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兒病本氣篇 (9)

回本書目錄

兒病本氣篇 (9)

1. 兒病本氣篇

殺蟲不如防蟲,防蟲不如使少生蟲。肺熱肝熱,蟲生之原。食糖食雞食蛋魚面,皆能熱肺熱肝。只須少食,蟲便少生。

小兒喉痛,與大人同,可照本書時病篇喉症法治之。小兒喉痛,須留心檢查乃知。如不會說話,看其咽乳時,必擠眼難過也。留心脈象,沉細多熱,微虛中虛。如喉痛而脈沉不細,惡寒,嘔吐,身體覺脹,四肢覺麻,是為痧閉,應速刮痧。喉旁耳下,後頸窩下兩旁,扇子骨中間,背脊骨兩旁兩肩,用小瓷羹匙邊抹桐油或菜油,刮出紅點喉痛即止。

小兒外感的原則,仍是衛氣收斂,榮氣疏泄。但小兒榮衛薄弱,麻黃芍藥均不能受。只能用黃豆以養木氣平疏泄,用蔥頭豆豉以舒金氣開收斂。此為難多年,始尋出極妥的辦法,將小兒一切外感完全解決。如用麻黃雖極少分量,能將肺氣散傷,而成喘逆危症。不惟麻黃不受,薄荷亦受不得。

感寒者鼻塞發熱身痛,用蔥豉湯。蔥豉散性平和,又潤津液,最為妙品。如脈虛氣弱者,豆豉改用黃豆最妥。用黃豆平疏泄,有功無過。注意勿忽,造福無量。蔥頭帶須一個豆豉三十粒為最輕劑。

凡用蔥豉湯,舌有黃苔,無論潤燥,均用。蔥豉能消散胃滯也。如外感初時惡寒,後雖單發熱,只要鼻塞身痛頭痛,仍宜用之。因鼻塞身痛頭痛,係衛氣收斂之病。必須鼻不塞單發熱而神昏氣微,脈象不明,乃屬於溫病。只病疏泄不病收斂,乃不用豆豉之宣通與疏泄,只用黃豆之養木養中養津平熱可也。蔥豉湯四季感寒鼻塞發熱均可用之。

收斂偏盛的感冒,屬於傷寒;疏泄偏盛的感冒,是為溫病,世人稱為時溫。溫者,木氣疏泄之病也。小兒此時忽然發熱,昏睡不思飲食,即係時溫為病。此乃木氣疏泄偏盛的感冒,當用養木氣平疏泄的藥。切不可隨俗附和,認為時溫的邪氣,入了小兒身體以內為病,而用清溫逐邪的一切涼藥散藥。木氣,在造化為厥陰風木,在人身屬肝臟之經。

冬季天寒,封藏得令,厥陰木氣,根氣深固,不至動泄,大氣無溫病,小兒亦無溫病。如冬令不寒,或聞雷聲,大氣的風木不能養足,便即泄動。小兒木氣稚弱,同氣相感,疏泄起來,如木氣強足的疏泄,則發熱出汗,皮肉血色並不作猩猩臉面的汙紅色;木氣疏泄無力而又疏泄的疏泄,面色則作猩猩臉面的汙紅色,世即稱為猩紅熱。力能疏泄者,脈象充足,面色正,氣不微,其熱按去有根底。

力不能疏泄而又疏泄者,脈微小而急,色紅而汙,氣微神怠,其熱按去無根底。猩紅熱,溫病之敗證也。

猩紅熱之病,時溫病中之最虛之病,疏泄偏動,肺氣不收,故咳嗽而作嚏。肝竅於目,木氣敗而又動,故目紅含淚,常欲閉而不開。木動中虛,胃氣降不下去,故欲吐。木動上衝,故咽痛。木土不和,故有時作瀉。木氣疏泄,故雖瀉而小便仍利。如此情形,是木火本來不足,用涼藥清熱必壞;本是偏於疏泄,用升散藥發表必壞;病雖屬虛,圓運動的道路已亂,用補藥補虛必壞。

白話文:

[兒病本氣篇]

要預防孩子生蟲,與其殺蟲,不如從源頭減少蟲的產生。肺熱和肝熱是產生蟲子的主要原因。吃太多糖、雞、蛋、魚、麵食等都會使肺和肝發熱。只要少吃這些食物,蟲子自然就會減少。

