭未離開脈時決斷
定藥要在指頭未離脈時研究清楚。如診脈放手,再來定藥,即不準確。在脈上定方,即在脈上審察所用的藥,與脈的輕重。審察再三,心中安了,放手即提筆寫方。寫完之後,再寫醫案,然後可同別人說話。萬不可先寫醫案,後寫藥方,寫完醫案,再寫藥立方。所寫之藥,必不全合所診之脈矣。
擬方定藥,要在指未離脈之時。如認為中氣虛寒,擬用理中湯,是必脈未松微,潤而不枯,倘肝膽脈比較細,則乾薑傷津,細澀乃津傷之脈,須加少許芍藥當歸以潤肝膽津液,如脈來松微,證現虛寒,當用理中補虛溫寒,而左尺比較短少,左尺屬水,是水氣不足,當加熟地麥冬以補左尺水氣,理中湯乃不發生燥熱傷津之過。
如麥門冬湯治中虛肺燥,其脈必澀。倘澀而兼細,則去半夏。半夏傷津,細澀之脈最忌。
如小建中湯治虛勞,以芍藥降膽經收相火為主,須右脈關寸之間,脈氣較他脈為盛,乃受得芍藥之苦寒。倘右脈動關寸之間脈氣不盛,膽腎之熱不足,當減輕芍藥。或不減輕芍藥,加冰糖白糖以和芍藥之苦,免傷膽胃之陽。
如腎氣丸治腎氣不足,須看左尺右尺比較之多少,左多右少為火虛,附桂宜稍加重,右多左少為水虛,附桂即宜輕用。
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治肝經虛寒,倘肺脈虛弱,生薑只宜少許,肺主收斂,生薑辛散傷肺也。
如瀉心湯治心火不降,吐血衄血,倘脈來不實,便不可用也。
如診治傷寒麻黃湯證,問證無差,是麻黃湯證也,當用麻黃多少,當以寸脈尺脈而定,寸脈弱,尺脈少,只宜輕劑麻黃,便可出汗,寸脈弱,肺家收斂力少,尺脈少,腎家津液不足也,倘麻黃分量與脈不稱,則服後汗多,諸禍作矣。
如診治桂枝湯證,問證無差,是桂枝湯證也,而脈氣虛軟,芍藥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氣,以減去脈之虛軟,則芍藥乃能免寒中之弊。
如診治普通外感,用薄荷以調衛氣,用黃豆以和榮氣,薄荷散性甚大,倘脈氣無弦緊之象,不可多用,多則辛散傷肺,更加發熱。
如診腸胃熱滯,擬用大黃以消熱滯,倘脈象重按不實,便不可用。如其不能不用,必須用朮草以輔之,乃不發生下傷中氣之禍。
如診吐血之虛熱證,飲食甚少,陰液又傷,擬用補土養液之藥,補土之藥必傷陰液,養液之藥,必傷土氣,必須詳審脈象,脈象潤數,朮草不可並用,或術草均不可用,則用山藥扁豆以代術,用白糖以代草,細脈最忌辛散,當歸不宜,只宜阿膠,虛熱吐血,肺脈如細,更須保肺,橘皮下氣,亦能傷肺,半夏更不敢當。
白話文:
診斷脈象時,必須先掌握六脈的整體情況,不要一開始就只注意關脈、寸脈或尺脈個別的變化。要先診察整體脈象,判斷是陽虛還是陰虛。陽虛的人脈象會比較滑潤,陰虛的人脈象則會比較乾枯。脈象滑潤的,無論得什麼病,都要謹慎使用寒涼的藥物;脈象乾枯的,無論得什麼病,都要避免使用溫燥的藥物。還要診斷出虛弱的程度,才能決定如何用藥。開藥方時,必須在手指還沒離開脈搏時就做出決定。
