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脈法篇 (1)
脈法篇 (1)
1. 脈法篇
當謂讀書不易,治病不難,書只言理,病則憑脈,理是活動的,脈是實在的,唯其是實在的,可以再三審查,反復推求,以得著實在之解決。所以去治病不難也,而人往往得不著實在的解決者,學脈的方法不善也。
學脈之法,一曰脈位,一曰指法,一曰脈象,一曰脈理,明白脈位與指法,然後能捐除自的成見,看清脈來的真象,脈象脈理,必須於普通學法之中,有系統以貫之,然後無繁難之苦,然後有運用之藥,此篇,脈支較善之法也。
編者
枯潤二脈者,用藥之提綱,枯脈宜養陰,潤脈莫傷陽,潤者津液充足,枯者津液乾澀,潤脈無論何病,慎用涼潤藥,枯脈無論何病,忌用熱燥藥,認明枯潤二脈,處方用藥,便少錯誤。
白話文:
古人認為讀書難,治病不難。書本講道理,治病靠把脈。道理是抽象的,脈象是真實的。因為脈象是真實的,可以反复推敲,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所以治病并不难,只是很多人找不到真正的解决方法,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把脉方法。
学脉的方法,包括脉位、指法、脉象和脉理。明白脉位和指法,就能摒弃主观臆断,看清真实的脉象。脉象和脉理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系统地贯穿起来,这样才能避免繁杂困扰,才能灵活运用药物。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些比较好的把脉方法。
枯脉和润脉是辨证用药的关键。枯脉应该滋阴,润脉不要损伤阳气。润脉代表津液充足,枯脉代表津液干涩。润脉无论什么病,都要慎用寒凉滋润的药物;枯脉无论什么病,都要忌用温热燥烈的药物。认清枯润二脉,才能在处方用药时减少错误。
微脈潤而少,輕有重按無,總屬陽氣微,溫補宜急圖;弱脈枯而少,輕無重按有,總屬陰液枯,清潤法當守。此二脈,脈體皆少,一者宜補氣補陽,一者補液補陰,最易含糊,須以輕按重按之間,尋出證據以為用藥之本,病人的體質不是陰虛,便是陽虛,故診脈先以枯潤微弱,分別陰虛陽虛,便有把握也,微弱二字,自來概屬虛脈之稱,而以陰虛陽虛置之不辨,遺誤後學不少,故以脈法起首,鄭重言之。傷寒論,少陰病,脈微細,用附子。
營衛病,脈弱而渴,用石膏是也。
枯潤二脈別陰虛陽虛,弱微二脈,辨別陰虛陽虛,又須審查兩尺,左尺較右尺少為水虛,右尺較左尺少為火虛,據兩尺為判斷之中判斷,用藥更少誤差。總之脈法的陰虛陽虛,認識無差,然後能識一切疾病之陰虛陽虛,然後能判斷一切醫書所說疾病之陰虛陽虛,此要決也。
白話文:
脈象輕輕按下去感覺潤滑卻微弱,用力按下去就沒有感覺,這表示陽氣不足,需要溫補調養。如果脈象輕輕按下去沒有感覺,用力按下去才感覺到,而且脈象枯燥微弱,這表示陰液虧損,需要滋陰潤燥。這兩種脈象都屬於虛弱的脈象,一種需要補氣補陽,一種需要補液補陰,很容易混淆。所以必須仔細觀察輕按和重按時的差異,找到確切的證據作為用藥的依據。病人體質不是陰虛就是陽虛,所以診脈時首先要根據脈象的枯潤和微弱來區分陰虛陽虛,這樣才能把握病情。微弱這兩個字,自古以來都是虛脈的代名詞,而只談陰虛陽虛卻不加以區分,會讓後學誤解不少,所以從脈法入手,需要慎重說明。傷寒論中,少陰病的脈象微細,需要用附子。營衛病的脈象虛弱,伴有口渴,需要用石膏。枯潤脈象可以區分陰虛陽虛,而弱微脈象則需要進一步觀察左右兩尺脈象,左尺比右尺微弱則為水虛,右尺比左尺微弱則為火虛。根據左右兩尺脈象的差異,可以更準確地判斷病情,用藥也更不容易出錯。總之,要準確地掌握脈法的陰虛陽虛,才能辨別各種疾病的陰虛陽虛,才能正確理解醫書中關於疾病陰虛陽虛的論述,這是治療疾病的关键所在。
實脈中沉盛,滿指成分厚,久按總有力,攻下須研究。此為陽實、氣實、熱實、胃家實。可用攻下之實脈,脈之成分厚而不薄,滿指有力,中沉兩部,久按不衰,此為完全的實脈。所謂完全實脈,中土實則全體皆實也,攻下胃實,不可冒味,須有法度,應當研究,詳古方上篇大承氣湯中。此外則伏而有力,脈細有力,軟而有力,滑而有力,亦有實意。
但只腠理熱實,只宜清潤疏通之法,無有下法。完全實脈,脈來遲緩,因中土實則熱實,熱實則脈來不數也。病有名五實證者,脈完全實,而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不出汗,須攻下與發汗並施,此證少有。凡診實脈,須兼腹診,以手按大腸部位,病人拒不受按,此腸中有當下之燥屎,此脈有小而實者,如兼現虛證,當用補氣補血之藥,輔助下藥緩緩下之,如溫病篇之黃龍湯法是也。
白話文:
如果摸到脈象沉實有力,滿滿一指頭都感覺厚實,即使長時間按壓依然有力,就代表身體內部有實證,需要考慮是否需要使用攻下藥物。這種情況通常代表陽氣實、氣血實、熱氣實和胃氣實。這樣的脈象表明身體有充足的能量,脈象厚實堅硬,滿指有力,沉而有力,長時間按壓也不會衰弱,這就是典型的實脈。而實脈代表著身體內部的能量充沛,尤其以中土(脾胃)的能量最為充盈,進而影響到全身。然而,攻下胃實需要謹慎,不可冒然使用藥物,必須根據病情,參考古方中的大承氣湯等藥方進行研究。
除了上述的實脈,還有一些其他的脈象也可能代表著實證,例如伏而有力、脈細有力、軟而有力、滑而有力。但是,如果只是表面的腠理熱實,則只適合清潤疏通的方法,不需要使用攻下藥物。完全實脈的脈象往往較為遲緩,因為中土實則容易導致熱證,熱證會使脈象不數。
在五實證中,如果出現完全實脈,且伴隨食慾不振、便秘、尿少、不出汗等症狀,則需要同時使用攻下藥物和發汗藥物,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診斷實脈時,還需要配合腹診,用手按壓患者的大腸部位,如果患者拒絕按壓,說明腸道內有燥屎,需要下藥清除。
如果脈象是細而實的,並且同時伴有虛證,則需要使用補氣補血的藥物,輔助攻下藥物,緩緩地進行治療,就像溫病篇中的黃龍湯一樣。
虛脈松而大,氣血與陽虛,陰虛液虛者。脈與松大殊。松,有成分不足向外發散之象,大而松為氣虛、血虛、陽虛,乃對上項厚而有力之實脈而言。其實除厚而有力之實脈外,多是虛脈,不止松大為虛。大而松之虛,直接補之虛也,其他之虛,脈體微小,亦有松意,多有不能直接用補,必須全體的圓運動得圓,然後不虛。陰液之虛,脈則或弦、或細、或澀、或弱、或沉、或結、或代也,血虛,乃血中之溫氣虛。
松脈即虛脈,虛鬆氣不充,諸病宜急補,補氣與補中。脈法諸書,只有虛實而無松脈,虛乃其名,松乃其實,松乃外散之脈,成分不夠之脈也,補氣補虛,則歸根而不外散。緊脈與松脈反,內聚不舒象,轉繩彈人手,寒實之現狀,緊脈有細小之象,轉繩者向內收緊也,寒性收斂故脈緊,食停則氣聚於食故脈緊,氣血不調,或熱聚而不散,而成一部之積聚,亦有緊者。積聚在於何部,緊則現於何部,皆宜溫散清散通散之藥,寒性之收斂,衛氣之收斂也。
白話文:
虛脈摸起來鬆軟而大,表示氣血和陽氣不足,也可能是陰虛和津液不足。虛脈的鬆軟與肥大跟實脈的厚實有力有明顯區別。鬆軟的脈象代表著體內物質不足,向外散發。大而鬆軟的脈象則代表氣虛、血虛、陽氣不足,這是相對於厚實有力的實脈而言。事實上,除了厚實有力的實脈之外,大多數都是虛脈,不只是鬆軟肥大才算虛脈。大而鬆軟的虛脈,可以用直接補氣的方式治療。其他類型的虛脈,脈象微小,也帶有鬆軟的意味,通常不能直接用補,而是需要整體的圓運動達到平衡,才能消除虛弱。陰液不足的虛脈,可能會表現為弦脈、細脈、澀脈、弱脈、沉脈、結脈或代脈。血虛則指的是血液中溫氣不足。
鬆脈就是虛脈,虛而鬆軟代表氣血不足,各種疾病都需要急補,補氣和補中。脈法書中只記載虛實之分,沒有專門的「鬆脈」一詞,虛只是名稱,鬆才是本質,鬆代表著脈象外散,物質不足。補氣補虛,就能使氣血歸於內部,不再外散。緊脈與鬆脈正好相反,代表著氣血內聚不舒,像繩子一樣彈在手上,是寒實的表現。緊脈通常也伴有細小的特徵,轉繩是指脈象向內收緊,寒性收斂導致脈緊,食物停滯則會導致氣聚於食道,脈象也會緊。氣血不調,或熱氣聚集不散,形成局部積聚,也會導致脈象緊。積聚在身體的哪個部位,緊脈就會出現在相應的部位,都需要用溫散、清散、通散的藥物治療。寒性收斂,也代表著衛氣的收斂。
