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時病本氣篇 (19)

回本書目錄

時病本氣篇 (19)

1. 時病本氣篇

長江一帶無此氣象,冬有雪也。北方無此氣象,土厚水深,陽氣入地者深,出地者不急也。

熱傷風,用冰糖糯米粥,補中氣補肺陰極效。宜多食。或用小黃豆兩把,煮極爛睡前連渣服亦效。黃豆能補中氣,養木平衝,潤肺金,補津液助降氣而資收斂故效。黃豆方,如其效只暫時,加生薑三錢與食鹽即效。因火氣上逆入肺,即不降入土中,肺雖熱,胃卻寒。加薑以溫胃寒。食鹽補中。治肺熱須顧胃寒,此治熱傷風之原則也。食鹽以適口為度,不可太鹹。

治感冒病,不可用桂枝。桂枝溫燥之性,只宜真傷寒中風之桂枝湯麻黃湯證。此證無溫燥的關係故也。此外之感冒,常有溫燥的關係,用之病必加重。湯頭歌訣之九味羌活湯,一派溫升之藥,常見世人用之而加病者,不知感冒之理故也。

大暑以後,燥金氣動,感冒之者,惡寒發熱,時止時作,胸部似塞,腹部似脹,或頭痛或頭不痛,脈象弦澀,動在中部。緣秋燥之時,大氣中已降入地下之火氣,忽然逆升,與涼降之金氣抵觸,金氣涼降不下,火氣逆升不上,金火裹束,遂燥結於中氣之間。人身感之,肺金斂結則惡寒,相火逆升則發熱,金火裹束於中部,則胸腹塞脹。

頭痛者,肺金斂結,降氣不舒也。燥結於中四字注意。先用刮痧法刮背心脊骨兩旁,刮出紅點,榮衛氣通,乃可用蔥豉湯與麥冬草果仁湯,重劑合用,以開散之。如無效者,用人參敗毒散,羌活、獨活、柴胡、川芎、薄荷、前胡、枳實、桔梗、茯苓、生甘草、黨參、生薑各一錢煎服。

羌、獨、柴、芎其性升散,最開肺金之斂結。薄荷、枳殼、前胡、桔梗、生薑,其性降散,能消胸腹之塞脹。黨參益氣生津以潤燥結,茯苓甘草補土和中。燥氣斂結,病結在中,降不下去,故兼用升散也。否則外感最忌升散,只宜降散。人參敗毒散,惟宜此病,注意。脈來中取弦澀,乾燥斂結之象。

初病如失治,遂釀成下文之小建中湯證。此病一刮之後多自愈者。病時只可食稠粥,不可食乾飯。

初病失治,裏氣內結而成痞脹。腹部如鼓,左脇按之作痛,面色青黃宜小建中湯。飴糖善養津液而開結塞,芍藥桂枝,升降木氣,炙甘草薑棗調補中土。土木調和,運動能圓,青黃自退。青乃木氣之枯,黃乃血壞也。腹脹左脇作痛,金結木敗之象。此方開結調木,故效。如舌有乾黃苔,脈象沉實者,則燥結成實,於原方加生大黃,生枳實各一錢緩緩下其燥結。

舌無苔,脈不沉實,忌下。此病江南多有之,西醫稱黑熱證是也。

乾咳,咽喉不利,麥門冬湯。麥冬半夏潤燥開結,參棗米草補中生津也。

此病乃燥暑二氣,裹束不降之病也。初得先寒後熱,大渴熱飲,天明熱退,申酉復熱,卻只熱不寒。舌如豬腰色,濕潤如水而無苔,脈在中部。方用竹葉石膏湯。石膏麥冬竹葉半夏各五錢,以清燥暑,而通降肺金結氣,人參粳米各五錢,補氣生津,炙草三錢補中氣。《內經》①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白話文:

長江一帶沒有這種氣候現象,冬天會有雪。北方也沒有這種氣候現象,因為土層厚實、地下水深,陽氣深入地下,上升的速度不快。

熱傷風,用冰糖糯米粥,能有效補充中氣和肺陰,應該多吃。或者用兩把小黃豆,煮到爛熟,睡前連湯帶渣一起服用也有效。黃豆能補中氣、滋養肝木使其平衡、潤澤肺金、補充津液幫助降氣,有收斂的作用,所以有效。如果黃豆的效果只是暫時的,可以加入三錢生薑和適量食鹽一起服用,效果會更好。這是因為火氣上逆到肺部,沒有下降到土中,雖然肺部發熱,但胃部卻是寒冷的。加薑可以溫暖胃寒,食鹽可以補充中氣。治療肺熱必須兼顧胃寒,這是治療熱傷風的原則。食鹽的用量以適合口味為準,不可太鹹。