決定用藥時,要在手指還沒離開脈搏時就研究清楚。如果診脈後放開手,再來決定用藥,就不準確了。在診脈時決定藥方,就像在診脈時仔細觀察所用的藥,和脈象的輕重。仔細審察再三,心中有把握了,再放開手提筆寫藥方。寫完之後,再寫病案,然後才可以跟別人說話。絕對不可以先寫病案,後寫藥方。如果先寫完病案,再開藥方,所寫的藥絕對不能完全符合診斷出來的脈象。
擬定藥方時,要在手指還沒離開脈搏時進行。如果認為是中氣虛寒,想要用理中湯,那麼脈象必定是沒有鬆散微弱,而且是滑潤而非乾枯的。如果肝膽脈比較細,那麼乾薑會損傷津液,細澀的脈象就是津液受損的表現,必須加入少量芍藥和當歸來滋潤肝膽的津液。如果脈象鬆散微弱,症狀表現為虛寒,就應該用理中湯來補虛溫寒,但如果左尺脈比較短少,左尺脈屬水,表示是水氣不足,應當加入熟地和麥冬來補充左尺脈的水氣,這樣使用理中湯就不會產生燥熱傷津的副作用。
如果麥門冬湯治療中虛肺燥,那麼脈象必定是澀的。如果脈象澀且兼細,就要去掉半夏,因為半夏會損傷津液,而細澀的脈象最忌諱損傷津液。
如果小建中湯治療虛勞,主要是用芍藥來降低膽經的熱氣、收斂相火,那麼右脈關寸之間的脈氣必須比其他脈盛,才能承受芍藥的苦寒。如果右脈關寸之間的脈氣不盛,膽腎的熱不足,就應當減輕芍藥的用量。或者不減輕芍藥,加入冰糖或白糖來緩和芍藥的苦味,以免傷害膽胃的陽氣。
如果腎氣丸治療腎氣不足,必須觀察左尺脈和右尺脈的多少,左尺脈多於右尺脈表示是火虛,附子和桂枝就應該稍微加重;右尺脈多於左尺脈表示是水虛,附子和桂枝就應該減輕用量。
如果當歸生薑羊肉湯治療肝經虛寒,如果肺脈虛弱,生薑就只適合少量使用,因為肺主收斂,生薑的辛散會傷害肺氣。
如果瀉心湯治療心火不降、導致吐血或流鼻血,如果脈象不實,就不能使用瀉心湯。
如果診斷治療傷寒的麻黃湯證,問診後確定沒有錯誤,確實是麻黃湯證,那麼應該用多少麻黃,就要根據寸脈和尺脈來決定。如果寸脈弱、尺脈少,就只適合使用輕劑量的麻黃,就可以出汗。寸脈弱表示肺的收斂能力不足,尺脈少表示腎的津液不足。如果麻黃的劑量與脈象不符,那麼服藥後會汗出過多,引起各種禍患。
如果診斷治療桂枝湯證,問診後確定沒有錯誤,確實是桂枝湯證,但是脈象虛軟,芍藥性寒,就要多用炙甘草來扶助中氣,減少脈象的虛軟,這樣芍藥才能免除寒邪傷中的弊端。
如果診斷治療普通的外感,用薄荷來調和衛氣,用黃豆來調和榮氣。薄荷的發散性很強,如果脈象沒有弦緊之象,就不能多用,多用會因辛散而傷害肺氣,更加發熱。
如果診斷腸胃有熱滯,想要用大黃來消除熱滯,如果脈象按重了並不實在,就不能使用大黃。如果不得不使用,必須同時使用白朮和甘草來輔助,才不會造成下瀉而傷到中氣的禍害。
如果診斷是吐血的虛熱證,飲食很少,陰液又受損,想要使用補土養液的藥物,但是補土的藥物必定會損傷陰液,養液的藥物必定會損傷土氣,必須詳細審察脈象。如果脈象是滑潤且數的,白朮和甘草就不能同時使用,或者乾脆兩者都不要用,改用山藥和扁豆來代替白朮,用白糖來代替甘草。細脈最忌辛散,當歸不適合使用,只適合使用阿膠。虛熱吐血,如果肺脈很細,更要保護肺氣,橘皮的下氣作用也可能傷害肺氣,半夏更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