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5)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15)
1.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中篇榮衛臟腑與少陽經各章,亦皆榮衛臟腑少陽經之本軆病也。榮衛者,十二臟腑公共組織以行於身之氣。三陽三陰各居一半,太陽只占十二分之二,所以由榮衛可內傳十二臟腑,由太陽只能由太陽本經內傳太陽本腑。原文以太陽二字代替榮衛二字,於是由表傳裏顯而易見之陰陽大路兩條拼成了太陽的一條,太陽的一條如何能傳三陰。原文榮衛三章,足證太陽二字代替榮衛二字。
不然何以既稱太陽,又稱榮衛乎?讀原文榮衛三章,可信內容六瓣之一橘,足喻整個傷寒論的組織,橘皮如榮衛六瓣,如三陽腑三陰藏也。陽明病者,可下之實證也,而不可下之虛證,乃有如此之多。上篇所載為實證,中篇所載為虛證。知陽明病實,又知陽明能病虛,然後能治傷寒陽明病。
少陽居榮衛表氣陽明裏氣之間,故有與榮衛陽明相連之病。婦人經水,原於腎家,少陽之腑,居於腎中,故主柴胡也。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汗吐下滅,治病之法,治之不愈,遂成壞證。)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復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本字作應當二字解。以上二章論榮衛壞病之提綱。)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裏氣為表氣之本,故先救裏。救表是陪。)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脾臟陽虛之人,發汗則陽更虛也。)
發汗後身疼痛,脈沈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身痛脈沈遲,中虛木枯也。)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水濕阻格,相火不歸,故脈浮發熱消渴,小便不利四字為主。)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漱之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病在陽,此陽字作表字解。寒字作痰字解。無熱證,無發熱表證。小陷胸湯,是痰結法,白散是水結法。以五苓散為主。寒實結胸三句,乃下文結胸之事,應移小結胸病在心下按之則痛章後讀。)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發汗之後,中虛不能化水,水停氣逆,故喘。)
發汗已,脈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此證小便必不利,小便若利,忌用五苓散。)
白話文:
中篇所談的榮衛、臟腑與少陽經各章節,其實都是榮衛、臟腑及少陽經本身的病變。榮衛指的是十二臟腑共同組成的,在身體內運行的一種氣。三陽經和三陰經各佔一半,而太陽經只佔其中的十二分之二,所以榮衛之氣可以內傳到十二臟腑,但太陽經的病邪只能從本經傳到本腑。原文用「太陽」二字代替「榮衛」二字,使得從表傳到裡的陰陽兩條大路,看起來好像只剩太陽一條路,但太陽經怎麼可能傳到三陰經呢?原文中「榮衛」有三章,足以證明原文用「太陽」代替「榮衛」的寫法。
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既要稱「太陽」,又要稱「榮衛」呢?只要讀原文中關於榮衛的三章,就能夠相信這就像一顆橘子的六分之一瓣,可以比喻整個《傷寒論》的組織結構。橘子皮就像榮衛的六瓣,也像三陽腑和三陰臟。陽明病有可以攻下的實證,也有不可攻下的虛證,後者反而佔多數。上篇記載的是實證,中篇記載的是虛證。了解陽明病有實證,也知道陽明經會生虛證,這樣才能夠治療傷寒的陽明病。
少陽經的位置在榮衛的表氣和陽明的裡氣之間,所以會有與榮衛和陽明相關的病症。婦女的月經,源於腎臟,而少陽的腑,位在腎中,所以要用柴胡來治療。
太陽病經過三天,已經發汗、或催吐、或攻下、或溫針治療,如果病情仍然沒有好轉,這就變成壞病,不能再用桂枝湯了。要了解犯了什麼錯誤,再根據症狀來治療。(發汗、催吐、攻下是治療疾病的方法,如果用了這些方法病還沒好,就變成壞病了。)
本來應該發汗,反而用了攻下的方法,這是錯誤的治療。如果先發汗,就不算錯誤;本來應該攻下,反而用了發汗的方法,這就是錯誤的治療;如果先攻下,就不算錯誤。(這裡的「本」字,可以解釋為「應該」的意思。以上兩條闡述了榮衛壞病的重點。)
傷寒病,醫生用了攻下的方法,接著出現腹瀉,大便像沒有消化過的食物一樣,而且身體疼痛,這時要趕快救治裡虛的病症。如果之後身體疼痛停止,大便也正常了,就要趕快救治表虛的病症。救治裡虛要用四逆湯,救治表虛要用桂枝湯。(裡氣是表氣的根本,所以要先救裡虛。救表虛是輔助。)
發汗之後,如果連水都喝不進去,這就是錯誤的治療。如果又再發汗,一定會導致不停的嘔吐和腹瀉。(脾臟陽氣虛弱的人,發汗會使陽氣更加虛弱。)
發汗後,出現身體疼痛,脈搏沉而遲緩,要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的新加湯來治療。(身體疼痛,脈搏沉遲,代表中焦虛弱,木氣衰竭。)
太陽病,發汗之後,大量出汗,胃中乾燥,煩躁無法入睡,想要喝水,要一點點地給他喝,讓胃氣調和就會好轉。如果脈搏浮,小便不順暢,稍微發熱,口渴想喝水,要用五苓散來治療。(這是因為水濕阻礙,導致相火不能歸位,所以脈搏才會浮,發熱,口渴,小便不順暢。)
病在陽,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如果反而用冷水漱口或沖洗身體,熱氣被壓住無法散發,會更加煩躁,皮膚上起雞皮疙瘩,雖然想喝水,卻不覺得口渴,要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再用五苓散。如果寒邪與痰結在胸部,沒有發熱的症狀,要用三物小陷胸湯來治療,也可以服用白散。(這裡的「陽」字,可以解釋為「表」。這裡的「寒」字,可以解釋為「痰」。這裡說的沒有發熱症狀,是指沒有發熱的表證。小陷胸湯是用來治療痰結的,白散是用來治療水結的。治療的根本是用五苓散。寒實結胸這三句,是說下面的結胸的狀況,應該移到小結胸病在心下按之則痛章後面讀。)
發汗之後,如果喝很多水,一定會喘,如果用冷水沖洗身體也會喘。(發汗之後,中焦虛弱,不能夠運化水液,導致水停氣逆,所以會喘。)
發汗後,脈搏加快,煩躁口渴,要用五苓散來治療。(這種情況,小便一定不順暢。如果小便順暢,就不能用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