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時病本氣篇 (16)
時病本氣篇 (16)
1. 時病本氣篇
凡喉痛,除中虛陽虛陰虛三證外,可用刮痧法,一疏通氣血,痛即能止。刮痧法,詳霍亂中。
此病,乃猩紅熱之兼證也,不可治喉,治喉必壞。猩紅熱治癒,爛喉痧自愈。猩紅熱治法,用三豆飲加減,詳本書溫病本氣篇。
藥店所售吹喉散,皆清涼疏散之藥,除中虛喉痛,陽虛喉痛外,皆宜用此藥吹之,甚妥。王孟英自製之錫類散最妙,方詳王孟英醫案篇。
喉痛臃腫,俗稱鵝子。言腫處如鵝蛋也。鵝子臃腫,滴水難下,脈實有力者,將鵝子刺破,吐出膿血即愈。脈虛者,用西醫洗腸器,貯入稠粥汁,由肛門灌入,穀氣入腹,中氣轉動,鵝子減小,便能服藥。麻杏石甘湯證之喉痛,刺破血出,脈通,惡寒罷,立愈。
辨別喉痛寒熱,用炙甘草試驗外,可用肉桂一錢煎服。寒者其痛立減,再服肉桂即愈。熱者其痛立加,雖加痛無妨,因熱證喉痛,不致動關生死也。白喉,病在咽頭者重,病在喉頭者輕。咽頭屬胃,中虛陽虛則病在咽頭。喉頭屬肺,中虛陽虛以外諸證,皆病在喉頭。中虛陽虛易死,故病則咽重於喉也。
無以上各種喉痛脈證,而喉痛者,用王孟英青龍白虎湯,橄欖十枚,生蘿蔔半個,搗爛煎服。無橄欖用青果亦佳。橄欖涼降,蘿蔔溫降,不偏涼又不偏熱,能將肺間逆熱降下,最善之方。喉證起時,宜多備之。藥鋪的西藏青果甚好。
同氣為感,異氣為冒。大氣疏泄,人氣也疏泄,大氣收斂,人氣亦收斂,為感。大氣疏泄,人氣收斂,大氣收斂,人氣疏泄,為冒。感冒者,感冒風寒也。感冒與傷寒溫病不同,傷寒溫病,榮衛感冒,裏氣遂病,故病重,故人死。感冒之病,半在肺家,半在榮衛,裏氣不病,故病輕,人不死也。
惡寒,發熱,身痛,能起床,並不覺劇。用蔥豉湯,蔥頭四個,連鬚,淡豆豉,有鹽者亦可,兩羹匙,煎服。此亦麻黃湯證之意義,病氣極輕者。蔥頭降散衛氣,豆豉調中宣滯也,鹽最補中。
不惡寒只發熱,神智清者,仍用蔥豉湯。神昏者,一味黃豆湯。養中,養榮,即愈。神昏,不惡寒只發熱,此溫病之屬,故不用蔥豉之宣通,只用黃豆養中養榮,相火歸根,病即愈也。此二方輕而又輕,病癒之後,無有他弊。神志不昏,仍是感冒,並非溫病,故仍用蔥豉湯。
此病非傷寒,非溫病,惡寒發熱,頭疼身痛,不能起床,數日之後,亦覺口苦,脈象躁急。此時令之氣驟然上升,感傷榮衛,人多同病,故曰時行。方用生黑豆五錢,薄荷一錢,桑葉一錢,淡豆豉三錢,冰糖一兩,煎服。安臥不必厚蓋,自然汗出而愈。凡外感厚蓋,每每汗出太多,致生流弊。
此方即《傷寒論》麻黃桂枝各半湯之法,不用麻桂本方,而用薄荷桑葉以代麻桂,豆豉冰糖以代白芍生薑大棗炙甘草。因剛燥之品取汗,必須確係麻黃桂枝證,方可照方用藥。黑豆潤降膽經,亦可替代芍藥,而無寒中之弊。淡豆豉和平調中,有能宣運滯氣。如病已多日,口已苦者,加柴胡、黃芩各一錢,以升降少陽經氣。
白話文:
喉嚨痛,除了因為體質虛弱、陽氣不足或陰液不足這三種情況外,都可以用刮痧的方法,這樣可以疏通氣血,疼痛就能止住。刮痧的方法,可以參考霍亂篇中的說明。
這種喉嚨痛,其實是猩紅熱的併發症,如果只針對喉嚨治療,反而會使病情惡化。猩紅熱治好後,爛喉痧(猩紅熱引起的喉嚨痛)自然會好。猩紅熱的治療方法,可以用三豆飲加減,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本書溫病本氣篇。