古書云,左脈緊傷於寒,右脈緊傷於食,不儘然,外感之脈,若迫促不舒,其中即有衛氣收斂之緊意。
滑脈有二象,鼎沸與盤珠,鼎沸躁熱病,盤珠津液多,燥熱傷津,如鼎鍋之水,被火煎熬沸騰,故脈滑;津液滋多,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故脈滑。痰病脈亦滑,痰亦津液也,新婚有孕脈亦滑,津液增多也,鼎沸之滑,重按有力,有孕之脈,脈氣充足,痰病之滑,脈氣不足。
澀脈有兩儀,血少與陽虛,血少澀在左,陽虛澀右居,澀如刀刮竹,亦如雨點沙,血少津枯故脈澀,陽虛脈澀者,津液生於陽氣也,榮衛不足,脈亦現澀,榮衛調和充足,然後津液生也。血少津枯之澀者,薄而有力,陽虛之澀,薄而微也,榮衛不足之澀,薄而無神也。左屬水木,故血虛則澀應於左,右屬火土,故陽虛則澀應於右,榮衛不和不足,必左右皆澀。
白話文:
古書云,左脈緊傷於寒,右脈緊緊傷於食,不儘然,外感之脈,若迫促不舒,其中即有衛氣收斂之緊意。
古書上說,左手脈搏緊緊的,是受寒所傷,右手脈搏緊緊的,是飲食過度所傷,這並不完全正確。外感病的脈搏,如果緊促不舒暢,其中就含有衛氣收斂的緊意。
滑脈有二象,鼎沸與盤珠,鼎沸躁熱病,盤珠津液多,燥熱傷津,如鼎鍋之水,被火煎熬沸騰,故脈滑;津液滋多,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故脈滑。痰病脈亦滑,痰亦津液也,新婚有孕脈亦滑,津液增多也,鼎沸之滑,重按有力,有孕之脈,脈氣充足,痰病之滑,脈氣不足。
滑脈有兩種現象:一種是「鼎沸」,一種是「盤珠」。「鼎沸」是燥熱病,就像鼎鍋裡的沸水,被火煎熬而沸騰,所以脈搏滑。 「盤珠」是津液多,就像珠子在盤子裡滾動,所以脈搏滑。痰病的脈搏也滑,因為痰也是津液。新婚懷孕的脈搏也滑,因為津液增多。鼎沸的滑,用力按下去有力量;懷孕的脈搏,脈氣充盈;痰病的滑,脈氣不足。
澀脈有兩儀,血少與陽虛,血少澀在左,陽虛澀右居,澀如刀刮竹,亦如雨點沙,血少津枯故脈澀,陽虛脈澀者,津液生於陽氣也,榮衛不足,脈亦現澀,榮衛調和充足,然後津液生也。血少津枯之澀者,薄而有力,陽虛之澀,薄而微也,榮衛不足之澀,薄而無神也。左屬水木,故血虛則澀應於左,右屬火土,故陽虛則澀應於右,榮衛不和不足,必左右皆澀。
澀脈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血虛,一種是陽虛。血虛的澀在左手,陽虛的澀在右手。澀脈就像刀子刮竹子,也像雨點落在沙地上。血虛津液枯竭,所以脈搏澀。陽虛脈搏澀,是因為津液生於陽氣,榮衛不足,脈搏也會呈現澀的狀態。榮衛調和充足,才能生津液。血虛津液枯竭的澀,脈搏薄而有力;陽虛的澀,脈搏薄而微弱;榮衛不足的澀,脈搏薄而無神。左手屬水木,所以血虛的澀會在左手出現;右手屬火土,所以陽虛的澀會在右手出現。榮衛不和不足,則左右手都會出現澀脈。
弦脈收斂病,氣機不舒展,治弦須養中,用藥忌收斂,疏泄暢通,則氣機舒展,疏泄不通,則氣收聚。弦者如弓之弦,向內收聚之象,木主疏泄,木氣本身稚弱,不能疏匯則脈弦,金氣燥結,木氣因而不疏則脈弦,弦乃木氣之鬱象,木氣稚弱之弦,宜溫養木氣,金氣燥結之弦,宜清潤金氣之燥,開散金氣之結,然後木氣之鬱舒開,脈乃自去,唯既現弦象,木氣愈鬱而欲疏泄,則克中土,中氣受傷不能運化四維,病即關係生死。故又須於疏展木氣之中,兼扶中土。
五行之氣,鬱則克其所勝,而悔其所不勝,此自然之勢也。金匱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其意指此也。弦即為寒,木氣陽弱也;弦則為飲,木氣不能疏泄水分也;弦則為痛,木鬱衝擊也;弦則為風,木病風而脈弦,則病重矣,中氣敗故病重也。弦脈多胃氣脈少故也,治弦脈忌用收斂藥,慎用剛燥藥,寒病之弦脈弦,溫能則弦化,則弦脈易治之病。此外之弦脈皆不易治。
白話文:
弦脈代表身體氣機不暢通,像是弓弦般向內收縮。治療弦脈要以滋養脾胃為主,用藥時要避免收斂,以疏通氣機。如果氣機暢通,則身體自然舒展,反之則會積聚。弦脈就像木氣不足,無法疏泄,或是金氣燥結,阻礙木氣運行。因此,治療弦脈需要根據病因,分別溫養木氣或清潤金氣。然而,弦脈一旦出現,木氣鬱結想要疏泄就會傷害脾胃,導致中氣受損,無法運化氣血,危及生命。所以,治療弦脈時,除了疏通木氣,也要同時扶助脾胃。
五行相生相剋,氣機鬱結就會剋制其所勝,而被其所不勝所克,這是自然法則。金匱要略指出肝病要先補脾,就是這個道理。弦脈代表寒症,木氣陽氣不足;同時也代表水飲停滯,木氣無法疏泄水分;更代表疼痛,木氣鬱結衝擊所致;甚至代表風邪入侵,木氣受損而脈弦,病情嚴重,是中氣衰敗的表現。弦脈多半是胃氣不足,所以治療弦脈要忌用收斂藥,慎用剛燥藥。寒症引起的弦脈,可以用溫熱藥來改善,弦脈就容易治療。其他原因引起的弦脈則較難治癒。
寒病之弦、飲病之弦、弦大而虛,潤而不枯;風病之弦,不潤而細,陰虛津枯之脈弦,宜養津清熱;內傷之脈弦,宜補中土,兼治木氣,弦乃能去。
緩脈虛而散,散慢不收斂,中虛衛氣虛,疏泄自出汗,緩與弦為對待之象,忌疏泄,藥喜收斂藥,傷寒論桂枝證,發熱汗出脈緩,即是此脈,中氣與衛氣不足故也,散字讀閃,言鬆散非分散也,此緩脈非和緩無病之緩,非熱實而脈反遲緩不數之緩,是緩脈有虛實之分也。
濡脈為濕盛,細脈為津傷,濕熱脈亦濡,細亦主無陽,濡脈如棉在水中,細脈如蛛牽細,濡而似緩有濕熱,細而無力為陽虛,津傷之細,細而有力,津傷則生熱,故細而有力,細而有力著骨,則為積聚,濡中藏細,則濕傷津液,故濡溢於外細現於內,故濕用利水藥,有不效者,利水藥傷津液之故,善治濕者,養金氣之收斂,調木氣之疏泄,扶土氣之運化,溫乃自去,津液不傷。
白話文:
寒症、飲症的脈象,都屬於弦脈,弦脈特點是脈象較大,但感覺虛弱,脈絡潤滑不乾枯。風症的脈象也屬於弦脈,但較不潤滑,且脈象較細。陰虛津枯的弦脈,應該滋養津液,清熱解毒。內傷造成的弦脈,應該補益脾胃,同時調理肝氣,弦脈才能消失。
緩脈的特點是脈象虛弱且散亂,脈搏散漫,沒有收斂的趨勢,代表著脾胃虛弱,衛氣不足,容易自發出汗。緩脈和弦脈是相對的脈象,忌諱過度疏泄,治療應該使用收斂的藥物。傷寒論中提到桂枝證,症狀是發熱、出汗、脈象緩慢,這就是緩脈的表現,代表著中氣和衛氣不足。散字應該讀作閃,意思是鬆散,而不是分散。這裡的緩脈不是指和緩無病的脈象,也不是指熱症卻出現脈象遲緩不數的脈象。緩脈有虛實之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
濡脈代表濕盛,細脈代表津液受損。濕熱的脈象也屬於濡脈,細脈也代表陽氣不足。濡脈摸起來像棉花在水中,細脈摸起來像蜘蛛絲一樣細。濡脈摸起來像緩脈,但帶有濕熱,細脈摸起來無力,代表著陽虛。津液受損的細脈,摸起來雖然細,但有力量,因為津液受損會導致生熱。細脈摸起來有力且著骨,代表著積聚。濡脈中藏有細脈,代表著濕邪傷損了津液,因此濡脈表現於外,細脈潛藏於內。因此治療濕症應該使用利水藥,如果利水藥沒有效,是因為利水藥傷損了津液。治療濕症的關鍵,在於養護肺氣的收斂作用,調節肝氣的疏泄作用,扶助脾胃的運化功能,這樣濕邪才能自然消失,津液也不會受到損傷。
脈大氣離機,脈小氣歸裏,脈大病漸增,脈小漸自已,冬季脈大最忌,胃熱實則脈大而有力,中部沉部盛於浮部,此大脈為實,否則愈大愈虛;脈小則氣歸於裏,有病而脈由大轉小,乃將愈之象,此小脈非微脈非細脈。
陰虛亦有大脈者,浮大而不潤澤,重按迫迫奪指,有燥動之象,陽虛亦有脈大者,大而虛松,指下潤澤,重按無有,對膈研究,參與外證,容易明白。
脈有重按起指,脈即浮起,寸多尺少,浮多沉少,夜半不安,此為陰虛,陰之封藏,夜半陽動,陰虛不藏,故脈現如此狀態也。
芤熱陰傷極,革脈屬陽虛,硬脈寒之象,軟脈熱在中,芤革二脈皆中空,芤則浮而邊虛,有柔松之意,為熱傷陰之象,革則沉而邊實,有石硬之意,為寒傷陽之象,失血則芤,失精則革。
白話文:
脈搏有力且跳動幅度大,表示氣血上浮,身體狀況可能惡化;脈搏微弱且跳動幅度小,表示氣血內斂,身體狀況可能好轉。冬天脈搏有力最為忌諱,胃火旺盛時脈搏會有力且跳動幅度大。如果脈搏有力,且按壓時感覺沉實,表示體內實證;否則,脈搏越有力,越代表體虛。脈搏微弱,表示氣血內斂,如果原本有病,脈搏由有力轉為微弱,代表病情正在好轉。
