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中篇 (3)

回本書目錄

古方中篇 (3)

1. 古方中篇

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脈象弦澀小數者。

此概括治虛勞病之法也。

此方所治之風,並非外來之風,乃本身木氣失和之氣。但看得見的,只有口眼歪斜,手足抽搐,筋肉潤動,覺得是風。其餘的風,都看不見了。風氣百疾的虛勞,金氣失收,風氣肆動。風氣一動,克土,耗水,煽火,侮金。經絡因而滯塞。運動因而不圓之病也。

此方重用山藥,補金氣而助收斂,加桔梗杏仁以降肺金之滯,加麥冬以滋肺家津液,則金氣收也,用當歸地黃阿膠養血潤木,芍藥清降甲木,川芎桂枝溫升乙木。甲降乙升,運動復圓,則風息也。金逆木動,全由中土旋轉之衰。故用參,棗,炙草以補中氣。中土氣虛必生濕,故用白朮茯苓以補土去濕。

金逆木動,經絡不運,必生積滯,故用乾薑,神麯以行中土之滯,柴胡防風白斂豆黃卷以疏木氣之滯也。

此方與腎氣丸證是對應的治法。腎氣丸養金養木以保腎經,而重在養木。此方補金養木以維全體而重在補金。寒熱並施,虛實兼顧,補瀉同行,理全法備之方也。此方與建中湯亦是對應的治法。小建中重在降甲木,甲木降相火乃降。此方重在降辛金,辛金降風木乃平。脈象澀弦小數。

肺金不收,津被風耗,則脈澀。風木疏泄則脈弦。中氣虛,血液少,則脈小數也。

人身十二經絡,六升六降。而升的主力在肝木,降的主力在肺金。升降的樞軸在二土。大氣的圓運動,雖有升浮降沉之四部作用。其實整個的圓運動,只有升降而已。升極則降,無浮之存在也。降極則升,無沉之存在也。妨礙升降,由於滯塞,故方中疏通滯塞之法並重。

生薑 三錢,法半夏 三錢,黃連,黃芩

各二錢,黨參,炙甘草,各三錢,乾薑 二錢,大棗 三錢掰

治傷寒壞病,心中痞硬,發熱頭汗,乾噫,食嗅,脇下腹中雷鳴,下利日數十行,脈輕按浮澀,重按虛小者。

此清熱溫寒升陷降逆並用之法也。心中痞而硬者,中氣虛寒,旋轉無力,膽胃之經氣不降也。發熱頭上汗出者,膽胃不降,相火上逆也。乾噫食嗅者,膽經不降,木氣逆衝,上脘橫滯也。脇下腹中雷鳴者,膽經橫滯,相火散漫,寒熱混亂,水氣漫溢也。下利目數十行者,膽胃之經熱,散漫不收也。此病復雜極矣。其實只是中氣虛寒,因而升降反常之故。

方用生薑半夏溫中降胃,以開相火下降之路。用黃芩黃連,降相火降膽經,以收散漫之熱。用乾薑棗草人參,以溫補中氣而升降上下。經方寒熱並用,此為大法。瀉心者,降相火也。熱利有屁而射遠,寒利無屁不射遠。寒利一日數次即危,不能數十次。此方撥亂反正,各得其宜。

白話文:

古方中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問題,像是風邪入侵導致的各種疾病,以及脈象呈現弦、澀、細小且跳動緩慢的情況。

這裡說的「風」不是外來的風,而是身體內部木氣失調導致的氣亂現象。這種氣亂有時會表現出口眼歪斜、手腳抽搐、肌肉顫動等,看似風邪作祟。但實際上,大部分的氣亂是看不見的。虛勞導致的各種疾病,是因為金氣無法收斂,風氣因此肆虐。風氣一動,就會影響脾胃(土)、腎水(水),助長虛火(火),又會損傷肺金(金),造成經絡阻塞,導致身體運行不順暢。

