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藥性提綱篇 (1)

回本書目錄

藥性提綱篇 (1)

1. 藥性提綱篇

初學用藥可看汪韌庵編之本草備要。明白實在,極為適用。茲將常用者加以系統的簡單說明。先將此說明認識,較有綱領。

溫補中氣,以炙甘草為主藥。性溫,有起死回生之功。凡脈虛大而潤,或微小而潤皆宜。若脈枯細與陰虛諸證慎用,脈實有力者忌用。陰虛而脈枯細,有兼補中之必要者,於滋陰藥中斟酌少用。否則,橫滯傷陰,中氣反因之窒塞不能運化,小兒不宜重用。補中而不橫窒者冰糖最好,但力小無起死回生之能。

白糖養中較冰糖更平和矣。大棗補中,最補津液,性溫,惟有滯塞諸證者,不可用。黨參補中氣補津液,性平。如有衛氣閉束之外感服之,衛氣愈閉,為禍不小。水飲病亦不可服,生津助水之故。此外凡補土之藥,皆能補中。生甘草性寒,能將中氣的運動力量減少也。

中寒,乾薑為第一要藥,有起死回生之力。古方乾薑炙草同用之證,皆有關生死大病。誤用傷陰,為害最大。炮過用,力稍減。生薑亦能溫中,搗汁止嘔止吐。外感用之,有傷肺之害。必須完全寒症,肝不燥,肺不熱者,乃可用之。蜂蜜煉熟,溫中補液,惟無運化之力。生蜜寒中。

調中理滯。食滯用神麯、麥芽、山楂、檳榔、草果,俱炒過用。神麯草果皆性熱,余性平。凡舌上有黃白膩苔,皆宜。氣滯用砂仁蔻仁,用量愈輕愈好。淡豆豉,調中理滯,其性陰柔,溫燥病妙品。

中寒乃常有之事。中氣最怕病熱。中氣若熱,胃中陰不包陽,陽氣飛散,即死。本人好食熱性食物,與醫生好用熱性之藥,日久,中氣遂熱。可怕。治之之法,養肺陰,養胃陰,降膽經,與溫補中氣並重,可愈。飯後胸下熱,即中氣熱也。

補脾胃土氣,白朮為主藥。宜用慎用忌用之脈與炙甘草同。性平不可用土炒,傷其津液,以增燥性。脾胃無滯者,合用。有滯之吐瀉忌用。其次則山藥、扁豆、薏苡,皆補土氣,性味平淡,兼能除濕。凡除濕之品,皆傷津液。蒼朮除濕性燥,兼能發濕氣之汗。茯苓除濕其性平而剛,豬苓澤瀉除濕性柔,小便利者肺津虧者皆不可用。

除濕之藥,皆於土氣有益。然土虛無濕,切不可用,以傷脾胃津液,致土氣更敗也。凡補土除濕之品,陰虛慎用忌用。半夏藿香平降胃氣,赤石脂善收滑脫,平和妙品。冰朋散,口舌諸熱,擦之特效。木通性平瀉水,清心熱而下行。

補肺金,山藥為主藥。其性平和,最助肺金收斂之氣,並能利尿。利尿者,金氣收則水歸膀胱也。肺虛而燥者,以阿膠之滋潤輔之。凡補中補土之藥皆於肺金有益,土生金也。凡補肺之藥,皆補大腸。

紅棗補肺,能填補傷損。糯米最補肺陰,落花生潤肺通滯,杏仁溫肺降氣,馬兜鈴潤肺降熱,麥冬清肺開結,桔梗排膿降肺。至若旋覆花枇杷葉桑葉,皆性燥,皆普通降肺之品。虛人都不宜用。款冬花紫菀性潤降肺甚好。葛根升大腸金氣性涼,薤白降肺金性溫,合併用之,能將整個金氣的升降,活動起來。

白話文:

藥性提綱篇

初學用藥可參考汪昂所著《本草備要》,內容清晰易懂,非常實用。以下將常用藥材作系統性的簡要說明,先了解這些說明,便能掌握藥物使用的綱領。

溫補中氣,以炙甘草為主藥。性溫,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凡是脈象虛大而濕潤,或微小而濕潤的都適用。但脈象枯細或陰虛證候者應謹慎使用,脈象實有力者則忌用。陰虛而脈象枯細,又必須補益中氣者,可在滋陰藥中酌量少用。否則,容易導致氣滯血瘀,反而使中氣阻塞不通,小兒不宜大量服用。補益中氣而不致壅滯者,以冰糖最佳,但其效力較弱,沒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白糖養胃比冰糖更平和。大棗補益中氣,最能滋補津液,性溫,但有氣滯壅塞者忌用。黨參補益中氣和津液,性平。若外感衛氣閉束者服用,則衛氣更閉塞,危害甚大。水腫病也不可服用,因其能生津助水。此外,凡是補益脾胃的藥物,都能補益中氣。生甘草性寒,能減弱中氣的運化能力。

中寒,乾薑為首選藥物,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古代方劑中乾薑與炙甘草同用的處方,多為關乎生死的大病。誤用而傷陰,危害最大。炮製過的乾薑,藥力略減。生薑也能溫中,搗汁服用可止嘔止吐。但外感時服用,會傷及肺氣。必須是純粹的寒症,肝不燥熱,肺不熱者,方可使用。蜂蜜煉熟後,可溫中補液,但缺乏運化之力。生蜜性寒,會加重寒症。

調和脾胃,理氣消滯。食積可用神麴、麥芽、山楂、檳榔、草果,均需炒過再用。神麴、草果性熱,其餘性平。凡舌苔黃白膩厚者,皆宜使用。氣滯可用砂仁、蔻仁,用量宜少。淡豆豉,調和脾胃,理氣消滯,其性陰柔,治療溫燥病效果顯著。

中寒是常見的病症。中氣最怕熱邪。中氣若熱,胃中陰液不足以制約陽氣,陽氣散失,則危及生命。經常食用熱性食物,或長期服用熱性藥物,日久,中氣就會偏熱,非常危險。治療方法,應養陰護肺、滋養胃陰、瀉降膽經,並配合溫補中氣,方能痊癒。飯後胸腹灼熱,就是中氣熱的表現。

補益脾胃,白朮為主藥。其宜用、慎用、忌用之脈象與炙甘草相同。性平,不宜土炒,以免損傷津液,增加燥性。脾胃無積滯者,可配合使用。如有嘔吐瀉泄等積滯症狀,則忌用。其次,山藥、扁豆、薏苡仁,皆能補益脾胃,性味平和,兼能除濕。但凡除濕藥物,都容易損傷津液。蒼朮除濕,性燥,還能發汗祛濕。茯苓除濕,性平而峻,豬苓、澤瀉除濕,性柔,小便不利或肺津虧虛者忌用。

除濕藥物,都能益補脾胃。但脾胃虛弱而無濕邪者,不可服用,以免損傷脾胃津液,導致脾胃更虛。凡補脾胃、除濕的藥物,陰虛者都應慎用或忌用。半夏、藿香能降逆胃氣,赤石脂善於收斂止瀉,都是平和有效的藥物。冰硼散,治療口舌生瘡等熱症,外擦效果顯著。木通性平,能利水,清泄心熱而下行。

補益肺金,山藥為主藥。其性平和,最能助益肺金的收斂之氣,並能利尿。利尿者,乃因肺金收斂,則水液歸於膀胱也。肺虛燥者,可用阿膠滋潤輔助。凡補益中氣、脾胃的藥物,都能益補肺金,因土能生金。凡補益肺的藥物,都能補益大腸。

紅棗補益肺氣,能修復損傷。糯米最能滋補肺陰,花生潤肺通滯,杏仁溫肺降氣,馬兜鈴潤肺清熱,麥冬清肺化痰,桔梗排膿化痰。旋覆花、枇杷葉、桑葉,皆性燥,為一般性的降肺之品,虛弱者不宜使用。款冬花、紫菀性潤,降肺效果很好。葛根能升提大腸之氣,性涼,薤白能降肺氣,性溫,二者合用,能使金氣升降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