陰虛的人也可能脈搏有力,但觸摸起來會感覺浮大而乾澀,用力按壓時會感到緊繃且彈指,有燥熱的跡象。陽虛的人也可能脈搏有力,但觸摸起來會感覺空虛且鬆軟,用力按壓時沒有明顯的阻力,並且伴隨有其他陽虛的症狀。
如果脈搏在用力按壓後會彈起,並且寸關尺三部脈搏的浮沉比例異常,夜間容易失眠,這通常是陰虛的表現。陰虛體質的人,因陰氣不足,無法有效地封藏陽氣,導致陽氣在夜間活動過度,因此才會出現這樣的脈象。
脈搏細小而虛浮,且摸起來有柔軟的感覺,代表熱傷陰;脈搏沉而實,且摸起來堅硬如石,代表寒傷陽。失血會導致脈搏細小而虛浮,失精會導致脈搏沉而實。
硬脈有牢堅之意,陽和之氣少也,軟脈似濡而厚,按之欲沉不沉而有力,乃內熱之實脈,不可認為軟弱之軟,世以軟弱並稱,軟脈遂為人所忽唉,軟弱之軟,則微脈也,實熱之軟則如膠黏而有力,舉指不移,硬脈則脈之沉部,硬而牢堅,重按有力,陰寒之象,外證必無燥熱之事,沉部硬部必寬厚不細,而鼓指有力,軟脈有力為熱,硬脈有力為寒。
浮脈隨手起,總是虛之徵,諸病忌升散,中下復其根,以指按至沉部,隨指而起,即往上浮,是為浮脈。並非浮中沉三部,浮部有脈,中部沉部無脈。浮而向外,中氣虛也,浮而脈上,其虛更盛。浮弦鼓指,則兼肝風,外感脈浮,只宜降藥,兼補中氣,內傷脈浮,必重補中,內傷脈浮,中部以上多,中部以下少也;外感之脈,必有束迫不舒之象,不必定見浮脈。
白話文:
硬脈代表著堅硬牢固,表示陽氣不足;軟脈則摸起來像浸濕又厚實,按下去想沉下去卻又沉不下去,並且有力,這是內熱積聚的實脈,不能把它當成軟弱無力的脈象。世俗將軟弱兩個字並列,導致軟脈被忽略了。真正的軟弱,指的是微弱的脈象,而實熱的軟脈,則像膠水一樣黏稠有力,手指按下去後不會移動。硬脈指的是脈象中沉下去的部分,堅硬牢固,用力按下去會有力量,這是陰寒的表現,外在症狀一定不會有燥熱。沉下去的部分和堅硬的部分一定會寬厚,不會細小,並且有力量撐開手指。軟脈有力代表著熱,硬脈有力代表著寒。
浮脈隨著手指按下去就浮起來,總體來說是虛弱的徵兆,各種疾病都忌諱升散,應該讓它回歸到根部。用手指按到沉下去的地方,跟著手指一起浮起來,就是往上浮動,這就是浮脈。並不是浮、中、沉三部分都有脈象,而是浮的部分有脈,中部和沉下去的部分沒有脈。浮脈向外延伸,代表中氣虛弱;浮脈向上浮動,代表虛弱更嚴重。浮脈像弦一樣撐開手指,則合併有肝風;外感引起的浮脈,應該用降氣的藥物,並同時補益中氣;內傷引起的浮脈,一定要重點補益中氣。內傷引起的浮脈,中部以上比較多,中部以下比較少;外感引起的浮脈,一定會有束縛不舒的表現,不一定會出現浮脈。
外感之家,必定有忽然惡寒、發熱、頭痛為據,如麻黃證之脈,當有惡寒,脈沉,及至脈由沉而浮時,即發熱而汗出唉。
沉脈在肉下,虛實易了然,沉實為實熱,沉微屬虛寒,如沉細無力,亦屬虛寒,沉細有力,亦屬實熱,實則不通,分整個實和腠理經絡的實,整個的實,如傷寒論承氣湯證攻下之胃家實是,腠理經絡的實,如沉細有力,弦緊鼓指,只宜滋潤疏通,理氣活血為治。
遲脈乃虛寒,裏陽太少時,無病脈遲者,元氣難久持,不及五至為遲,胃家熱實,脈反遲緩不數,故遲脈亦有實熱者,實熱之遲緩,厚而有力,虛遲之遲,脈來虛微,以證判之,極度易明瞭,無病脈遲,則腎家無氣將難久存矣。
白話文:
外感疾病,必定會有突然發冷、發熱、頭痛等症狀,就像麻黃證的脈象,應該會有發冷,脈象沉細,等到脈象由沉轉浮時,就會發熱出汗。
沉脈位於肌肉下方,虛實很容易辨別,沉實為實熱,沉微則屬虛寒。如果脈象沉細无力,也屬虛寒,沉細有力,則屬實熱。實則不通,可以分為整體實和腠理經絡的實。整體的實,就像傷寒論中承氣湯證攻下之胃家實是;腠理經絡的實,就像沉細有力,弦緊鼓指,這時就應該滋潤疏通,理氣活血來治療。
遲脈屬於虛寒,裏陽不足時,即使沒有病也脈象遲緩的人,元氣難以持久,每分鐘不到五次就屬於遲脈。胃家熱實,脈象反而遲緩不數,所以遲脈也有實熱者,實熱的遲緩,脈象厚而有力;虛遲的遲緩,脈象虛微。根據症狀判斷,很容易就能明瞭。沒有病卻脈象遲緩,則腎氣不足,難以持久。
數脈乃中虛,虛甚則數甚,數亦為虛熱,兼細則陰病,中虛則數,世人所忽,河圖之數,五數居中而統四維。故平人之脈,以醫生一呼一吸脈來五至為准。中虛不能統乎四維,故脈來過乎五至而成數脈。熱傷津液,脈來亦數,數而兼細,則中虛而津液亦虧,陰分受傷,為難治矣。
發熱而脈沉不數多實,發熱脈動數必虛,此脈必中部以下較微少也。如沉而微,其虛更甚,數極度之脈,中氣大虛之脈也,涼藥傷中,下嚥即危,用甘味補中,中氣回復,膽經相火下降,熱即退下而不數,此與熱實而脈反遲緩,為對待的理法。數讀索,世人卻認數脈為熱,殺人不少,經文氣虛脈乃數也句,宜注意。
白話文:
脈搏跳動頻繁,多半是身體虛弱所致。虛弱越嚴重,脈搏跳動越快。脈搏跳動頻繁也可能是虛熱的表現,如果脈搏又細小,就可能是陰虛的症狀。身體虛弱會導致脈搏跳動頻繁,但很多人容易忽略這一點。河圖中的數字,五居於中心而統御四方。所以,正常人的脈搏,以醫生一呼一吸之間跳動五次為標準。身體虛弱無法統御四方,所以脈搏跳動超過五次就成了頻繁脈。熱傷津液,也會讓脈搏跳動頻繁。如果脈搏既頻繁又細小,就表示身體虛弱且津液不足,陰分受損,治療起來就更加困難。
發熱但脈搏沉緩不頻繁,大多屬於實證;發熱且脈搏跳動頻繁,必定是虛證。這種情況下,身體的中部以下部位往往氣血較少。如果脈搏沉而微弱,虛弱情況就更嚴重了。脈搏跳動極度頻繁,表示中氣極度虛弱。涼藥傷中,一吞下就可能危及生命。應該用甘味補益中氣,中氣恢復後,膽經的相火下降,熱症就會消退,脈搏也不再頻繁。這和熱證實證而脈搏反而遲緩,是相對應的治療法則。數讀作索,但很多人把頻繁脈當成熱證,導致不少人喪命。醫書中「氣虛脈乃數也」這句話,應該要特別注意。
結促與代脈,脈來停一至,動脈如豆動,只見關中位,脈動現數象,停止一至為促,外感風寒,榮衛迫促,促乃表鬱之脈,脈不現數象而停一止為結,結乃津液不足,不能流通之脈,代脈之止有定數,亦津液損之脈也,長夏脈代,有孕脈代,為中氣加多之脈,中氣能代四維也,亦有秉賦代者,乃富貴之人也,若病重脈代則危,此代脈無神,乃中斷不能連續之脈,長夏之代有孕之代,多在五至以內,脈神特別充足。
五為中氣,中氣之中,原有四維故也,詳生命宇宙篇河圖中,動脈有如豆動,無頭無尾,只於關脈見之,氣機不舒,主內痛也。
洪脈向外掀,中氣大虛證,愈洪中愈虛,兼弦乃別論,實脈必向內沉,世謂洪而有力為實,認錯矣。雖有力亦向外之力耳,向外則內虛必矣,必洪而兼弦,乃為實象,弦乃內聚之象,洪而兼弦,是原有內熱,被衛氣斂之,熱鬱則脈洪,熱鬱被斂不能通達,則洪而兼弦,在外感宜舒散衛閉,兼清內熱,內傷病少洪弦者,有之亦內熱為衛氣所閉,仍舒衛閉兼清內熱,洪大無力者全屬於虛,洪而弦大有力,乃為實象。
白話文:
脈搏快速而急促,稱為「促脈」,脈搏跳動一次後停頓一下,稱為「結脈」,脈搏跳動一次後停頓的時間固定,稱為「代脈」。
促脈表示外感風寒,導致營衛氣血運行不暢,是表證鬱結的表現。結脈則表示津液不足,不能順利流通。代脈表示津液損耗,脈搏跳動有規律的停頓。
長夏季節的代脈,或是懷孕期間的代脈,都是中氣充足的表現。中氣能夠統攝四肢百骸。也有天生就代脈的人,他們通常是富貴之人。
如果病情嚴重,出現代脈,則預示著病情危重。這種代脈沒有神氣,表示氣血運行中斷,不能連續。長夏和懷孕期間的代脈,通常停頓時間在五個呼吸以內,脈象仍然充滿活力。
五個呼吸代表中氣,中氣之中,原本就有四肢百骸的統攝作用。根據生命宇宙篇河圖的記載,動脈跳動就像豆子一樣,沒有頭也沒有尾,只在關脈處能感受到。氣機不舒暢,則會導致內痛。
脈搏有力地向外跳動,表示中氣虛弱,脈象越洪大,中氣越虛弱。如果同時伴隨著弦脈,則需要另作判斷。實脈必然會向內沉降,世人誤以為洪脈有力就是實脈,這是錯誤的。雖然有力,但力量是向外的,向外則表示內虛。只有脈搏洪大又伴隨著弦脈,才算是實脈。弦脈表示氣血向內收縮。脈搏洪大而伴隨著弦脈,表示原本有內熱,被衛氣收斂,熱氣鬱結導致脈搏洪大,熱氣被收斂不能通達,則脈搏洪大而伴隨著弦脈。
外感病宜舒散衛氣,兼顧清熱。內傷病脈搏洪大而弦緊,即使有這種現象,也是內熱被衛氣收斂,仍然需要舒散衛氣,兼顧清熱。脈搏洪大而無力,完全屬於虛象。脈搏洪大而弦緊,並且有力,才是實脈。
然實脈不洪,必如胃家實可用下藥,乃為真實,洪而兼弦有力,乃實在腠理,不在胃腑,舒散衛閉,腠理一通,即不實矣。