這個方子重用山藥,補益金氣並幫助收斂。加入桔梗、杏仁來降肺氣,化解肺氣的鬱滯,再用麥冬滋潤肺部的津液,這樣就能使肺金之氣收斂。另外,用當歸、地黃、阿膠養血滋潤肝木,芍藥清降肝木,川芎、桂枝溫養乙木。肝木下降,乙木上升,身體的氣機就能恢復正常運轉,風邪自然平息。金氣逆行,肝木妄動,根本原因是中土脾胃的運轉功能衰退。所以用人參、大棗、炙甘草來補益中氣。脾胃虛弱容易產生濕氣,所以用白朮、茯苓來健脾去濕。

金氣逆行,肝木妄動,經絡運行不暢,容易產生積滯。因此,用乾薑、神麯來疏通中焦的阻塞,並用柴胡、防風、白蘞、豆黃卷來疏散肝木的鬱滯。

這個方子和腎氣丸的治療理念相呼應。腎氣丸主要是滋養金氣和肝木,以保護腎經,但更側重於滋養肝木。這個方子則以補益金氣和肝木來維護整體平衡,更側重於補益金氣。這個方子寒熱藥物並用,虛證實證同時考慮,補瀉兼施,是個藥理全面、考慮周到的方子。這個方子也和建中湯的治療理念相呼應。小建中湯側重於降肝木,肝木下降,相火自然下降。這個方子則側重於降肺金,肺金下降,風木就會平靜。如果脈象呈現澀、弦、細小且跳動緩慢,表示:

肺金不收斂,津液被風邪消耗,所以脈象呈現澀滯。肝木疏泄,導致脈象呈現弦細。中氣虛弱,血液不足,所以脈象呈現細小且跳動緩慢。

人體的十二經絡,六條主升,六條主降。而上升的主要動力在肝木,下降的主要動力在肺金。升降的樞紐在脾胃(二土)。自然界的圓運動,雖然有升浮降沉四個階段,但整個圓運動的本質只有升降而已。升到極點就會下降,沒有浮的狀態存在;降到極點就會上升,沒有沉的狀態存在。升降出現阻礙,是因為經絡阻塞,所以方中疏通經絡的藥物非常重要。

生薑 三錢,法半夏 三錢,黃連、黃芩 各二錢,黨參、炙甘草 各三錢,乾薑 二錢,大棗 三錢掰開。

這個方子治療因傷寒導致的嚴重疾病,出現胸悶、腹部脹硬、發熱、頭部出汗、乾嘔、食慾不振、脅肋腹部有雷鳴聲、腹瀉每日數十次、脈象輕按浮澀、重按虛細的情況。

這個方子是清熱、溫寒、升提、降逆的綜合療法。胸悶腹脹是因為中氣虛寒,運轉無力,膽胃之氣無法下降。發熱、頭部出汗是因為膽胃之氣不降,相火上逆。乾嘔、食慾不振是因為膽經不降,木氣逆衝,導致上腹部氣機橫向阻滯。脅肋腹部有雷鳴聲,是因為膽經橫向阻滯,相火散漫,寒熱混雜,水氣漫溢。腹瀉每日數十次,是因為膽胃之經熱散漫,無法收斂。這個病症非常複雜,但根本原因是中氣虛寒,導致升降功能失常。

方中使用生薑、半夏溫中降胃,疏通相火下降的通道。使用黃芩、黃連,降相火、降膽經,收斂散漫之熱。使用乾薑、大棗、炙甘草、人參,溫補中氣,升清降濁。經方寒熱藥物並用,這是重要的原則。所謂的瀉心,就是降低相火。熱性腹瀉,放屁且排便射出較遠;寒性腹瀉,不放屁且排便射出不遠。寒性腹瀉若每日數次,情況就很危險,不可能出現每日數十次的情況。這個方子的作用是撥亂反正,使各方面都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