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醫方考》是明代著名醫學家吳昆心血所凝的醫學著作,成書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這部書並非僅僅羅列醫方,而是吳昆針對當時醫學界重方輕論、盲目施治的積弊,傾注十八年心力,旨在透過對歷代醫方進行嚴謹的考證與深入的解析,揭示醫方背後的理論依據、臨床應用精髓及其變通之道,冀望後世醫者能真正掌握醫術,達到濟世救人的崇高目標。

吳昆在書序中開宗明義地闡述了他的編撰動機與醫學觀。他指出,「上醫治未病」,而用於治療已病之「方」,雖為「醫之粗」,卻不可或缺。然而,許多醫者捨棄醫學的奧秘——經論,僅憑經驗或傳承習方,不明方義、不辨病證、不識藥性,便率爾用藥,這不僅難以治癒病人,反而可能造成傷害。因此,吳昆立志梳理古昔良醫的七百餘首名方,並非簡單記錄,而是「揆之於經,酌以心見,訂之於證」,從多個維度進行「考」:考其方藥組成與原理、考其對應的見證、考其名義來源、考其歷史事蹟、考其臨床變通方法、考其成功與失敗之處,以及考其所以然的深層原因。這種對醫方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證與分析,是本書最核心的特色與價值所在。

全書共分六卷,結構嚴謹,按病症門類編排,廣泛涵蓋了中醫內、外、婦、兒科的常見疾病。在每一病症門類下,吳昆首先對該病證的病因病機進行探討,常會徵引歷代各家學說,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加以辨析。以卷一的「中風門」為例,他首先概述了風邪的特性:「風者,百病之長,得行天之象,故其發也暴。」繼而引述了金元時期劉河間「主火」、李東垣「主氣」、朱丹溪「主濕」等不同學派對中風病因的認識,並表示自己在選方時並不拘泥於一家之說,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體現了其中和折衷、融會貫通的學術態度。他強調,無論是外感風邪,還是內生的風、火、氣、濕,都是導致中風的原因,需要綜合分析。

在方劑的收錄與解釋方面,《醫方考》展現了極高的學術價值。書中精選的名方,每一首都有詳細的組成、功用解釋,並結合病機分析其配伍原理。例如,針對中風初起、痰涎壅盛的危急情況,書中收錄了「稀涎散」。吳昆不僅列出處方(豬牙皂角、白礬),還詳述了藥物功效,如白礬「咸能軟頑痰,苦能吐涎沫」,皂角「辛能利氣竅,咸能去汙垢」。更重要的是,他從病機角度闡釋了此方「奪門之兵」的作用:中風暴僕是由於「濁邪風湧而上,則清陽失位」,導致痰涎壅塞,此時應「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先用吐法開通氣道。但他同時引述醫家經驗,強調「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便止」,切不可過度攻痰,以免「無液以養筋,能令人攣急偏枯」,體現了臨床應用的精細與權衡。

再如治療中風昏迷、口噤不開的「通頂散」,吳昆分析了藜蘆、人參、細辛等藥物的配伍,特別指出其「相反而相用」的原理,以及石膏「重以墜之」、甘草「平以緩之」的作用,揭示了複雜配方背後的科學性。對於用於急救開竅的「蘇合香丸」,他解釋了其運用諸多辛香藥材的原因在於「非香竄不能開竅」、「非辛熱不能通塞」,同時也引用丹溪的謹慎觀點,提醒醫者此方「但可用之以救急,慎毋令人多服」,反映了其在推崇名方療效的同時,不忘提示潛在風險與應用禁忌,態度極為嚴謹。

吳昆不僅闡述方藥原理,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他提供的治療方法往往具體而實用,並結合中醫理論進行解釋。例如,針對中風口噤,他推薦使用烏梅擦牙關,並以「酸先入筋」這一中醫學說作為理論依據。這種從具體治療手段到理論解釋的模式,使醫者能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此外,吳昆高度強調醫方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變通與適應。他認為,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劑,只有靈活應用的醫者。他在書中提供了許多加減變化的例子,如在中風後遺症的治療中,根據氣虛夾痰濕、瘀血夾痰濕等不同病機,建議在基礎方(如四君子湯、四物湯)上加入竹瀝、桃仁、紅花等藥物,以達到補氣行痰、活血化瘀、利竅排痰的多重治療目的。這種強調個性化治療、隨證變化的思想,是中醫臨床實踐的精髓,也是吳昆對醫方應用的重要貢獻。

《醫方考》不僅傳承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學的理論與方劑精華,更融入了吳昆本人的臨床經驗與學術創見。他在繼承中求發展,如對小續命湯的討論,便是在經典方劑基礎上結合自身認識進行發揮。他對歷代醫家學說的融會貫通,對藥物性能的細緻分析,對病機病證的精準把握,無不體現了他深厚的學術功底與卓越的臨床能力。

總結而言,《醫方考》的核心理念在於「辨證施治」與「方劑科學性」。吳昆認為,治療的根本在於準確辨識病證,理解氣血陰陽、五行生克的變化規律,再據此選擇和運用方劑。他對每一個方劑的解釋,都力求闡明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以及藥物間相互協作、制約的關係,使醫者明白藥效產生的機理,而非僅僅記住藥方。書中對甘草等藥物「緩急調和」作用的強調,便體現了他對藥物整體協同效應的重視。更值得稱道的是,吳昆在字裡行間流露出濃郁的人文精神。他認為習醫的最終目的在於「濟世救人」,醫者應當具備仁心與責任感,不應為名利所縛,更不能因無知而誤人性命。他期望讀者能深入鑽研,理解醫理,靈活應變,而非迷信方藥。

《醫方考》的價值跨越時代,對現代醫學仍有啟示意義。書中對疾病整體性、複雜性的認識,以及強調個體差異、主張個性化治療的理念,與現代醫學的整體觀、精準醫療、個性化醫療方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對古典醫方進行系統考證、結合臨床經驗進行分析的方法,也為當代中醫藥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範例和思路。

綜上,《醫方考》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臨床實用性的中醫經典著作。吳昆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歷代名方進行了系統、全面、深入的考證與解析。他強調經論與醫方的結合、辨證施治的根本、方藥應用的靈活變通,以及醫者的人文關懷,為後世醫者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學術資源與實踐指導。至今,《醫方考》仍是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深入理解方劑學、提升臨床能力的重要參考書,其所蘊含的醫學智慧與人文精神,閃耀著不朽的光輝。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一 (34)

卷一 (35)

卷一 (36)

卷一 (37)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