伏脈氣內實,深藏骨際間,熱深與痰閉,指下細心探,伏與洪是對待之象,氣雖內實,熱清痰豁之後,脈起不伏,即不實矣。
躁脈不安定,外因與內因,駛脈上下竄,虛與熱之徵,有內熱而感外寒,熱為衛氣閉束,動不能通,則躁急不寧,此因於外感者,宜散衛清熱,溫病之脈躁急,乃木火離根,此因於內傷者,宜照溫病證治法,駛脈因虛因熱,如小寒前後,小兒幼童忽不思食,或咽痛或咳嗽,遲脈中有一線,上竄入關脈,此腎虛陽動,宜溫養腎家,如肝膽有熱,肺虛不能收降,關脈中有一線竄出人寸脈,宜補中斂肺兼降膽經,如尺脈中有如珠的一點,竄入尺下,此腎敗也,最難治,男童早婚有此脈者多死。
白話文:
如果脈象雖然是實脈,但並不洪大,就如同胃部積實可用藥物治療一樣,這才是真正的實脈。而如果脈象洪大且弦急有力,則表示實症位於腠理,而非胃腑,只要舒散衛氣,使腠理通暢,就不再是實症了。
伏脈的氣機內實,深藏於骨節之間,如同熱邪深伏或痰濁閉阻,需要細心地探察脈象才能察覺。伏脈和洪脈是相對的現象,即使氣機內實,但只要熱邪清除、痰濁豁開,脈象就會不再伏藏,也就不再是實症了。
躁脈是指脈象不安定、跳動不定。這種脈象可能是外因或內因導致,脈象上下竄動,是虛證和熱證的徵兆。如果內有熱邪而受到外寒侵襲,熱邪阻礙衛氣運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躁急不安的脈象,這種情況屬於外感,應該散衛清熱治療。如果溫病導致脈象躁急,則表示木火之氣離根,這是內傷所致,應該按照溫病證治法治療。
駛脈是由於虛證或熱證引起的脈象,例如在小寒前後,幼童突然不思飲食,或者出現咽痛、咳嗽,脈象遲緩中帶有一絲細線,向上竄入關脈,這是腎虛陽動,應該溫養腎氣。如果肝膽有熱,肺氣虛弱不能收降,關脈中有一絲細線竄入寸脈,應該補中益氣,斂肺兼降膽經。如果尺脈中出現如珠子般的一點,竄入尺下,這是腎氣衰敗的表現,非常難以治療,男童早婚出現這種脈象者,大多會早夭。
欲知病人脈,先學平人脈,調勻柔和者,乃是平脈訣,平人脈亦稱胃氣脈,亦稱和緩脈,來去調勻,不來多去少,不來盛去衰,神氣充足,體質柔潤,所有以上各病脈,尋找不出一字,此胃氣健旺,和緩無病之平人脈也,內經脈法,以胃氣為主,胃氣多病脈少者易愈,胃氣少病脈多者病重,病脈太多胃氣太少者易死,學平人脈,可常診視無病而身體健全,元氣未泄,面無浮紅,食量極度好,體力甚大,跑步而脈不加快不喘氣之人之脈,便可得著胃氣脈和緩的認識,然後可學病脈,胃氣脈者,中氣脈也。
五行運動圓,見圓不見真,一見五行真,胃氣無毫分,心火的真臟脈如鉤,如上掛之鉤,有上無下之象,只有浮而不降也;肺金的真臟脈如毛,薄澀之象,將散而不收也;肝木的真臟脈如弦,如新張弓弦,勁疾如循刀刃,毫無生意之象,欲疏泄而不能也。腎水的真臟脈如石,如石沉水底,毫無陽和之象,只沉而不升也,此皆中氣無存,不能調和四象,四象各現本氣之真也,故稱真臟。
白話文:
想要了解病人的脈象,首先要學習正常人的脈象。脈象調勻和緩,便是平脈。平脈也稱為胃氣脈或和緩脈,脈搏來去均勻,不快不慢,不強不弱,精神充沛,身體柔潤。這些平脈並不存在任何病理特徵,代表著胃氣旺盛,身體健康,和緩無病的正常脈象。
《內經》脈法以胃氣為主,胃氣充足,病脈較少,容易痊癒;胃氣不足,病脈較多,病情嚴重;病脈太多,胃氣太少,容易死亡。學習平脈可以幫助我們常規檢查,辨別身體健康的人:元氣充盈,面色紅潤,食慾良好,體力強健,跑步時脈搏不加快也不喘氣,這些人就是擁有胃氣充沛,脈象和緩的健康體質。了解了平脈之後,才能進一步學習病脈。胃氣脈也就是中氣脈。
五行運動循環往復,只見表面,看不到其本質。一旦明白五行真氣的本質,胃氣便會消失無蹤。心火真臟的脈象如同鉤子,向上懸掛,有上無下,只有浮而不降。肺金真臟的脈象如同毛髮,薄弱澀滯,將要散開而不收斂。肝木真臟的脈象如同弦,如新張的弓弦,強勁急促,如同刀刃,毫無生機,想要疏泄卻無法。腎水真臟的脈象如同石頭,如石沉水底,毫無陽氣,只沉而不升。這些都是中氣不足,無法調和四象,四象各自顯露其本氣真象,因此稱之為真臟。
脾土的真臟脈為緩,有如屋漏,時而一落,遲緩不能連續之象,中氣不能自存也,五行之真已現,中氣先亡,故曰死脈也,如鉤如弦如石如緩,則各脈皆鉤皆毛皆弦皆石皆緩,一氣獨勝,諸氣敗亡,故死也。
自來診脈兩手分診,圓運動學的診脈,必須兩手合診,因整個圓運動的消息,須兩手合診,則比較上去審察,方能審察得出,又須三指斜下,次指按在寸脈的浮部,中指按在關脈的中部,名指按在尺脈的沉部,沉部在骨,中部在肉,浮部在皮,斜下者,中指比次指重,名指比中指重,即難經所謂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是也,是為三部診法。
白話文:
脾土的脈象緩慢,如同屋頂漏水,時而滴落,遲緩不連續,顯示中氣不足,難以維持。五行真氣已現,中氣卻先衰敗,所以稱為死脈。脈象如同鉤、弦、石頭、緩慢,表示所有脈象都呈現鉤、毛、弦、石、緩的狀態,單一氣息獨盛,其他氣息衰敗,故而死亡。
自古以來,診脈需用雙手分別診斷。圓運動學的診脈,必須雙手合診,因為整個圓運動的訊息需要雙手同時感知,才能互相比較審察,才能得出正確判斷。三指應斜向下按壓,食指按在寸脈的浮部,中指按在關脈的中部,無名指按在尺脈的沉部。沉部在骨骼處,中部在肌肉處,浮部在皮膚處。斜向下按壓時,中指的力道比食指重,無名指的力道比中指重,這就是《難經》中所說的「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這就是三部診法。
若三指不分輕重,便不合寸關尺三部脈的本位,三部之法之中,又有九候之法,三部九候者,一部三候,三部九候,寸脈本位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關部本位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尺脈本位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三部九候的診法,只須三指斜下,三指同時由輕按而重按,由重按而中按而輕按,由輕按而再輕按,便將寸關尺三部九候的整個手法得著。
三部九候的指法,是按寸關尺皮肉骨的地位,不是按脈的整個體,是下指診察的方法,方法與地們澈底了,然後診脈,看脈在此地位中的動動惡如何,方能審察出脈的真相。
下指診脈,不可將指頭死按脈上,就如用眼睛看物,卻把眼睛珠放在物上,如何能將所看之物看得明白,三部九候的指法無差,便能免卻此弊。
白話文:
如果三根手指不能區分輕重,就無法符合寸關尺三部脈的原本位置。三部之法中,還有九候之法,三部九候,就是每一部有三個候,總共九個候。寸脈原本位置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關部原本位置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尺脈原本位置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三部九候的診法,只需要三指斜下,同時由輕按到重按,再由重按到中按到輕按,最後由輕按到再輕按,就能掌握寸關尺三部九候的整個手法。
三部九候的指法,是按寸關尺皮肉骨的位置,而不是按脈的整個體,是下指診察的方法。方法和位置徹底了解後,才能診脈,觀察脈在此位置中的動靜虛實如何,才能審察出脈的真相。
下指診脈,不能將指頭死死地按在脈上,就像用眼睛看東西,卻把眼珠放在東西上一樣,怎麼可能看清楚所看之物呢?三部九候的指法如果沒有偏差,就能避免這種錯誤。
診脈動稱為看脈,不如將看字改為聽字,能將聽字的意義體會有得,則診脈必有聰明過人之處,聽字比看字靜得多,活潑得多,看是我去看他,聽是聽他來告我,必能聽而後得整個認識也,三部九候的候字,候者等候之意,我的指頭,只在九外字的地位上,審察地位,等候脈來告我,候字聽字的意義,大醫的妙用,全在於此,先將指頭審察九個字地位,以候脈來,指頭與脈見面之後,仍不聽脈,仍只審察九個字地位,有意無意之中,聽出脈的病點來,然後繼續搜求,由合聽而分聽,由分聽而合聽,整個脈體即是整個人身的河圖,由合以求分,便知病之所在,由分以求合,便得處方的結果,總而言之,不可由我去找脈,須候脈來告我,我去找脈,我便有成見了,就得不著脈的真相了。