治療感冒病,不可以使用桂枝。桂枝的藥性溫燥,只適合真正傷寒中風的桂枝湯、麻黃湯證。這種情況沒有溫燥的問題。其他感冒常常有溫燥的關係,使用桂枝反而會加重病情。湯頭歌訣中的九味羌活湯,是一系列溫散的藥物,常見世人使用後病情加重,是因為不了解感冒的道理。

大暑過後,燥金之氣開始活動,感冒的人會出現怕冷發熱、時好時壞、胸部悶塞、腹部脹滿,或者頭痛或者不頭痛,脈象呈現弦澀,跳動在中部。這是因為秋燥時節,原本降到地下的火氣突然逆升,與涼降的金氣相互衝突。金氣無法下降,火氣無法上升,金火互相束縛,於是燥結在中氣之間。人體感受到這種氣候變化,肺金收斂就會怕冷,相火逆升就會發熱,金火束縛在中部就會胸腹悶塞脹滿。

頭痛是因為肺金收斂,降氣不暢。要注意「燥結於中」這四個字。先用刮痧法刮背部脊椎兩側,刮出紅點,使營衛之氣暢通,然後可以使用蔥豉湯和麥冬草果仁湯,加大劑量一起使用,來開散病邪。如果沒有效果,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藥方包含羌活、獨活、柴胡、川芎、薄荷、前胡、枳實、桔梗、茯苓、生甘草、黨參、生薑各一錢,用水煎服。

羌活、獨活、柴胡、川芎的藥性是升散的,最能打開肺金的收斂;薄荷、枳殼、前胡、桔梗、生薑的藥性是降散的,可以消除胸腹的悶塞脹滿;黨參可以益氣生津以潤澤燥結;茯苓、甘草可以補土和中。因為燥氣收斂於中,病邪結在中部,難以下降,所以要兼用升散的藥物。否則,一般的外感最忌諱升散,只適合用降散的方法。人參敗毒散,只適合這種情況,要注意。脈象呈現弦澀,是乾燥收斂的表現。

初期發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發展成接下來要說的小建中湯證。這種病刮痧之後大多會自愈。生病時只可以吃稠粥,不可以吃乾飯。

初期發病沒有及時治療,裡氣內結就會形成痞脹。腹部像鼓一樣脹滿,按壓左脅會感到疼痛,面色青黃,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小建中湯。飴糖能滋養津液、打開結塞;芍藥、桂枝可以升降肝木之氣;炙甘草、生薑、大棗可以調補中土。當土木調和,身體的氣機運行順暢,面色青黃自然就會消退。青色是肝木之氣枯竭的表現,黃色是血氣敗壞的表現。腹脹、左脅疼痛,是金氣結聚、肝木衰敗的表現。這個藥方可以開解結氣、調理肝木,所以有效。如果舌頭有乾燥的黃苔,脈象沉實,就表示燥結已經變成實證,可以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生大黃、生枳實各一錢,來緩慢地瀉下燥結。

舌頭沒有苔,脈象不沉實,就忌用瀉下的藥物。這種病在江南地區比較常見,西醫稱之為黑熱病。

乾咳,咽喉不舒服,可以用麥門冬湯。麥冬、半夏可以潤燥開結;人參、大棗、粳米、甘草可以補中生津。

這種病是燥熱二氣相互束縛而無法下降的疾病。初期發病會先感到怕冷後發熱,非常口渴想喝熱水,天亮時熱會退去,下午申時、酉時又會發熱,但只有發熱沒有怕冷的感覺。舌頭顏色像豬腰子一樣,濕潤像水而沒有舌苔,脈象跳動在中部。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藥方包含石膏、麥冬、竹葉、半夏各五錢,用來清燥熱、疏通肺金結氣;人參、粳米各五錢,用來補氣生津;炙甘草三錢,用來補中氣。《內經》說:「脈象盛大,身體感到寒冷,是得了傷寒;脈象虛弱,身體感到發熱,是得了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