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時病本氣篇 (12)

回本書目錄

時病本氣篇 (12)

1. 時病本氣篇

時方之歸脾湯亦效。

紅痢有寒證有熱證,究竟寒多熱少。白痢有熱證有寒證,究竟熱多寒少。一壯漢三十餘歲,未結婚。病紅痢,不渴,口亦不苦,舌亦無苔,脈沉實,命服龍膽草炙甘草各二錢而愈。一孕婦,病白痢,如清涕,脈虛微,命服附子理中湯加當歸鹿茸,十餘劑乃愈。

痢疾原則,只分寒熱兩門。熱證用《傷寒論》白頭翁湯為提綱,寒證用《傷寒論》桃花湯為提綱。勿擾他藥。

一少年病痢,日下數十行。服石膏黃連等藥,病加重。予診其脈,弦而長,胸饑。此木氣疏泄之病也。用阿膠五錢,炙草三錢,饑止脈平,痢略減,脈仍弦。以為陰傷濕盛,用鴨蛋做成之皮蛋兩枚,服後糞下極多痢大減,仍日數行。後用白朮白芍各五錢並食豬肉而愈。後之用白朮白芍者,痢久則土敗木盛也。

食豬肉,補陰液也。痢之為病如此復雜,不知原理徒守成方者,宜其施治不效了。後方白朮前方炙草,凡木病須補中土。仲景先師曰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其義如此。皮蛋養陰除濕。

瘧疾外證,惡寒,發熱,汗出病解,或熱退病解,病解之後,一如平人,病深則隔日一作,病淺則當日一作。此金氣斂結,木氣鬱結,中氣滯結之病也。

《金匱》云:瘧脈多弦。弦者木氣鬱結不舒之象。西南方此病最多,因西南方土薄水淺,地下封藏力弱,降入地下的陽氣,雖非春季升發之時,亦隨時忽降忽升,將下降的金氣,抵觸不能降下。金氣主收斂,既降不下於土氣之下,具斂結於土氣之際,於是木氣與金氣斂結,疏泄不通,大氣之中,常有偏於斂結作用。人氣感之,遂病瘧而現弦脈。

必弦象退淨,瘧乃不發。北方偶有病瘧,則停食而感寒氣所成而已。瘧疾分普通瘧疾,惡性瘧疾。

惡寒,發熱,或單寒不熱,汗出病罷,起居眠食,一如平人,為普通瘧疾。方用麥冬草果仁烏梅方,麥冬三錢草果仁一錢烏梅三枚切細吞服,病發前服一劑,煎服亦可。服後胸腹響動即愈。小兒減半,麥冬開金氣只結,草果仁開中氣之結,烏梅開木氣之結,故病癒也。

寒熱已罷,仍不能食,不能眠,或常熱不休,汗出體倦,或吐,或腹脹滿,面黃肉腫,尿少,脈虛,等等虛象,為惡性瘧疾。方用八珍益母丸三錢,烏梅三枚,煎湯吞送。如無丸,用湯藥,黨參白朮茯苓炙草,當歸川芎白芍生地各一錢益母草五分,凡體氣虛弱,與老年之人,與久病瘧疾之人,宜服此方。平日曾服薑附者,加乾薑附子各五分。

參朮苓草補氣分,歸芎芍地補血分,益母草活動氣血之結。虛人老人,其效極大。開結之品只益母草一味,且甚和平,而補氣補血之品乃如此之多,愈虛愈結,治虛為重,治結為輕之法也。老人最怕瘧疾,臟腑榮衛,整個損壞之故。

白話文:

時疫流行的情況下,使用歸脾湯也有效果。

痢疾有分為寒性和熱性兩種,但總體來說寒性較少,熱性較多。白痢也分為熱性和寒性,但總體來說熱性較多,寒性較少。有個壯年男子三十多歲,未婚,得了紅痢,不覺得口渴,嘴裡也不苦,舌頭也沒有舌苔,脈象沉實,吃了龍膽草和炙甘草各二錢後就痊癒了。有個孕婦,得了白痢,像清水鼻涕一樣,脈象虛弱,吃了附子理中湯加上當歸和鹿茸,十幾劑才好。