白話文:
診脈其實不應該叫做「看脈」,而應該叫做「聽脈」,因為「聽」這個字比「看」更能體現診脈的精髓。醫生不是主動去看脈象,而是靜心聆聽脈搏的訊息,就像傾聽病人用脈象來訴說自己的病情。三部九候中的「候」字,指的是等待,我的指頭只是在九個部位上等待著,仔細觀察,等候脈搏來告訴我身體的狀況。醫生要先清楚了解九個部位的位置,然後靜心等候脈搏來到,在指尖與脈搏相遇後,仍然保持著聆聽的狀態,細心地辨別脈搏的病變。接著,醫生要從整體脈象中去分析病因,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就像在解讀一幅河圖一樣,找出病症所在,並由此推導出治療方案。總而言之,醫生不應該主動去找脈象,而是要靜心等待脈搏來告訴他病情,否則就會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無法真正了解脈象的真實情況。
診脈,須先定六脈的整個大體。切不可先注意關脈怎樣,寸脈怎樣,尺脈怎樣。先診整個大體,診出大體是陽虛是陰虛。陽虛者脈氣潤,陰虛者脈氣枯。潤者,無論何病,慎用陰寒藥。枯者,無論何病,忌用陽燥藥。又要診出虛的程度如何,方能決斷用藥。處方定藥要在指頭未離開脈時決斷
定藥要在指頭未離脈時研究清楚。如診脈放手,再來定藥,即不準確。在脈上定方,即在脈上審察所用的藥,與脈的輕重。審察再三,心中安了,放手即提筆寫方。寫完之後,再寫醫案,然後可同別人說話。萬不可先寫醫案,後寫藥方,寫完醫案,再寫藥立方。所寫之藥,必不全合所診之脈矣。
白話文:
診脈須知
診脈時,首先要整體把握六脈的狀態,不可一開始就只關注關脈、寸脈、尺脈的個別情況。先要診斷整體脈象,判斷是陽虛還是陰虛。陽虛者脈氣潤滑,陰虛者脈氣枯燥。脈氣潤滑者,無論何病,都要謹慎使用寒涼藥物;脈氣枯燥者,無論何病,都要忌用燥熱藥物。
此外,還要診斷虛弱的程度,才能決定用藥。處方用藥要在手指離開脈搏之前就已經決斷好。
定藥要在手指未離開脈搏時就研究清楚,不可診完脈才放手,然後再定藥,這樣就不準確。在脈上定方,就是在脈上仔細審察所用藥物與脈象的輕重,反覆審察,心中確定後,才放手提筆寫方。寫完藥方後,再寫醫案,然後才可以與他人交談。千萬不可先寫醫案,再寫藥方,這樣寫完醫案後再定藥方,所開的藥物就一定不完全符合診斷的脈象了。
擬方定藥,要在指未離脈之時。如認為中氣虛寒,擬用理中湯,是必脈未松微,潤而不枯,倘肝膽脈比較細,則乾薑傷津,細澀乃津傷之脈,須加少許芍藥當歸以潤肝膽津液,如脈來松微,證現虛寒,當用理中補虛溫寒,而左尺比較短少,左尺屬水,是水氣不足,當加熟地麥冬以補左尺水氣,理中湯乃不發生燥熱傷津之過。
如麥門冬湯治中虛肺燥,其脈必澀。倘澀而兼細,則去半夏。半夏傷津,細澀之脈最忌。
白話文:
擬定藥方,要在手指剛離開脈搏的時候。如果認為是中氣虛寒,想要使用理中湯,那麼必須脈搏微弱不松弛,潤滑而不乾枯。假如肝膽的脈搏比較細,那麼乾薑容易傷津,細澀的脈象正是津液受傷的表現,就需要加少許芍藥和當歸來潤澤肝膽的津液。如果脈搏松弛微弱,症狀表現為虛寒,就應該用理中湯來補虛溫寒,而左尺脈比較短少,左尺屬於水,表示水氣不足,就應該加熟地和麥冬來補益左尺的水氣。這樣使用理中湯就不會出現燥熱傷津的副作用。
如果用麥門冬湯來治療中虛肺燥,那麼脈象一定會澀。如果澀且細,就要去掉半夏。半夏容易傷津,細澀的脈象最忌諱使用半夏。
如小建中湯治虛勞,以芍藥降膽經收相火為主,須右脈關寸之間,脈氣較他脈為盛,乃受得芍藥之苦寒。倘右脈動關寸之間脈氣不盛,膽腎之熱不足,當減輕芍藥。或不減輕芍藥,加冰糖白糖以和芍藥之苦,免傷膽胃之陽。
如腎氣丸治腎氣不足,須看左尺右尺比較之多少,左多右少為火虛,附桂宜稍加重,右多左少為水虛,附桂即宜輕用。
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治肝經虛寒,倘肺脈虛弱,生薑只宜少許,肺主收斂,生薑辛散傷肺也。
白話文:
小建中湯用來治療虛勞,以芍藥降膽經收相火為主。想要服用此方,必須觀察右脈關寸之間的脈氣是否比其他脈氣旺盛,若脈氣較盛,就能承受芍藥的苦寒。倘若右脈動關寸之間的脈氣不盛,則膽腎之熱不足,就應該減少芍藥的用量。或者不減輕芍藥的用量,也可以添加冰糖和白糖,以緩解芍藥的苦味,避免傷及膽胃之陽。
腎氣丸用來治療腎氣不足,需要觀察左右尺脈的強弱,左尺脈強於右尺脈,表示火虛,附子、桂枝的用量宜稍微增加;右尺脈強於左尺脈,表示水虛,附子、桂枝的用量就應該減少。
當歸生薑羊肉湯用來治療肝經虛寒。如果肺脈虛弱,生薑的用量就應該少用。因為肺主收斂,生薑辛散,容易傷及肺氣。
如瀉心湯治心火不降,吐血衄血,倘脈來不實,便不可用也。
如診治傷寒麻黃湯證,問證無差,是麻黃湯證也,當用麻黃多少,當以寸脈尺脈而定,寸脈弱,尺脈少,只宜輕劑麻黃,便可出汗,寸脈弱,肺家收斂力少,尺脈少,腎家津液不足也,倘麻黃分量與脈不稱,則服後汗多,諸禍作矣。
如診治桂枝湯證,問證無差,是桂枝湯證也,而脈氣虛軟,芍藥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氣,以減去脈之虛軟,則芍藥乃能免寒中之弊。
如診治普通外感,用薄荷以調衛氣,用黃豆以和榮氣,薄荷散性甚大,倘脈氣無弦緊之象,不可多用,多則辛散傷肺,更加發熱。
白話文:
像是瀉心湯用來治療心火不下降、吐血、鼻出血的症狀。但是,如果患者的脈象虛弱,就不適合使用。
如果診斷病人患有傷寒,符合麻黃湯的症狀,可以確定是麻黃湯的病症,但用多少麻黃藥量,應該根據寸脈和尺脈的狀態來決定。寸脈虛弱,尺脈微弱,就應該使用較輕的麻黃藥量,這樣才能使病人出汗。寸脈虛弱,表示肺部的收斂功能不足;尺脈微弱,表示腎臟的津液不足。如果麻黃藥量與脈象不符,服藥後可能會大量出汗,導致其他問題產生。
像是診斷病人患有桂枝湯的症狀,可以確定是桂枝湯的病症,但是如果患者的脈氣虛軟,芍藥寒中,就應該多用炙甘草來扶持中氣,減緩脈氣虛軟的現象,這樣才能避免芍藥寒中所產生的副作用。
像是診治一般的感冒,可以用薄荷來調節衛氣,用黃豆來調和榮氣。薄荷散藥性強勁,如果患者的脈象沒有弦緊的現象,就不要使用太多,否則辛散之性會傷肺,反而會加重發熱的症狀。
如診腸胃熱滯,擬用大黃以消熱滯,倘脈象重按不實,便不可用。如其不能不用,必須用朮草以輔之,乃不發生下傷中氣之禍。
如診吐血之虛熱證,飲食甚少,陰液又傷,擬用補土養液之藥,補土之藥必傷陰液,養液之藥,必傷土氣,必須詳審脈象,脈象潤數,朮草不可並用,或術草均不可用,則用山藥扁豆以代術,用白糖以代草,細脈最忌辛散,當歸不宜,只宜阿膠,虛熱吐血,肺脈如細,更須保肺,橘皮下氣,亦能傷肺,半夏更不敢當。
白話文:
如果診斷出腸胃有熱滯,想要用大黃來消熱滯,但如果脈象重按不實,就不能用大黃。如果實在不能不用大黃,必須用朮草來輔助,才能避免發生傷及中氣的後果。
如果診斷出吐血是虛熱證,患者飲食很少,陰液也受損,想要用補土養液的藥物,但補土的藥物必然會傷陰液,養液的藥物必然會傷土氣,必須仔細觀察脈象,如果脈象潤數,朮草就不能併用,甚至朮草都不可用,就用山藥扁豆代替朮草,用白糖代替草,細脈最忌辛散,當歸不宜使用,只適合用阿膠。虛熱吐血,肺脈如細,更需要保護肺氣,橘皮下氣也會傷肺,半夏更不敢使用。
如診治腹瀉,腹瀉因於食滯熱滯者多,因於陰寒陽敗者少,兩下診治錯誤,關係生死甚速,認為陰寒,脈必微少無神,瀉後氣衰,稀糞下注不射,不食,乃可用薑附以溫寒回陽。食滯熱滯,脈必緊細有神,瀉後氣不衰,糞粒兼水射遠,能食,乃可用神麯穀芽以消食,梔子黃芩以清熱,脈雖緊細,若右脈較左脈無力,消食預防傷中,清熱預防敗火,前人有云:左脈緊傷於寒,右脈緊傷於食,其實傷食不必緊在右脈,傷寒也不必緊在左脈。
如診陰寒夾暑,其人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但欲寐不能寐,口渴而苦,舌無苔,六脈洪大異常,沉按虛空,而關脈洪大中藏有弦細之象。洪大虛空,陰寒之脈,口苦而關脈內藏弦細,是乃暑脈,方用重劑四逆湯以回陽,兌入冬瓜蒸自然汗以清暑也,無冬瓜汁麥冬二三錢亦可。
白話文:
診斷腹瀉時,大多數是因為食物積滯和熱邪積聚引起的,因陰寒陽虛造成的較少。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關係到患者的生死,不可輕忽。如果判斷為陰寒,脈象必定微弱無力,瀉後氣虛,稀薄的糞便往下流淌,沒有射出的力道,且病人不願意進食,就可以用生薑和附子溫暖寒氣,回補陽氣。如果是食物積滯和熱邪積聚,脈象必定緊而細,有力,瀉後氣不虛,糞便有水也有固體,射出較遠,且病人能吃,就可以用神麴(穀芽)消食,梔子和黃芩清熱。雖然脈象緊而細,但如果右脈比左脈無力,就更應注重消食,防止損傷脾胃,清熱防止虛火上炎。古人說:“左脈緊者,寒邪傷人;右脈緊者,食積傷人。”實際上,傷食不一定緊在右脈,傷寒也不一定緊在左脈。
如果診斷為陰寒夾暑,患者不願進食,沒有大便和小便,想睡卻睡不著,口渴且感覺苦,舌頭沒有苔,六脈洪大異常,按下去虛無,但關脈洪大之中隱藏著弦細的現象。洪大虛無是陰寒的脈象,口苦而關脈中藏弦細,則是暑邪的脈象。這種情況需要用重劑四逆湯回補陽氣,再加入冬瓜蒸煮,讓病人自然出汗來清暑。如果沒有冬瓜,可以用麥冬二三錢代替。
如診得婦女經停,脈象平和,尋求結果,在左關得看病象,左脈較他脈多些,此木氣不調也,用桂枝湯一劑,左脈多處平了,僅食飯加增,再診則左尺較他脈少,此備熱液少也,桂枝湯加生地以補左尺,一劑左尺脈起經來如常。
王夢英醫案載,一人病外感,寒熱身痛,夢英診之,脈弦細異常,夢英曰:陰虛極度矣,未可治外感,用重劑熟地當歸等補陰之藥而愈。外感風寒而用熟地補陰之藥,豈不將風寒補住,不知榮衛乃人身表氣之陰陽,表氣之陰陽根於裏氣之陰陽,裏氣之陰陽偏多偏少,表氣之榮衛即不能調和而成圓運動。外感風寒而榮衛病,乃榮衛因風寒之傷而榮衛自病,並非風寒入了人身為病。
白話文:
一位婦女停經,脈象平穩,醫生在左關脈診察,發現左脈比其他脈搏跳動較多,判斷是木氣不調。使用桂枝湯一劑後,左脈跳動多的情況改善,食慾也有所增加。再次診察時,發現左尺脈比其他脈搏跳動少,判斷是熱液不足。於是醫生在桂枝湯中加入生地以補左尺脈,一劑之後左尺脈恢復正常,經期也來了。
王夢英醫案中記載,一位病人患了外感,出現寒熱身痛的症狀。王夢英診脈發現脈象弦細異常,判斷是陰虛極度,不能直接治療外感,需要先用重劑熟地當歸等補陰藥物。外感風寒而用熟地補陰藥物,並非將風寒補住,而是因為榮衛是人體表氣的陰陽,表氣的陰陽根源於裏氣的陰陽,裏氣的陰陽偏多偏少,就會影響表氣的榮衛調和,導致病症。外感風寒所致的榮衛病,是因風寒侵襲導致榮衛自身病變,而不是風寒入侵人體才導致疾病。
此病脈象弦細異常,陰液偏少,即不外感,榮衛早已失和,再遇外感,失和更甚。所以熟地等藥,補起陰液以興陽氣調歸於平,裏氣這陰陽既調,表氣之陰陽亦調,陰陽調而榮衛和,所以外感愈也,王氏謂未可治外感,正所以治外感也,王氏用此藥治此病,乃由經驗而來,於外感風寒,並非風寒為病,乃榮衛自病的原理尚不知道,因王氏亦王叔和伏寒變溫之信徒故也,醫家有舍證從脈不通之說,毫無理由。如此案,醫家即謂第舍證從脈的治法,可以見中醫不知原理,自古已然。
一七十老人,冬有外感,惡寒重發熱輕,脈動不緊而虛微,服腎氣丸五錢,半夜寒熱罷而體舒,次早滿身微汗而愈。傷寒論,麻黃湯治惡寒脈緊,緊者衛氣閉束之象。故麻黃開衛氣之閉束,為治惡寒定法。今外感惡寒脈微,微者陽虛之脈,腎氣丸補起腎陽,裏氣的陰陽平,榮衛的陰陽自和,所以病癒而行微汗。如不補腎陽而用發散之劑,必脫陽而亡。
白話文:
這種病症脈象弦細異常,陰液不足,即使沒有外感,人體的榮衛早已失調,再遇到外感,失調更加嚴重。所以用熟地等藥物,補益陰液以提升陽氣,使陰陽恢復平衡。內裡的陰陽平衡了,表面的陰陽也會平衡,陰陽平衡,榮衛和諧,所以外感病症就治好了。王氏說不能治療外感,實際上正是用來治療外感的。王氏用這種藥物治療這種病症,是從經驗中得來的,對於外感風寒,並非風寒本身是病,而是榮衛本身生病的道理還不清楚,因為王氏也是王叔和認為寒邪變溫的信徒。醫家有捨證從脈的說法,毫無道理。像這種案例,醫家就主張捨證從脈的治療方法,可見中醫不了解原理,自古以來就如此。
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冬天患了外感,惡寒重發熱輕,脈搏不緊而虛弱,服用腎氣丸五錢,半夜寒熱消失,身體舒服,第二天早上全身微微出汗而痊癒。傷寒論中,麻黃湯治療惡寒脈緊,緊是衛氣閉塞的表現。所以麻黃可以開通衛氣的閉塞,是治療惡寒的標準方法。現在外感惡寒脈微,微是陽虛的脈象,腎氣丸可以補益腎陽,內裡的陰陽平衡,榮衛的陰陽自然和諧,所以病症痊癒並微微出汗。如果不用補腎陽的藥物而用發散的藥物,必然會耗損陽氣而死亡。
此兩案在已知圓運動原則的醫家,自必認為當然,而不通醫家,無不問之而咋舌。學脈不可就脈猜病,應問病求脈。所問之病是外感,求得之脈乃是內傷,內傷治癒外感自愈。外感病在榮衛,果是裏氣不傷之榮衛表病,脈必弦緊,束迫不舒而現躁爭之象,不現陰虧之弦細脈,不現陰虧之微脈,按疏泄收斂之法治之可也。所以學醫要學具體的病,乃能治抽象之病也。
明瞭傷寒論桂枝湯麻黃湯證脈的意義,本書溫病烏梅湯三豆飲證脈的意義,自能明瞭此兩案的意義。桂麻二證與烏梅三豆之意義,本氣自病的意義也。
白話文:
這兩個案例,對於懂得圓運動原則的醫師來說,自然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而那些不精通醫術的醫師,就一定會感到疑惑,甚至驚嘆不已。學習脈象不能僅憑脈象猜測病症,應該根據病情來尋找脈象。所問的病症是外感,求得的脈象卻是內傷,內傷治癒後,外感自然會痊癒。外感病症位於人體的榮衛之間,如果是沒有傷及內氣的榮衛表病,脈象一定會弦緊、拘束不舒,呈現出躁動不安的狀態,不會出現陰氣虧虛的弦細脈或微弱脈象。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採用疏泄收斂的方法來治療。所以學習醫術要學習具體的病症,才能治療抽象的病症。
理解《傷寒論》中桂枝湯、麻黃湯證脈的意義,以及本書中溫病的烏梅湯、三豆飲證脈的意義,就能明白這兩個案例的意義。桂枝湯、麻黃湯和烏梅湯、三豆飲的意義,以及本氣自病的意義都是相通的。
一女科平日陰虛血虛,脈象沉澀,左尺尤弱,平日有病,皆服歸芍地黃丸補血而愈,一日洗澡受寒,身痛怕冷,不能起床,脈象沉澀尤甚,予歸芍地黃丸八錢,吞下安臥,並未出汗而愈。明是外感受寒,全從補血補陰施治而愈者,因脈象沉澀故也。若照外感治法,而用發汗之品,傷其血入陰分,病必加重,至於不起。
所以此病明是外感,病癒汗出,其惡寒自罷,乃榮衛之和。陰血已虛可作汗故不汗出而病癒也。此病治效,所憑者脈,前人謂此等治法,為舍證從脈動,其實何曾舍證,正因此證,由於脈象純係血虛陰虛乃成此證也。證由血虛陰虛而來,故用補血補陰之藥,病自能愈。故用藥治病,必以脈為主。
白話文:
一位女性平日體質虛弱,陰虛血虛,脈象沉澀,左邊尺脈特別微弱。平時只要生病,服用歸芍地黃丸補血就能痊癒。有一天洗澡時受寒,身體疼痛怕冷,無法起床,脈象沉澀更加嚴重。我給她服用歸芍地黃丸八錢,服下後安臥,沒有出汗就痊癒了。這明顯是外感受寒,卻完全用補血補陰的方法治癒,原因在於脈象沉澀。如果按照外感治法,使用發汗藥物,會傷其血液進入陰分,病情必然加重,甚至無法起身。
因此,這個病雖然是外感,但病癒後應該會出汗,惡寒自然消失,這是因為榮衛之氣調和了。由於陰血已經虛弱,無法出汗,所以沒有出汗就痊癒了。這個病的治療效果,依據的是脈象。前人認為這種治療方法是捨棄症狀,依據脈象變化,其實並沒有捨棄症狀,正是因為這個症狀,是由於脈象顯示血虛陰虛而導致的。症狀是由血虛陰虛引起的,所以用補血補陰的藥物,疾病自然就能痊癒。因此,用藥治病,必須以脈象為主。
又一男科,自稱男病復發,口淡不食,亦不饑,小便黃如柏汁,甚長,大便燥結,身倦無力,診其脈全體細弱,右尺較少,予附桂八味丸二錢,茵陳蒿一錢,吞服,一日二服。服後胃更滯,更不欲食,脈細轉和,右尺亦起,因以乾薑兩片嚼服,辣味少,苦味多,辣味少者,亦口淡之例,下焦無火也,苦味多者,火虛於下而逆於上也。用原方加乾薑少許,同服,食遂增加,尿黃亦減,脈更調和。
一劑之後,去乾薑,只用附桂地黃丸四錢,茵陳蒿一錢,一日分二次服,數日全愈。此病口淡不思食,當然不宜地黃。因脈細陰虛,故仍用之,右尺火虛,故又用附桂。黃病為濕,尿長非濕,故宜地黃也。無濕而病黃,乃膽經之逆也,膽經相火逆行於上,故病黃味苦。火逆於上則虛於下,故口淡不食。
