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下篇 (3)
古方下篇 (3)
1. 古方下篇
寒霍亂,用理中丸,易治之中虛也。如非寒濕多津液多之中虛,誤服乾薑,劫損真陰,致人於死。風熱暑濕燥寒,皆能吐利,此吐利乃因寒濕也。
凡中虛之病,認為當用炙甘草補中,服炙草後反覺胸腹橫滯者,便是陰虛。此津液不足,脈絡枯澀,故不受炙甘草之剛性。可用冰糖,冰糖覺熱,可用白糖飴糖。如陰虛之家,津液枯燥,又不能不用中氣藥者,須避去甘味。可用山藥,扁豆,糯米均佳。冰糖性聚,如虛勞咳嗽服之,病必加重。
陰虛的中虛,淡豆豉亦佳。淡豆豉養中調中,又能宣洩和平。陰虛液枯,腠理必滯,故宜豆豉去滯。如兩尺無脈者,陰液太枯,扁豆補土,亦不可用,土氣能傷水也。
凡百病皆有中氣關係,中氣之治,有溫中,養中,補中,調中,顧中之刖,乾薑為溫中之法,白朮炙草扁豆黨參為補中之法,冰糖白糖飴糖山藥扁豆糯米為養中之法。調中者、用清輕之品以去滯、顧中者,用藥須照顧中氣,不可損傷中氣也。
學醫最易蹈先入為主之弊。一蹈此弊,即易偏執。本篇所引經方,須將各方合成一個整的去研究明瞭,自無先入為主之患。偏於寒潤者,易敗脾胃之陽;偏於燥熱者,易劫肝肺之陰,皆能致人於死地。肝肺陰液被劫,即成癆瘵而死;脾胃陽敗,即滑瀉而死。脾胃陽敗,死在目前;陰液被劫,死在後日。死因陰虛,誤用剛燥之罪也。
人之有生,先有中氣,後有四維。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連輪行,輪運軸靈。無論何病,中氣尚存,人即不病。中氣漸復,病即能愈。故學醫必先從中氣學起,自然一本萬殊,頭頭是道。萬殊一本,滴滴歸源。乾薑傷陰液,用理中丸一錢,乾薑只合一分,慎用之意也。乾薑所以溫中寒,先以老生薑嚼服而不知甚辣,便是中寒之證。
經方皆重證據。故桂枝湯證,在發熱汗出脈緩六字。發熱汗出,榮衛疏泄,用芍藥以收斂疏泄之證也。脈緩為虛,用炙甘草紅棗補虛之證也。麻黃湯證,在惡寒身痛脈緊六字。惡寒身痛脈緊,衛氣閉斂,用麻黃以疏泄閉斂之證也。經方不言症而言證。即是用藥之證。嚼生薑而不甚辣,初學用乾薑之證也。
理中丸之證,脈微,吐利,氣微,不渴,皆是。本書首列理中丸,係認識中氣如軸四維如輪之法,非教人以熱藥入手之法。中寒病少有,夏月上熱下寒之大氣中,人食生冷,則多有之。
吐有因於熱者,食入即吐,生甘草一錢,生大黃五分煎服,其脈必實也。吐有因於胃虛者,朝食幕吐,脾胃之根氣不足,腎氣丸一兩,分五次吞服。其脈必虛也。吐與嘔之辨,與利之寒熱之辨,詳下文柴胡湯中。有因停食而利者。詳時病篇水瀉中及兒病篇中。停食水瀉。忌補中藥。有用補中藥者,必以疏通藥為主乃可。
白話文:
古方下篇
因寒引起的霍亂,使用理中丸,主要是治療中焦虛寒。但如果不是因為寒濕導致的體內津液過多、中焦虛寒,卻誤用乾薑,會耗損體內的真陰,導致死亡。不論是風、熱、暑、濕、燥、寒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嘔吐或腹瀉,但這些嘔吐腹瀉,往往是因為體內有寒濕的關係。
凡是屬於中焦虛弱的病症,一般認為應該使用炙甘草來補益中焦。但是如果服用炙甘草後,反而覺得胸腹脹滿,這就表示是陰虛。這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脈絡乾澀,所以無法承受炙甘草的溫燥藥性。這時可以使用冰糖,如果覺得冰糖太熱,也可以改用白糖或麥芽糖。如果屬於陰虛體質,津液枯燥,又必須使用補中氣的藥物,就必須避開有甜味的藥材。可以使用山藥、扁豆、糯米等,這些都很好。冰糖的性質比較容易凝聚,如果虛勞咳嗽的人服用,病情必定會加重。