小兒喉嚨痛和大人一樣,可以參考本書《時病篇》中治療喉嚨痛的方法。但小孩喉嚨痛需要仔細檢查才能發現。如果孩子還不會說話,可以觀察他喝奶時是否會因喉嚨不適而擠眼。還要留意脈象,通常會是沉細而有熱,或是微弱。如果喉嚨痛但脈象不沉細,反而有怕冷、嘔吐、身體脹滿、四肢麻木等症狀,這是痧閉,應該立刻刮痧。刮痧部位包括喉嚨兩旁、耳朵下方、後頸窩下兩邊、肩胛骨中間、背脊骨兩旁、兩肩。使用小瓷湯匙沾上桐油或菜油,在上述部位刮出紅點,喉嚨痛就會緩解。

小兒外感(感冒)的原則,仍然是使衛氣收斂,榮氣疏泄。但小孩的榮衛之氣較為薄弱,麻黃和芍藥等藥性較強的藥不宜使用。可以用黃豆來養護肝的木氣,使其疏泄正常;用蔥頭和豆豉來舒暢肺的金氣,使其收斂。這個方法經過多年研究才找到,能很好地解決小兒外感的問題。如果使用麻黃,即使劑量很少,也可能損傷肺氣,導致喘逆等危險症狀。不僅麻黃不宜使用,連薄荷也要避免。

感冒受寒引起的鼻塞、發熱、身體疼痛,可以用蔥豉湯治療。蔥豉湯藥性平和,又能滋潤津液,是很好的選擇。如果脈象虛弱,則將豆豉改用黃豆,效果更佳。用黃豆來平穩疏泄,有益無害。這個方法非常重要,能造福許多孩子。輕劑量可以用一個帶須的蔥頭,配上三十粒豆豉。

凡是使用蔥豉湯,如果舌苔發黃,無論是潤或燥,都可以使用。因為蔥豉能消除胃中的積滯。感冒初期怕冷,之後即使單純發熱,只要有鼻塞、身體疼痛、頭痛等症狀,仍然適合用蔥豉湯。因為鼻塞、身體疼痛、頭痛是衛氣收斂的表現。只有鼻塞消失,單純發熱,並出現神志不清、氣息微弱、脈象不明等症狀,才屬於溫病。溫病是疏泄過度的疾病,不屬於收斂不足。此時不宜使用豆豉的宣通和疏泄作用,只需使用黃豆來養護木氣、調和中氣、滋潤津液、平息熱邪。蔥豉湯在四季感冒受寒、鼻塞發熱時都可以使用。

收斂偏盛的感冒屬於傷寒,疏泄偏盛的感冒是溫病,世人也稱之為時溫。溫病是肝的木氣過度疏泄所引起的疾病。小孩突然發熱、昏睡、不想吃東西,就屬於時溫。這是木氣過度疏泄的感冒,應該用養護木氣、平穩疏泄的藥物治療。千萬不要跟隨世俗觀念,認為時溫是邪氣入侵體內,而使用清熱解毒的寒涼藥或發散的藥物。木氣在自然界屬於厥陰風木,在人體則屬於肝臟的經脈。

冬天寒冷,萬物封藏,木氣的根基深固,不會過度疏泄,所以大自然不會有溫病,小孩也不會有溫病。如果冬天不寒冷,或者聽到雷聲,大自然的風木之氣就無法充分養足,就會過度疏泄。小孩的木氣還很稚嫩,容易受到影響,也跟著疏泄起來。如果木氣強盛,疏泄時會發熱出汗,但皮膚和血色不會呈現猩猩臉面的汙紅色。如果木氣虛弱,卻又過度疏泄,臉色就會呈現猩猩臉面的汙紅色,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猩紅熱。木氣疏泄能力強的,脈象會充足,面色正常,氣息不會微弱,發熱按下去會有根底。

木氣疏泄能力不足又過度疏泄的,脈象會微小而急促,臉色呈現汙紅色,氣息微弱,精神疲憊,發熱按下去沒有根底。猩紅熱是溫病中最虛弱的證候,是溫病發展到衰敗的表現。

猩紅熱是時溫病中最虛弱的一種,是疏泄偏盛,肺氣不能收斂的表現,因此會咳嗽和打噴嚏。肝開竅於眼睛,木氣衰敗又過度疏泄,因此眼睛會紅腫含淚,常常想閉起來。木氣動搖導致中焦虛弱,胃氣無法下降,所以想吐。木氣上衝,所以咽喉疼痛。木和土不和諧,所以有時會腹瀉。由於木氣過度疏泄,所以即使腹瀉小便還是正常。這種情況是木火本身就不足,如果用涼藥清熱必定會使病情惡化;原本就是偏於疏泄,如果用升散藥物發汗必定會使病情惡化;雖然是虛症,但圓運動的運行規律已經被打亂,如果用補藥補虛,必定也會使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