白話文:
一位男性患者,自稱舊病復發,嘴裡沒味道,食慾不振,也不覺得餓,尿液顏色像柏樹汁一樣黃,而且量很多,大便乾燥難解,身體疲倦無力。診脈發現他的脈搏整體細弱,右手尺脈特別弱。醫生給他開了附桂八味丸兩錢、茵陳蒿一錢,一天服用兩次。服用後,患者覺得胃更脹了,更不想吃東西,脈搏變得更細弱,但右手尺脈有所恢復。於是醫生又給他兩片乾薑,讓他嚼著吃。結果乾薑的味道辣味少,苦味多,醫生解釋說,辣味少是口淡的症狀,代表下焦沒有火氣;苦味多則是火氣虛在下焦,逆行到上焦。因此,醫生在原方中加了少許乾薑,患者的食慾增加,尿液顏色也變淡,脈搏也變得更調和。
服藥一劑後,醫生去掉了乾薑,改用附桂地黃丸四錢、茵陳蒿一錢,一天分兩次服用。患者服用數日後,病情痊癒。醫生說明,雖然患者口淡不思食,一般來說不宜服用地黃,但由於患者脈搏細弱,屬於陰虛,因此仍然要使用地黃。右手尺脈虛弱,屬於火虛,所以要使用附桂。尿液黃色是濕氣的表現,尿量多卻不是濕氣,因此也適合使用地黃。患者沒有濕氣卻出現黃疸,是因為膽經逆行,膽經的相火逆行到上焦,所以才會出現黃疸,而且味道苦。火氣逆行到上焦,就會導致下焦虛弱,所以患者才會口淡不思食。
茵陳清上逆之熱,地黃滋陰,附桂補火,所以病癒。此病此方,亦憑脈耳,若以口苦胃滯之故,不用地黃,脈細難復,病將壞矣。此病,前數年曾病一次,醫用附子理中加黃連,時輕時重,三年始愈,脈細尿長不知養陰,其不死者,幸也。此案用藥,亦全憑脈象之功,數日全愈,理有當然。
故學醫歸結在用藥,用藥的根據在脈象,故善於學脈者,乃能立於不敗之地也。
一人左肢腫脹疼痛,午前輕。左腫痛為陰虛,午前為陽虛,脈左右皆虛,右尺尤虛,命脈服附桂地黃丸,每日二錢,午前服下,三日全愈。此病有謂為濕熱者,有謂為風濕者,有謂為氣虛者。今憑脈用附桂地黃丸全愈,可見憑脈治病,能免去一切牽纏而得著根本解決也。
白話文:
茵陳可以清熱,地黃滋潤陰液,附桂則補助火元,因此病症得以痊癒。這病和這方子,都需根據脈象來判斷,如果因為口苦、胃部積滯而不使用地黃,脈象細弱就難以恢復,病情可能惡化。這病人以前曾患過一次類似病症,當時醫生用附子理中湯加上黃連治療,病情時好時壞,經過三年才痊癒,但當時脈象細弱,尿長,沒有注重養陰,能存活下來已算幸運。這次用藥,完全依賴脈象來決定,幾天後就完全康復,這是合乎常理的。
所以學習醫術的關鍵在於如何正確用藥,用藥的依據在於脈象。因此,能夠精準解讀脈象的人,才能在醫學領域站穩腳跟。
有一人出現左側肢體腫脹疼痛的症狀,早上情況較輕。左側腫脹疼痛是陰虛的表現,而早上是陽虛的時間,脈象顯示雙側皆虛,尤其右側尺脈更為虛弱。根據脈象,我建議服用附桂地黃丸,每日兩錢,早上服用,三天後完全康復。這種病症可能會被認為是濕熱引起的,或是風濕、氣虛導致的,但根據脈象使用附桂地黃丸就能康復,證明瞭根據脈象來治病,可以避免各種誤解,得到根本的解決方案。
國醫指南將十二經病證,分虛實寒熱,挨次列出,後學稱便。然於脈的虛實寒熱,無有認識,即無法辨別證的虛實寒熱,只要於脈的虛實寒熱,有精細的認識,無論何證的虛實寒熱,不唯能澈底辨別,且能尋出整個治療之法,不唯辨別醫書已載之病證,且能辨別醫書所未載的病證。由脈斷病,實有不可言喻之妙。
因一經的虛實寒熱,必有他經的關係。脈法不精,必無整個澈底的辯法。而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病不有愈且生他變也。欲認識脈的虛實寒熱,只要有十架病床的中醫院,以一年的臨床經驗,便可成功。總之由脈斷病,是由原則以解決分則,由病斷病,是圖解決分則,而遺卻原則,由脈斷病,百無一失,由病斷病,失多得少,甚至全失無得。脈者,審病斷病處方用藥的根據也。
白話文:
古代醫書將十二經脈的病症,根據虛實、寒熱等因素分門別類地列舉出來,方便後人學習。然而,如果對脈象的虛實寒熱沒有深刻的理解,就無法辨別病症的虛實寒熱。只有對脈象的虛實寒熱有精準的認識,才能徹底辨別各種病症的虛實寒熱,並且找到完整的治療方法。不僅能辨別醫書記載的病症,還能辨別醫書中未曾記載的病症。從脈象判斷疾病,有著不可言喻的妙處。
因為一經脈的虛實寒熱,必定與其他經脈有所關聯。如果脈法不精通,就無法找到完整的治療方法。頭痛治頭、腳痛治腳,這樣治病非但不能痊癒,反而可能引起其他病變。想要認識脈象的虛實寒熱,只要在擁有十張病床的中醫院,經過一年的臨床實踐,就能掌握訣竅。總之,從脈象判斷疾病,是從原則上解決個別問題;而從病症判斷疾病,則是想要解決個別問題,卻忽略了原則。從脈象判斷疾病,百試百靈;從病症判斷疾病,失誤的機率較高,甚至可能完全無效。脈象,是診斷疾病、開處方、用藥的根本依據。
以上審脈用藥之大概分別法也,又有寵統學法,六脈中部為主,凡中部以上脈盛,中部以下脈虛,無論何病,先補中氣,再配合病之藥,凡中部以上脈少或無脈,中部以下脈多有力,無論何病,溫藥補藥忌用,宜用消滯清熱養陰藥。中部以下主裏,中部以上主外。裏氣不足,故先補中,裏氣有餘,故忌補藥。
人身右為陰道,左為陽道,左脈陽虛,則升不上來,右脈陰虛,則降不下去。升不上來,則左鬱而虛大,宜溫升之藥,降不下去,則右鬱而實大,宜涼降之藥。左屬水木,右屬火土,左脈沉細,水木枯澀,宜滋潤水木之藥。右脈微少,火土衰退,宜溫補火土之藥。
白話文:
診脈用藥主要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根據脈象的強弱分佈來判斷,如果上部脈象旺盛,下部脈象虛弱,無論是什麼病,都要先補益中氣,再根據具體病症用藥。如果上部脈象微弱或無脈,下部脈象強勁有力,無論是什麼病,都忌用溫補藥物,應該使用消滯清熱、滋陰的藥物。下部脈象主要反映內臟,上部脈象主要反映外在。內氣不足,所以先補益中氣,內氣充足,就忌用補藥。
人體右邊為陰道,左邊為陽道。左邊脈象虛弱,陽氣上升不來,就會導致左邊脈象鬱滯而虛大,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升陽。右邊脈象虛弱,陰氣下降不下去,就會導致右邊脈象鬱滯而實大,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降陰。左邊屬水木,右邊屬火土。左邊脈象沉細,說明水木枯燥,應該使用滋潤水木的藥物。右邊脈象微弱,說明火土衰退,應該使用溫補火土的藥物。
左寸屬心火,左寸不足,木氣足則左寸足,右寸屬肺金,右寸不足,不治右寸,土氣足則右足,左尺屬腎水,左尺不足宜補水,兼降肺金,右尺屬相火,右尺不足,宜溫腎,兼降膽木,此大概寵統學法也。寵統學法中,更有寵統學法。即上文所說脈的大體柔潤布微為陽虛。夫論何病,不可用涼藥攻伐藥。
乾枯而弱為陰虛,夫論何病,不可用燥熱藥橫補藥是也。只要指法活潑,大體認清,寵統之中,已得應用地步了。學醫歸結在學脈,以上學法,理路明白,初學入門之捷徑也。
還有好些省分診脈,病人伸手就診,都將掌心向上仰著,更無法診得明白。萬不可掌心向上,定要虎口向上,而且將掌向心微彎,則脈來流利,醫生仍能用指法去細細尋求,李瀕湖候正之四言舉要曰:初持脈時,令仰其掌,不可為訓。
白話文:
左邊寸關脈屬心火,若左寸不足,代表心火不足,需要補益木氣來增強左寸;右邊寸關脈屬肺金,若右寸不足,不用刻意治療,只要補益土氣就能使右寸充足。左邊尺脈屬腎水,若左尺不足,需要補腎水,並同時降肺金;右邊尺脈屬相火,若右尺不足,需要溫腎,並同時降膽木。這是脈診中寵統學法的基本原則。
寵統學法中還有更深奧的內容,例如脈象整體柔潤、細微,代表陽氣虛弱,無論何病,都不能使用寒涼、攻伐的藥物。脈象乾枯、微弱,代表陰氣虛弱,無論何病,都不能使用燥熱、橫補的藥物。只要指法靈活,掌握脈象的整體特徵,就能在寵統學法中找到應用的方法。學醫的关键在于学习脉诊,以上方法清晰明了,是初学者入门学习的捷径。
很多地方診脈時,病人伸出手掌心向上,这样無法準確診脈。診脈時,必須虎口向上,掌心微微彎曲,这样脉象流畅,医生才能用指法细致地探查脉象。李瀕湖在《四言舉要》中也說:“初持脉时,令仰其掌,不可為訓。”