藥店賣的吹喉散,大多是清涼疏散的藥,除了中虛和陽虛引起的喉嚨痛外,其他情況都適合用這種藥吹喉,效果很好。王孟英自己製作的錫類散效果最好,藥方可以參考王孟英醫案篇。
喉嚨痛而且腫脹,俗稱鵝子(指腫脹處像鵝蛋)。如果喉嚨腫得像鵝蛋一樣,連水都難以下嚥,而且脈搏強勁有力,可以把腫脹處刺破,讓膿血流出來,就會好轉。如果脈搏虛弱,可以用西醫的洗腸器,裝入濃稠的米粥汁,從肛門灌入,讓穀氣進入腹部,幫助中氣運轉,鵝子就會縮小,這樣就能吃藥了。如果是屬於麻杏石甘湯證的喉嚨痛,刺破放血後,脈搏通暢,怕冷的感覺消失,就會立刻好轉。
要分辨喉嚨痛是屬於寒性還是熱性,可以用炙甘草試驗,或者服用一錢肉桂煎的湯。如果是寒性,疼痛會立刻減輕,再服用肉桂就會好。如果是熱性,疼痛會加劇,但加劇也沒關係,因為熱證引起的喉嚨痛,不會危及生命。白喉這種病,如果病在咽頭就比較嚴重,如果病在喉頭就比較輕。咽頭屬於胃,如果中虛或陽虛,病就容易在咽頭。喉頭屬於肺,除了中虛或陽虛外,其他情況的病都容易在喉頭。中虛或陽虛的人容易死亡,所以生病時,咽頭比喉頭更嚴重。
如果不是以上各種脈證的喉嚨痛,可以用王孟英的青龍白虎湯,加上十個橄欖和半個搗爛的生蘿蔔,一起煎服。沒有橄欖可以用青果代替。橄欖性涼能降火,蘿蔔性溫能降氣,不偏寒也不偏熱,能將肺裡的逆熱降下來,這是最好的藥方。喉嚨不舒服的時候,應該多準備這種藥。藥店賣的西藏青果也很好。
同性質的氣互相感應,不同性質的氣互相侵犯,這就是感冒。大自然之氣疏散,人體的氣也疏散;大自然之氣收斂,人體的氣也收斂,這就是感。大自然之氣疏散,人體的氣收斂;大自然之氣收斂,人體的氣疏散,這就是冒。感冒就是感受風寒。感冒和傷寒、溫病不一樣,傷寒、溫病會侵犯榮衛,使身體裡面的氣也生病,所以病情很重,甚至會死人。感冒這種病,一半在肺,一半在榮衛,身體裡面的氣沒有生病,所以病情比較輕,不會死人。
如果怕冷、發燒、身體痛,但還能起床活動,而且感覺不是很嚴重,可以用蔥豉湯,用四個連鬚的蔥頭,加上兩羹匙淡豆豉(有鹽也可以),一起煎服。這也是麻黃湯證的輕症表現。蔥頭能發散衛氣,豆豉能調和中氣,鹽能補中。
如果只發燒、不怕冷,而且神智還清楚,還是用蔥豉湯。如果神智不清,就用單純的黃豆湯,它可以滋養中氣和榮血,病就會好。如果神智不清、不怕冷但只發燒,這屬於溫病,所以不能用蔥豉湯來宣散,只能用黃豆來滋養中氣和榮血,讓相火回歸本位,病就會好。這兩個藥方都很輕,病好之後,不會有其他副作用。如果神智清楚,還是屬於感冒,不是溫病,所以還是要用蔥豉湯。
這種病既不是傷寒,也不是溫病。會怕冷發燒、頭痛身痛、不能起床,過幾天還會覺得口苦、脈搏急躁。這時節氣突然上升,侵犯了榮衛,很多人都會得這種病,所以叫做時行。藥方是用五錢生黑豆、一錢薄荷、一錢桑葉、三錢淡豆豉、一兩冰糖,一起煎服。安靜休息,不用蓋太厚的被子,自然就會出汗痊癒。一般來說,外感如果蓋太厚,常常會出太多汗,導致其他問題。
這個藥方其實是《傷寒論》中麻黃桂枝各半湯的變通。不用麻黃桂枝本方,而是用薄荷桑葉代替麻黃桂枝,用豆豉冰糖代替白芍、生薑、大棗、炙甘草。因為麻黃桂枝這類藥性剛燥,用來發汗,必須確定是麻黃桂枝證才能用。黑豆能潤降膽經,也能代替芍藥,而且沒有寒涼的弊端。淡豆豉性質平和,能調和中氣,疏通滯氣。如果病已經很多天,而且口苦,可以加一錢柴胡和一錢黃芩,來升降少陽經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