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兒病本氣篇 (14)

回本書目錄

兒病本氣篇 (14)

1. 兒病本氣篇

凡疹後遺下目疾咳嗽等病,常服此方,皆可就愈。皆木火之氣衝入金氣,不得出來故也。簡括言之,疹病初起,咳而發熱,白菜心黃豆飲自始至終,多服自愈。服過發散藥寒涼藥,成壞病者,巴戟天黃豆飲,以救之。服過溫補藥成壞病者,白菜心黃豆飲,以救之。愈後自汗大虛,元氣難復者,加減保元湯,以補之。

黨參一錢黃耆白朮炙草當歸乾薑巴戟天各五分,紅棗兩枚煎服,麻疹的整個治法備矣。無須四豆飲亦可。

四豆飲古人以之稀痘,名曰稀痘湯,無黃豆,並不以之治疹。其實痘疹,皆木氣偏於疏泄之病。痘則木氣疏泄,金氣大敗。疹則木氣疏泄,金氣雖敗未大敗耳。痘病用四豆飲和木氣。痘不旺者加山藥二錢以補肺。如癢者,此為腎虛,再加巴戟天一錢以補腎。痘出成片不成粒,頂塌根散漿稀,種種敗證。

皆用巴戟四豆飲,或加炒黃耆當歸皆能挽回。用黃耆八錢,當歸一①錢,大補胃陽,兼助榮陰亦妙。前人所用黃耆黨參補益衛氣諸方,皆應採用,惟所用涼藥,與藥雜之方,則不可用。痘病初起所用發散之方,亦不可用。初起以四豆飲去綠豆為佳。疹病始終木氣之事。痘病初則木氣之事,繼則衛氣之事。

衛氣大敗,收斂不能回復,故痘病後期多用黃耆以補衛氣。自來用升麻葛根湯治痘疹,疏泄之病加升散,無不服後病加。誤認痘疹是胎毒,所以用升葛以升提之。原理認錯,尚復何說。王孟英於稀痘湯中重加金銀花生甘草以解毒。木氣失和,便是毒,豆和木氣,便能解毒。二花甘草不可加也。

麻疹忌黃耆,黃耆性升,只宜衛敗之病,不宜榮熱之病。

《福幼篇》論痘各節,完全可靠,最宜購閱。將毒字改為病字便好。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者天地中和的結晶,認為胎毒,真是笑話。《福幼篇》論麻疹宜發表不妥,不知原則之過也,痘粒小而圓者佳。

①,「一」:原書疑為「二」而脫落一橫。

疹子之外,又有痄腮一病。此病初起,惡寒發熱,或不惡寒發熱。耳後或腮下腫而硬。方用巴戟天甜蓯蓉各一錢,麥冬龜板鱉甲地丁昆布海藻各五分,厚朴半夏沙參橘皮各三分,紅棗二枚。溫服即愈。惡寒發熱,舌有膩苔,加薄荷桑葉各五分即愈。

此亦春令木氣疏泄之病也。木氣不足,疏泄一動,向上升去,不能向下降來。耳後腮下為膽經木氣下降之路。故結聚於此而不能散。巴戟甜蓯蓉補肝腎上升之陽,龜板鱉甲補肺膽下降之陰,地丁昆布海藻厚朴半夏橘皮降膽肺胃之氣,沙參麥冬以益肺陰而助降令,紅棗補中氣,薄荷桑葉疏肺氣之滯也。

此病春令為多,只經絡部位的關係,故病甚輕。然不知補益木氣以助其升降,從事寒涼發散,敗其中氣。中氣更虛,升降更滯,以至結聚日甚,弄到開刀才能了事。亦醫家不慎之於始之過。初起只服一味黑豆湯亦效,黑豆調養木氣善降膽經也。

白話文:

孩子在出疹子後,如果留下眼睛疾病或咳嗽等後遺症,常常服用這個藥方,都能夠痊癒。這都是因為體內的木火之氣衝入金氣,卻無法排出造成的。簡單來說,疹子剛開始發作時,會有咳嗽和發燒的症狀,從頭到尾都喝白菜心黃豆飲,多喝就會自然痊癒。如果吃了發散或寒涼的藥物而導致病情惡化,就用巴戟天黃豆飲來補救;如果吃了溫補的藥物而導致病情惡化,就用白菜心黃豆飲來補救。痊癒後如果出現自汗、身體虛弱、元氣難以恢復的情況,就用加減保元湯來調理。