診脈之時,即是定方之時,此時指下心中,只知病人身體整個氣機的圓運動如何不圓,要用如何的方法,以補救其圓滿所開藥方,卻要自己立法,此時切不可有一句古人的書在我的心裏,若是心裏有一句古人的書,心就離開指下,忘卻病人的整個氣體,便不能立出合於病機的方法來。自己立法者,所用之藥,只與脈的病機相合,不遷就書上成方也。
書上的成方,乃教人自己立法之意耳。
診脈之時,既不可想著病人身體的形質,又不可想著書上的一句話。此時心中,只覺兩手按著一個圓運動的氣體,此妙法也,亦捷訣也。想著書想著形質,決不成功,試驗便知。
白話文:
診斷脈象的同時,就是決定藥方的時候。這時,手指下觸摸脈搏,心中只關注病人的整體氣機運行的圓滿狀態,思考如何以藥物補救其不足,開出藥方。這個過程必須靠自己思考,不能受古書的束縛。如果心裡一直念著古人的藥方,就會分心,忘記病人的整體氣機,也就無法開出符合病情的藥方。自己制定的藥方,所用的藥物只與脈象的病機相合,不拘泥於書本上的成方。
書本上的成方,其實是為了教人如何自行制定藥方。
診脈時,既不能想病人身體的外形,也不能想書上的任何一句話。此刻心中只感覺雙手按著一個圓形運行的氣體,這就是診脈的妙法,也是捷徑。如果一直想着書本或形體,就一定會失敗,自己試驗就能明白。
腕上動脈,能診全身,此扁鵲脈法,非內經脈法,脈者,血中之氣也,脈分寸關尺三部,正對腕後高骨為關脈,關上為寸脈,關下為尺脈,寸脈以診胸上,尺脈以診臍下,關脈以診胸臍之間,左以診左,右以診右,尺主沉,寸主浮,關主中。關者,升降浮沉的關門,運動的中樞之意。
關前至魚際得一寸,關後至尺澤得一尺。古人一尺,約今之五寸也,魚際者,掌下大橫紋也。寸關尺三部,為全身氣脈總代表之處,兩臂下垂,兩腕上舉,以寸關尺三部,配合全身上中下三部,左右相對,成為一個圓的運動,右降左升,運動勻和,是為平人。
造化秋金之氣,居上而降於西,人身右寸屬肺,肺與大腸相表裏。肝與膽相表裏,造化夏火之氣,居上而來自春木。左寸屬心脈,心與小腸相表裏,左寸亦候小腸之氣;造化冬水之氣來自秋金,人身左尺屬腎脈,腎與膀胱相表裏,左尺亦候膀胱之氣;造化相火之氣,降於秋金,藏於冬水,人身右尺相火脈,三焦相火與心包相火相表裏,右尺亦候心包之氣;造化中土之氣,居中而在相火之上,身右關屬脾脈,脾與胃相表裏,右關亦候胃經之脈。
白話文:
手腕上的動脈可以反映全身狀況,這是扁鵲的脈法,不同於《內經》中的脈法。脈象是血液中氣的表現,分為寸、關、尺三部,分別對應手腕後高骨、高骨上方和下方。寸脈診斷胸部以上,尺脈診斷肚臍以下,關脈診斷胸部和肚臍之間。左邊手腕診斷左側身體,右邊手腕診斷右側身體。尺脈主沉,寸脈主浮,關脈主中。關脈指的是升降浮沉的關口,也就是身體運動的中樞。
從關脈往前到手掌大橫紋(魚際)是一寸,從關脈往後到肘窩內側(尺澤)是一尺。古代的一尺約等於現在的五寸。寸、關、尺三部是全身氣脈的總代表,雙臂下垂,雙腕上舉,這三部與身體上下三部相配合,左右對應,形成一個圓形的運動,右側下降,左側上升,運動均衡,這表示身體健康。
秋天金氣居於上方,下降到西方,人體右寸屬於肺經,肺與大腸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夏季火氣居於上方,來自春天木氣。左寸屬於心脈,心與小腸相表裏,左寸也反映小腸的氣息。冬季水氣來自秋天金氣,人體左尺屬於腎脈,腎與膀胱相表裏,左尺也反映膀胱的氣息。夏季相火之氣下降到秋天金氣,藏於冬季水氣,人體右尺屬於相火脈,三焦相火與心包相火相表裡,右尺也反映心包的氣息。中土之氣居於中間,位於相火之上,人體右關屬於脾脈,脾與胃相表裡,右關也反映胃經的脈息。
肝膽脈俱候於左關,卻膽經脈亦候於右關,右關乃土氣之位,少陽相火附於土氣之上也。膽經循胃口環行,入胃中而下也。大腸經脈候於肺脈,大腸位居下部,亦候於尺脈,小腸位居中焦,亦候於右關脈,心包相火位於心下,亦候於心脈也。
腕上動脈,名曰太淵,乃肺脈也。人離母腹,通了大氣,肺家即起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起後,迴圈作用、排泄作用、消化作用,乃隨肺家的呼吸作用相繼而起。內經曰:肺朝百脈,言百脈皆朝於肺,唯肺家呼吸作用之命是聽也。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手太陰動脈,肺脈也,各脈皆會於肺脈,各臟腑的作用皆起於呼吸作用。
白話文:
肝膽經脈都在左手關脈處可以察覺,而膽經脈也在右手關脈處可以察覺。右手關脈是土氣所在,少陽相火依附在土氣之上。膽經沿著胃口環繞,進入胃中然後往下走。大腸經脈在肺脈處可以察覺,大腸位於身體下部,也可以在尺脈處察覺。小腸位於中焦,在右手關脈處可以察覺。心包相火位於心臟下方,在心脈處可以察覺。
手腕上的動脈叫做太淵,是肺脈。人離開母體後,開始呼吸,肺臟開始運作。呼吸作用開始後,循環、排泄、消化等作用也跟著開始。內經記載:「肺朝百脈」,意思是所有經脈都匯聚於肺,都聽命於肺的呼吸作用。難經記載:「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手太陰動脈就是肺脈,所有經脈都匯聚於肺脈,各個臟腑的功能都由呼吸作用開始。
此所以中醫診脈,只診肺脈,便知全身也,參看生命宇宙篇法醫學的證明。
現在要總結一句,讀者特別注意,脈法要學得深透,指法要按得活潑,無論何病,應用何藥,但是陰虛之脈,用養陰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癒。但是陽虛之脈,用養陽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癒。但是中虛之脈,或滯積之脈,用養中之藥,調滯水消積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癒。
脈,輕按多重按少為中虛,輕按少重按多,多而虛松,成分不足,亦為中虛。脈潤中虛,補中不兼潤藥。脈枯中虛,補中加用潤藥。真寒之脈,指下膚冷。真熱之脈,指下膚熱。根本上獲著解決之法,再加以本證上應當兼顧的治法,病證雖多,醫書雖繁,實際上都解決於極少極簡的脈法之上,看去似乎太不科學,其實由極少的原則,以處理極多的分則。正是中醫學最科學處,因極多的分則,乃發源於極少的原則故也。
白話文:
因此,中医诊断脉象,只需诊察肺脉,就能了解全身状况,这与生命宇宙篇法医学的证明相符。
总结来说,读者务必注意,脉法要学得深入透彻,指法要按得灵活自如。无论什么病症,使用什么药物,但凡阴虚之脉,就用滋阴的药物,无论何病,自然能痊愈。同理,阳虚之脉,就用温阳的药物,无论何病,自然能痊愈。中虚之脉,或有滞积之脉,则使用补中药物,以及调理滞水消积的药物,无论何病,自然能痊愈。
脉象轻按时强,重按时弱,则为中虚;轻按时弱,重按时强,又多而虚浮松散,成分不足,也为中虚。脉象润滑者,中虚,补中时需兼顾滋润之药。脉象枯涩者,中虚,补中时需加用滋润之药。真寒之脉,手指触诊时感到皮肤冰冷;真热之脉,手指触诊时感到皮肤发热。
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结合本病症应该兼顾的治疗方法,即使病症繁多,医书浩瀚,实际上都能在极少极简的脉法上找到答案。看似不科学,但从极少的原则,可以处理极多的细则,这正是中医最为科学之处,因为极多的细则,都是源于极少的原则。
若謂一個病一個原則,無是事也。當謂學醫甚難,診脈甚易,病太多,書太多,談空理,故難也。在脈上尋辨法,有實在的證據,有原則的現象,故易也。將無書的病,無數的書,歸納於三指之下,以求切實的解決此學中醫的秘決也。
白話文:
如果說醫治任何疾病都只有一個原則,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學醫很困難,診脈卻相對容易。之所以困難,是因為疾病種類繁多,醫書浩瀚如海,理論空泛,難以掌握。然而,在脈象上探求治療方法,卻有實實在在的證據,有規律可循,所以相對容易。將無數的疾病、無盡的醫書,歸納到三根手指的脈象之中,就能找到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這就是學習中醫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