治療痢疾的原則,只需要區分寒性和熱性兩種。熱性痢疾以《傷寒論》中的白頭翁湯為主要治療方向,寒性痢疾以《傷寒論》中的桃花湯為主要治療方向,不要使用其他的藥方。

有個少年得了痢疾,每天拉幾十次。吃了石膏和黃連等藥,病情反而加重了。我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脈弦而長,而且容易感到飢餓。這是肝氣疏泄失常的病症。我給他用了阿膠五錢,炙甘草三錢,飢餓感就停止了,脈象也變得平和,痢疾略微減輕,但脈象仍然弦。我認為這是陰液受損且濕氣過盛,就讓他吃了兩個用鴨蛋做的皮蛋,吃完後拉了很多大便,痢疾大大減輕,但每天仍拉幾次。後來用了白朮和白芍各五錢,同時吃豬肉,病就好了。後來用白朮和白芍,是因為痢疾久了,土氣虛弱,而肝木之氣太旺盛。

吃豬肉可以補充陰液。痢疾這種病很複雜,如果不知道病理,只是死守著固定的藥方,治療效果當然不好。後面的藥方用白朮,前面的藥方用炙甘草,凡是肝木有問題的,必須要補養脾土。醫聖張仲景說,發現肝臟有病,要先調理脾胃,就是這個道理。皮蛋可以滋養陰液,去除濕氣。

瘧疾的外在症狀是怕冷,發熱,出汗後病就好了,或是退燒後病就好了,病好後就跟平常人一樣。如果病比較嚴重,就會隔一天發作一次,如果病比較輕,就會每天發作一次。這是因為金氣收斂,木氣鬱結,中氣停滯的疾病。

《金匱要略》中說:瘧疾的脈象大多是弦脈。弦脈是肝木之氣鬱結而不舒暢的表現。西南地區這種病最多,因為西南地區土層薄,水淺,地下的封藏力量弱,下降到地下的陽氣,即使不是春天升發的時候,也會隨時忽降忽升,將要下降的金氣,阻礙而無法下降。金氣主收斂,無法下降到土氣之下,就收斂停滯在土氣的邊緣,於是木氣和金氣相互牽制,疏泄不通,大氣之中,常常有偏於收斂停滯的作用。人感受了這種氣,就會得瘧疾而出現弦脈。

必須弦脈的脈象消失乾淨,瘧疾才不會發作。北方偶爾有人得瘧疾,則是因為停止進食而感受寒氣所造成的。瘧疾分為普通瘧疾和惡性瘧疾。

怕冷,發熱,或是單純怕冷不發熱,出汗後病就消退,日常起居、睡眠和飲食都跟平常人一樣,這是普通瘧疾。可以用麥冬、草果仁、烏梅這個方子。麥冬三錢,草果仁一錢,烏梅三個切細吞服,在瘧疾發作前服用一劑,煎服也可以。吃完後肚子裡有聲音響動,病就好了。小孩用量減半。麥冬可以疏散金氣的收斂,草果仁可以疏散中氣的停滯,烏梅可以疏散木氣的鬱結,所以病就好了。

如果寒熱症狀消退後,仍然不能吃東西,不能睡覺,或是經常發熱不退,出汗後身體疲倦,或是嘔吐,或是腹脹,面色發黃,身體浮腫,小便量少,脈象虛弱,等等這些虛弱的症狀,就是惡性瘧疾。可以用八珍益母丸三錢,加上三個烏梅,用煎好的藥湯送服。如果沒有藥丸,可以用湯藥,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生地各一錢,加上益母草五分。凡是體質虛弱的人,老年人,以及久病瘧疾的人,都適合服用這個藥方。平時服用過薑和附子的人,可以加上乾薑和附子各五分。

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補養氣分,當歸、川芎、白芍、生地補養血分,益母草可以活絡氣血的停滯。對於體虛的老年人,效果非常明顯。疏通氣結的藥只有益母草一味,而且藥性很平和,但是補氣補血的藥卻用了這麼多,這是因為越是虛弱,氣血就越容易停滯,所以治療虛弱才是最重要的,治療停滯是其次的。老年人最怕得瘧疾,因為它會讓五臟六腑都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