這個藥方的組成是:黨參一錢、黃耆、白朮、炙甘草、當歸、乾薑、巴戟天各五分,加上紅棗兩枚,一起煎煮服用。麻疹的整個治療方法大概就是這樣,不需要用到四豆飲也可以。

古人使用四豆飲來稀釋痘瘡,所以稱之為稀痘湯,但是裡面沒有黃豆,而且它並不是用來治療疹子的。其實痘瘡和疹子都是因為體內木氣過於疏泄所引起的疾病。痘瘡是木氣過於疏泄,導致金氣嚴重敗壞;而疹子也是木氣過於疏泄,但金氣只是敗壞,還沒有到嚴重的程度。痘瘡用四豆飲來調和木氣。如果痘瘡不夠旺盛,就加山藥二錢來補肺。如果身體發癢,代表腎虛,再加巴戟天一錢來補腎。如果痘瘡長成一片而不是一顆顆,或是頂部塌陷、根部鬆散、漿液稀薄等等都是屬於敗壞的症狀。

這些情況都使用巴戟四豆飲,或是加上炒黃耆和當歸,都能夠挽回病情。使用黃耆八錢,當歸二錢,可以大補胃陽,同時也能幫助滋養陰液。前人使用黃耆、黨參等來補益衛氣的藥方,都應該採用,但那些摻雜寒涼藥物的藥方,就不可使用。痘瘡剛開始時所用的發散藥方,也不可使用。剛開始用四豆飲去除綠豆是比較好的做法。疹子從頭到尾都是木氣的問題。痘瘡剛開始是木氣的問題,之後則是衛氣的問題。

衛氣嚴重敗壞,收斂功能無法恢復,所以痘瘡後期多用黃耆來補衛氣。過去使用升麻葛根湯來治療痘瘡和疹子,這種疏泄的疾病又加上升散的藥物,沒有不吃了之後病情加重的。誤認為痘瘡和疹子是胎毒,所以使用升麻葛根來提升。如果連原理都搞錯了,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呢?王孟英在稀痘湯中加入大量的金銀花、生甘草來解毒。其實木氣失調就是一種毒,用豆類調和木氣就能夠解毒。金銀花和甘草不應該加入。

麻疹要忌用黃耆,因為黃耆的藥性是上升的,只適合衛氣敗壞的疾病,不適合熱在營分的疾病。

《福幼篇》裡關於痘瘡的各個章節,內容都是可信的,很值得購買閱讀。把書中的「毒」字改成「病」字就更好了。天地最大的德行是「生」,「生」是天地陰陽調和的結晶,說成是胎毒,真是太可笑了。《福幼篇》認為麻疹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是不對的,這是因為不懂得治療原則的緣故。痘瘡如果長得小而圓就是好的現象。

除了疹子之外,還有一種叫痄腮的疾病。這種病剛開始會怕冷發熱,也可能不會怕冷發熱。耳朵後面或腮下會腫起來而且摸起來硬硬的。藥方是用巴戟天、甜蓯蓉各一錢,麥冬、龜板、鱉甲、地丁、昆布、海藻各五分,厚朴、半夏、沙參、橘皮各三分,加上紅棗兩枚。溫服之後就會痊癒。如果有怕冷發熱、舌苔膩的症狀,再加薄荷、桑葉各五分就會痊癒。

這也是春天木氣疏泄的疾病。木氣不足,疏泄的作用一啟動,就會向上升,無法下降。耳朵後面和腮下是膽經木氣下降的路徑。所以木氣會聚集在這裡而無法散開。巴戟天、甜蓯蓉可以補肝腎上升的陽氣,龜板、鱉甲可以補肺膽下降的陰氣,地丁、昆布、海藻、厚朴、半夏、橘皮可以降膽、肺、胃之氣,沙參、麥冬可以滋養肺陰,並幫助下降的功能,紅棗可以補中氣,薄荷、桑葉可以疏散肺氣的鬱滯。

這種病在春天比較常見,只是因為經絡部位的關係,所以病情很輕微。但是如果不懂得補益木氣來幫助它的升降功能,反而使用寒涼或發散的藥物,就會傷害到中氣。中氣更加虛弱,升降功能更加阻滯,以致於積聚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最後需要開刀才能解決。這也是醫生在治療初期沒有謹慎造成的過錯。剛開始如果只服用黑豆湯也會有效,因為黑豆可以調理木氣,並且有助於膽經的氣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