陰虛造成的中焦虛弱,淡豆豉也是很好的選擇。淡豆豉可以養中、調中,又能平和地疏通氣機。陰虛體液枯竭,皮膚腠理必定會阻塞,所以適合用豆豉來疏通氣機。如果兩手脈搏都摸不到,表示陰液太過枯竭,連扁豆這種補脾胃之氣的藥物,也不能使用,因為脾胃的土氣會傷害腎水。
所有的疾病都與中氣有關係,治療中氣的方法,有溫中、養中、補中、調中、顧中等。乾薑是用來溫中寒的方法;白朮、炙甘草、扁豆、黨參是用來補中氣的方法;冰糖、白糖、麥芽糖、山藥、扁豆、糯米是用來滋養中氣的方法。調中,是用性質清淡的藥材來去除身體的阻塞。顧中,是用藥時必須顧及中氣,不能損傷中氣。
學醫最容易犯先入為主的錯誤。一旦陷入這種錯誤,就容易產生偏執。本篇所引用的經方,必須將各個方劑整合起來,完整地研究明白,才能避免先入為主的錯誤。如果偏向使用寒涼滋潤的藥物,容易損傷脾胃的陽氣;如果偏向使用燥熱的藥物,容易耗損肝肺的陰液,這些都可能導致死亡。肝肺的陰液被耗損,就會形成癆病而死;脾胃的陽氣衰敗,就會腹瀉而死。脾胃陽氣衰敗,會很快死亡;陰液被耗損,會在日後死亡。死亡的原因是陰虛,這是誤用燥熱藥物的過錯。
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先有中氣,然後才有四肢。中氣就像車軸,四肢就像車輪,車軸帶動車輪轉動,車輪運轉使車軸靈活。無論是什麼疾病,只要中氣還存在,人就不會生病。中氣慢慢恢復,疾病就能痊癒。所以學醫必須先從中氣學起,自然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萬法歸一,最終都能回到本源。乾薑會損傷陰液,所以使用理中丸時,乾薑的用量應該只有一分,要謹慎使用。乾薑之所以能溫中寒,是因為當你嚼服老生薑時,如果感覺不到辛辣,就表示是體內有中寒的症狀。
經方都非常重視證據。所以桂枝湯的證候,重點在發熱、汗出、脈緩六個字。發熱汗出,表示營衛之氣疏泄,所以要用芍藥來收斂疏泄的症狀。脈緩表示虛弱,所以要用炙甘草、紅棗來補益虛弱的症狀。麻黃湯的證候,重點在惡寒、身痛、脈緊六個字。惡寒、身痛、脈緊,表示衛氣閉塞,所以要用麻黃來疏泄閉塞的症狀。經方不說症狀,而說證候,證候就是用藥的依據。嚼生薑如果感覺不到很辣,就是初學者可以使用乾薑的徵兆。
理中丸的證候,重點在脈微、嘔吐、腹瀉、氣虛、不口渴等症狀。本書首先提到理中丸,是讓大家認識中氣就像車軸、四肢就像車輪這個道理,不是教大家一開始就使用熱性的藥物。中寒的病症很少見,通常在夏天暑熱的氣候下,人們食用生冷食物才會容易發生。
嘔吐的原因有熱證,如果吃了東西就吐,可以使用生甘草一錢、生大黃五分煎服,這時脈搏一定是強實的。嘔吐的原因也有胃虛,如果早上吃了東西,晚上才吐出來,表示是脾胃的根本之氣不足,可以使用腎氣丸一兩,分五次吞服,這時脈搏一定是虛弱的。嘔吐和乾嘔的區別,以及腹瀉寒熱的區別,會在後面的柴胡湯篇中詳細說明。腹瀉的原因有時是因食物停滯,這會在後面的時病篇中的水瀉和兒病篇中詳細說明。因為食物停滯造成的水瀉,不能使用補中氣的藥物。如果真的需要使用補中氣的藥物,必須以疏通的藥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