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時病本氣篇 (24)
時病本氣篇 (24)
1. 時病本氣篇
痧症諸書,名目繁多,其實只要忽然發熱欲吐,肢麻背脹,就是痧症。名目雖多,原則只是一個閉字。燥金閉結,刮而通之,閉開即愈。處暑以後,燥金氣動,地面之上,金火裹束。
勞力之人,飽受暑火薰蒸,引動本身相火暑氣,充塞肺家,一遇涼風偶襲,閉其皮毛,暑火無處發洩,燥金又加閉斂,榮衛腠理,不能流通,暑燥之氣閉結於肺,遂現惡寒發熱、胸背作脹、四肢作麻、頭痛口苦欲吐,種種急證,宜先用檢查法。其法用醫生中指節,向病人胸缺盆骨下,用力一按一拖,拖處隨指突起一條,便是痧脹。
隨將胸部的肉捏而提之。左右捏提各三四道,不可提過乳頭。再將背脊兩旁刮出紅點,背脹肢麻即松,不藥而愈。如其不能全愈、可用:
生石膏,麥冬
各五錢以清肺氣之暑燥,杏仁,絲瓜絡,荷葉邊,竹茹 各三錢,鮮竹葉二十張以開通肺部與榮衛腠理之閉結。
服藥嘔吐者,另服生薑汁一羹匙,以降胃止嘔。氣虛者,加炙甘草二錢以補中氣。小便不利者,加薏苡仁三錢以利水濕。數日乃愈。次日三日仍用本方減半服。此病肺氣燥結,閉住相火為主。榮衛腠理因而不通,故現以上諸證。此病初則脈沉,繼則由沉而起也。此病四時皆有,處暑以後較多較重。
西南皆有,廣西較多較重。此方由仲聖竹葉石膏湯,變化而來之方。
痧霍亂者、霍亂而兼痧症。上吐下瀉,胸腹內燒,而四肢卻涼,大渴能飲,飲後嘔吐,其吐甚遠,吐後仍飲,脈沉。
痧乃外寒閉束,故脈沉。外寒閉住內熱,故肢涼,胸腹內燒而大渴能飲。經脈閉束不舒,胃不能降,故仍吐出。內熱結於膈上,故吐出有力。方用:
荊芥,薄荷,香薷各三錢以開衛氣之閉,藿香 三錢,降香 一錢,以降胃逆,黃連一錢以降胃熱,扁豆三錢以養胃氣
服後肢溫渴止,再聞通關散少許,以取嚏,然後滿身汗出而愈。通關散藥鋪有售者。
飛滑石 十五兩,綿茵陳 十一兩,淡黃芩 十兩,石菖蒲 六兩,川貝母 木通 各五兩,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 各四兩。
上藥曬乾,生研細末,見火則藥性盡熱每服三錢、開水調服,一日二次、或以神麯糊丸,開水化服亦可。
王孟英注云: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紀》:五運分步,每年春分後十三日交二運,徵火旺,天乃漸溫;①芒種後十日交三運,宮土旺,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溫熱時疫之病,而為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秘、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症。
白話文:
關於痧症的各種書籍,名稱非常多樣,但其實只要是突然發燒想吐、四肢麻木、背部脹痛,就是痧症。雖然名稱很多,但原則只有一個「閉」字。這是因為燥金(指秋天的乾燥之氣)閉塞不通,所以用刮痧的方式來疏通,一旦閉塞解除就會痊癒。處暑(節氣)之後,燥金的氣開始活動,地表之上被金氣和火氣包覆。
勞動的人,長時間受到暑熱的蒸騰,體內原本就有的相火(體內的火氣)和暑氣相互作用,充滿在肺部。一旦遇到涼風侵襲,使得皮膚毛孔閉塞,暑熱無法發散,加上燥金又加重了閉塞,導致身體的營氣(營養物質)和衛氣(防禦物質)無法流通,暑燥之氣閉結在肺部,就會出現怕冷發燒、胸背脹痛、四肢麻木、頭痛口苦想吐等各種急症,這種情況適合先用檢查法。方法是:醫生用中指指節,在病人胸骨缺盆下方用力按壓並往外拖動,被拖動的地方會隨著手指突起一條,這就是痧脹。
接著將胸部的肉捏起拉提,左右各捏提三四次,但不要超過乳頭的位置。然後再將背脊兩旁刮出紅點,背部脹痛、四肢麻木的感覺就會鬆解,不吃藥也會好。如果不能完全痊癒,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生石膏、麥冬各五錢,用來清除肺部的暑燥;杏仁、絲瓜絡、荷葉邊、竹茹各三錢,鮮竹葉二十張,用來疏通肺部以及營衛氣的閉塞。
如果服藥後出現嘔吐,另外服用生薑汁一湯匙來降胃止嘔。體虛的人,可以加入炙甘草二錢來補中氣。小便不順暢的人,可以加入薏苡仁三錢來利水去濕。幾天後就會痊癒。第二天、第三天再用原方劑量減半服用。這種病主要是肺氣乾燥閉結,導致相火被困住,營衛氣也因此不通暢,所以出現上述各種症狀。這種病剛開始時脈象是沉的,後來會由沉脈轉為浮起。這種病四季都有可能發生,處暑之後會比較多、比較嚴重。
西南地區都有這種病,廣西地區尤其多、也比較嚴重。這個藥方是從張仲景的竹葉石膏湯變化而來的。
痧霍亂是指同時患有霍亂和痧症。會上吐下瀉,胸腹內部感覺灼熱,但四肢卻冰冷,非常口渴,可以喝水,但喝了又吐,而且吐得很遠,吐完又想喝,脈象沉。
痧是因為外寒束縛,所以脈象沉。外寒將內熱困住,所以四肢冰冷,胸腹內則灼熱而且非常口渴想喝水。經脈被閉塞無法舒展,胃氣無法下降,所以會不斷嘔吐。內熱結在胸膈,所以吐出來的力道很強。藥方可以使用:
荊芥、薄荷、香薷各三錢,用來疏通衛氣的閉塞;藿香三錢、降香一錢,用來下降胃氣的逆行;黃連一錢,用來清除胃熱;扁豆三錢,用來養護胃氣。
服藥後四肢回溫、口渴停止,再聞一些通關散,以打噴嚏,然後全身出汗就會痊癒。通關散在藥店可以買到。
通關散的組成:飛滑石十五兩,綿茵陳十一兩,淡黃芩十兩,石菖蒲六兩,川貝母、木通各五兩,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四兩。
將以上藥材曬乾,研磨成細末,因為遇到火會發熱,所以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沖服,一天兩次,也可以用神麯做成藥丸,用開水化開服用。
王孟英註解說:這個方子是治療濕溫時疫的主要方子。《六元正紀》說:按照五運的順序,每年春分後十三天交二運,徵火旺盛,天氣開始轉暖;芒種後十天交三運,宮土旺盛,地表開始潮濕,溫濕之氣蒸騰,加上強烈的陽光曝曬,使得大地熱得像熔化的金屬一樣。人處在這種氣候交替的環境中,從口鼻吸入這些濕熱之氣,這些氣停留在體內不去,就會形成溫熱時疫的疾病,表現為發熱疲勞、胸悶、腹脹、四肢痠痛、咽喉疼痛、出現斑疹、身體發黃、腮腺腫大、口渴、小便赤黃、大便秘結、嘔吐腹瀉、瘧疾痢疾、淋濁、瘡瘍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