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6)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6)

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頭項強痛,乃濕阻也。)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脹滿為中虛陰逆。)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表病攻裏,故表不解。陰凝肺逆,故作喘。以上十章,論榮衛壞入太陰脾臟。)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腹滿為濕凝,心煩為熱瘀。土濕不運,阻塞上焦火氣下降之路,故熱瘀而作煩。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中寒故外熱,熱瘀於上,故心煩。)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胸窒乃中虛不運,煩熱乃熱為濕瘀。)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中虛熱瘀,故心中懊憹。)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舊時大便不實之人,寒藥須慎用也。以上五章,論榮衛壞入太陰脾臟濕熱瘀阻之證。)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腎陽泄,故汗如漏,水寒木鬱,故肢急尿難。)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病不解為榮氣未和。反惡寒為腎陽虛。)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脈促為表未解,胸滿為膽經寒,惡寒為腎陽虛。)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發汗為外虛,脈微細為內虛。)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悸眩瞤動,水寒木枯,欲蒘地者,中土無根,欲居土下。)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陽逆於上則煩,陰拔於下則燥。虛寒兼濕。)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沈,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昔日陽氣在外,陰氣離根,故煩而燥。夜則陽氣歸內,故安靜。)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無所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汗泄腎臟陽氣,腎虛故而耳無所聞,木氣衛塞也。)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與禹餘糧丸。(中虛腎陽外泄,故心亂。水寒木陷,故陰痛。)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或使用瀉下藥後,如果仍然頭頸僵硬疼痛,身體微微發熱,沒有汗,胸口下方感覺脹滿輕微疼痛,小便不順暢,這時候應該使用桂枝湯去掉桂枝,加上茯苓和白朮的方劑來治療。(頭頸僵硬疼痛,是因為濕氣阻滯。)

發汗後,如果出現肚子脹滿的情況,應該使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組成的方劑來治療。(腹部脹滿是因為中氣虛弱,陰氣上逆。)

太陽病使用瀉下藥後,如果出現輕微喘氣,這是因為表證還沒有解除。應該使用桂枝湯加上厚朴和杏仁的方劑來治療。(表證用瀉下藥,所以表證不能解除。陰氣凝滯,肺氣上逆,所以出現喘。)以上十章,論述榮衛之氣壞損而進入太陰脾臟的病理。

傷寒病使用瀉下藥後,出現心煩、肚子脹滿、躺臥不安的情況,應該使用梔子和厚朴組成的方劑來治療。肚子脹滿是因為濕氣凝滯,心煩是因為熱邪瘀滯。脾土濕氣太重,不能運化,阻塞了上焦火氣下降的通道,所以熱邪瘀滯而導致心煩。

傷寒病,醫生使用丸藥大力瀉下後,身體發熱沒有消退,稍微感覺心煩,應該使用梔子和乾薑組成的方劑來治療。(中焦虛寒導致體表發熱,熱邪瘀滯於上,所以心煩。)

如果使用發汗或瀉下方法後,出現煩躁發熱、胸悶的情況,應該使用梔子和豆豉組成的方劑來治療。(胸悶是因為中焦虛弱,不能運化,煩躁發熱是因為熱邪被濕氣阻滯。)

如果發汗、嘔吐、瀉下後,出現虛煩、不能入睡,嚴重的情況會反覆翻身、心中煩悶不安,應該使用梔子和豆豉組成的方劑來治療。如果出現氣短,應該使用梔子、甘草和豆豉組成的方劑來治療。如果出現嘔吐,應該使用梔子、生薑和豆豉組成的方劑來治療。(中焦虛弱,熱邪瘀滯,所以心中煩悶不安。)

凡是使用梔子湯,如果病人以前就容易腹瀉,就不能使用這個方劑。(以前大便不實的人,使用寒涼的藥物要謹慎。以上五章,論述榮衛之氣壞損而進入太陰脾臟,導致濕熱瘀阻的病證。)

太陽病使用發汗法後,汗液不斷流出不止,病人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稍微感到拘急,難以彎曲伸直,應該使用桂枝湯加上附子的方劑來治療。(腎陽外泄,所以汗液像漏水一樣,水寒導致肝木鬱結,所以肢體拘急、小便困難。)

使用發汗法後,病沒有好轉,反而怕冷,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應該使用芍藥、甘草和附子組成的方劑來治療。(病沒有好轉,是因為榮氣沒有調和。反過來怕冷,是因為腎陽虛弱。)

太陽病,使用瀉下藥後,出現脈搏加快、胸悶的情況,應該使用桂枝湯去掉芍藥的方劑來治療。如果稍微怕冷,則在去掉芍藥的方劑中,加上附子。(脈搏加快是因為表證沒有解除,胸悶是因為膽經受寒,怕冷是因為腎陽虛弱。)

使用瀉下藥後又發汗,一定會出現寒戰、脈搏微弱細小的情況。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體內體外都虛弱的緣故。(發汗導致體表虛弱,脈搏微細是因為體內虛弱。)

太陽病使用發汗法,汗出後病沒有好轉,病人仍然發熱、心悸、頭暈、身體肌肉跳動,甚至想要倒在地上,應該使用真武湯來治療。(心悸、頭暈、肌肉跳動,是因為水寒導致肝木枯竭,想要倒地,是因為中焦脾土沒有根基,想要歸於土下。)

如果使用發汗或瀉下方法後,病仍然沒有好轉,出現煩躁的情況,應該使用茯苓和四逆湯來治療。(陽氣上逆就會煩躁,陰氣被拔於下就會乾燥。屬於虛寒兼濕的情況。)

使用瀉下藥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安難以入睡,晚上卻能安靜睡著。沒有嘔吐、口渴,也沒有表證,脈搏微弱沉緩,身體沒有明顯發熱,應該使用乾薑和附子組成的方劑來治療。(以前陽氣在體表,陰氣離開根基,所以煩躁乾燥。晚上陽氣回到體內,所以能夠安靜下來。)

還沒有把脈時,病人用手捂住胸口,醫生試著讓病人咳嗽卻咳不出來,這一定是病人兩耳聽不見聲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多次發汗,身體虛弱導致的。(汗液大量流失,使腎臟的陽氣外泄,腎虛導致聽不見聲音,肝木之氣被阻塞。)

如果發汗病人又再次發汗,一定會出現精神恍惚、心緒紊亂、小便時陰部疼痛的情況,應該給予禹餘糧丸。(中焦虛弱,腎陽向外洩散,所以心緒紊亂。水寒導致肝木下陷,所以陰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