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溫病本氣篇 (20)
溫病本氣篇 (20)
1. 溫病的壞病
南京燕子磯高星垣同學之戚某君病外感,發熱,服麥冬石膏等藥,熱反加。輾轉更醫,不外苦寒之劑,病更重,熱更增,有名醫王用竹葉石膏湯甚堅,高某曰:熱大而舌無胎,此正彭先生所謂烏梅湯證,非用烏梅收回相火不可。乃用烏梅二大枚冰糖二兩,煮爛溫服,服後安臥熱睡兩小時,熱退病癒思食,行動照常,前後如兩人。
高某為中央國醫館特別研究班學員,蓋學圓運動學而能明瞭原理者,乃遍告同學認為此病的效,乃烏梅能收相火解溫熱之證。於是同學乃有敢用烏梅退熱者。特別研究班同學,皆多年醫家,皆為新感伏邪之說所深錮者。新感二字的意義,蓋謂今年所感受時令的溫氣,既由口鼻而入腹內,應該用藥散之清之升之。
伏氣二字的意義,蓋謂今年去年冬令感受的寒氣,伏藏人身,交春變為溫毒,更應該用藥散之清之升也。原理錯誤,相習不察,盲從日久,認為當然。所以一開烏梅湯,皆驚曰,將溫氣斂住,必燒心爛肺死也。
成都國醫專校同學龐存厚,其弟夏日發熱不退,精神不支,服藥不效。用烏梅白糖湯,熱退而安。
又同學張文煥,治一婦科,七十餘歲。夏日發熱氣短,用烏梅白糖三豆飲同煎。服後滿身出疹,熱退而安。
上列數案外,烏梅白糖湯治癒之溫疹發熱太多,載不勝載。本氣自病四字,醫家應當徹底研究。常謂欲學中醫,先要養成能自別醫書是非的眼力,方可讀醫書,方不為前人所誤,於此可見。
學溫病須先學傷寒。《傷寒病》表裏分清,病傷寒者,裏氣不動。必榮衛表病,不得汗解,裏氣乃動。陰臟之氣動,則病寒而用附子,陽腑之氣動則病熱而用大黃,榮衛表病則用桂枝湯麻黃湯以發汗。理路分明,易得辦法。溫病表裏不分,榮衛未病,裏氣先病。裏氣不分腑臟,只分氣血,皆熱不寒,皆虛不實,榮衛不可發汗,此其難治者一也。
何以榮衛未病,裏氣先病,只因溫病之起,起於本身疏泄偏盛,收斂偏衰,相火不藏,中氣不足。不感時氣之疏泄,已有病了。一感時令疏泄之氣,遂病起來,此其難消者二也。有此二點,故下藥甚難。然按病在榮衛,病在氣分,病在血分,病在腸胃的界限,去用心認定,自己總能想出辦法。
內傷外感,臨證多後,方知此篇編法之妙。
以上十五條,病狀不同,皆服烏梅白糖而愈。予常用烏梅白糖黃豆黑豆,治癒風溫各證,亦由原則以求病理,由病理以立藥方之意也。
白話文:
溫病的壞病
南京燕子磯高星垣同學的朋友戚先生,因為外感而發燒,吃了麥冬、石膏等藥,反而燒得更厲害。輾轉看了許多醫生,用的都是苦寒的藥,病情更加嚴重,發燒也更高了。有位名醫王先生堅持用竹葉石膏湯,高先生說:「發燒這麼高,但舌頭沒有舌苔,這正是彭先生說的烏梅湯證,一定要用烏梅來收斂相火才行。」於是就用兩大顆烏梅和二兩冰糖,煮爛後溫服,吃完後安靜地躺著睡了兩個小時,燒就退了,病也好了,恢復食慾,行動也和正常人一樣,簡直判若兩人。
高先生是中央國醫館特別研究班的學員,他因為學習圓運動學,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他告訴同學們說,這個病能治好,是因為烏梅能收斂相火,解除溫熱的症狀。於是,同學們就有人敢用烏梅來退燒。特別研究班的同學都是多年的老醫生,都被「新感」、「伏邪」的說法給深深束縛住了。「新感」的意思是指今年感受到的時令溫熱之氣,既然是從口鼻進入腹內,就應該用藥來發散、清除、提升。「伏氣」的意思是指去年冬天感受到的寒氣,潛藏在體內,到了春天變成溫毒,更應該用藥來發散、清除、提升。因為原理錯了,大家習慣了也不去思考,盲目跟從久了,就認為理所當然。所以一聽到要開烏梅湯,都驚訝地說:「這樣會把溫熱之氣都收斂住,一定會燒心爛肺而死。」
成都國醫專校的同學龐存厚的弟弟,夏天發燒不退,精神很差,吃藥也沒有效果。用了烏梅白糖湯,燒就退了,病也好了。
另外一位同學張文煥,治療一位七十多歲的婦人,夏天發燒、氣短,用烏梅白糖和三豆飲一起煎煮。服用後,全身出疹子,燒就退了,病也好了。
除了上面這些案例外,烏梅白糖湯治癒的溫疹發燒病例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本氣自病」這四個字,醫生們應該徹底研究。常常說想要學習中醫,首先要培養自己辨別醫書是非的能力,這樣才能讀懂醫書,才不會被前人誤導。這點在這裡就可以看出來。
學習溫病,必須先學習傷寒。《傷寒病》將表、裏分得很清楚,得了傷寒,裏氣是不會動的。一定是榮衛(體表)生病,沒有發汗解表,裏氣才會動。陰臟之氣動了,就屬於寒證,要用附子;陽腑之氣動了,就屬於熱證,要用大黃;榮衛生病,就用桂枝湯、麻黃湯來發汗。道理清楚,很容易找到治療方法。溫病卻不分表裏,榮衛沒有生病,裏氣卻先病了。裏氣也不分腑臟,只分氣和血,都是熱證而不是寒證,都是虛證而不是實證,榮衛也不能發汗,這是溫病難治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說榮衛沒病,裏氣卻先病了呢?因為溫病的發生,起因於自身疏泄偏盛,收斂偏衰,相火不能藏匿,中氣不足。在沒有感受到時令疏泄之氣時,就已經有病了。一旦感受到時令疏泄之氣,病就發作了,這是溫病難以治療的原因之二。有了這兩個難點,所以用藥就非常困難。但是如果能按照病在榮衛、病在氣分、病在血分、病在腸胃的界限,用心去判斷,自己總能想出治療辦法。
內傷和外感,臨床經驗多了之後,才會知道這篇文章編排的巧妙之處。
以上十五個案例,病狀不同,但都因為服用烏梅白糖而痊癒。我(作者)常常用烏梅、白糖、黃豆、黑豆,治癒各種風溫病症,也是因為從原則入手,探求病理,再從病理來確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