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醫方考》是明代著名醫學家吳昆心血所凝的醫學著作,成書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這部書並非僅僅羅列醫方,而是吳昆針對當時醫學界重方輕論、盲目施治的積弊,傾注十八年心力,旨在透過對歷代醫方進行嚴謹的考證與深入的解析,揭示醫方背後的理論依據、臨床應用精髓及其變通之道,冀望後世醫者能真正掌握醫術,達到濟世救人的崇高目標。
吳昆在書序中開宗明義地闡述了他的編撰動機與醫學觀。他指出,「上醫治未病」,而用於治療已病之「方」,雖為「醫之粗」,卻不可或缺。然而,許多醫者捨棄醫學的奧秘——經論,僅憑經驗或傳承習方,不明方義、不辨病證、不識藥性,便率爾用藥,這不僅難以治癒病人,反而可能造成傷害。因此,吳昆立志梳理古昔良醫的七百餘首名方,並非簡單記錄,而是「揆之於經,酌以心見,訂之於證」,從多個維度進行「考」:考其方藥組成與原理、考其對應的見證、考其名義來源、考其歷史事蹟、考其臨床變通方法、考其成功與失敗之處,以及考其所以然的深層原因。這種對醫方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證與分析,是本書最核心的特色與價值所在。
全書共分六卷,結構嚴謹,按病症門類編排,廣泛涵蓋了中醫內、外、婦、兒科的常見疾病。在每一病症門類下,吳昆首先對該病證的病因病機進行探討,常會徵引歷代各家學說,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加以辨析。以卷一的「中風門」為例,他首先概述了風邪的特性:「風者,百病之長,得行天之象,故其發也暴。」繼而引述了金元時期劉河間「主火」、李東垣「主氣」、朱丹溪「主濕」等不同學派對中風病因的認識,並表示自己在選方時並不拘泥於一家之說,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體現了其中和折衷、融會貫通的學術態度。他強調,無論是外感風邪,還是內生的風、火、氣、濕,都是導致中風的原因,需要綜合分析。
在方劑的收錄與解釋方面,《醫方考》展現了極高的學術價值。書中精選的名方,每一首都有詳細的組成、功用解釋,並結合病機分析其配伍原理。例如,針對中風初起、痰涎壅盛的危急情況,書中收錄了「稀涎散」。吳昆不僅列出處方(豬牙皂角、白礬),還詳述了藥物功效,如白礬「咸能軟頑痰,苦能吐涎沫」,皂角「辛能利氣竅,咸能去汙垢」。更重要的是,他從病機角度闡釋了此方「奪門之兵」的作用:中風暴僕是由於「濁邪風湧而上,則清陽失位」,導致痰涎壅塞,此時應「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先用吐法開通氣道。但他同時引述醫家經驗,強調「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便止」,切不可過度攻痰,以免「無液以養筋,能令人攣急偏枯」,體現了臨床應用的精細與權衡。
再如治療中風昏迷、口噤不開的「通頂散」,吳昆分析了藜蘆、人參、細辛等藥物的配伍,特別指出其「相反而相用」的原理,以及石膏「重以墜之」、甘草「平以緩之」的作用,揭示了複雜配方背後的科學性。對於用於急救開竅的「蘇合香丸」,他解釋了其運用諸多辛香藥材的原因在於「非香竄不能開竅」、「非辛熱不能通塞」,同時也引用丹溪的謹慎觀點,提醒醫者此方「但可用之以救急,慎毋令人多服」,反映了其在推崇名方療效的同時,不忘提示潛在風險與應用禁忌,態度極為嚴謹。
吳昆不僅闡述方藥原理,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他提供的治療方法往往具體而實用,並結合中醫理論進行解釋。例如,針對中風口噤,他推薦使用烏梅擦牙關,並以「酸先入筋」這一中醫學說作為理論依據。這種從具體治療手段到理論解釋的模式,使醫者能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此外,吳昆高度強調醫方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變通與適應。他認為,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劑,只有靈活應用的醫者。他在書中提供了許多加減變化的例子,如在中風後遺症的治療中,根據氣虛夾痰濕、瘀血夾痰濕等不同病機,建議在基礎方(如四君子湯、四物湯)上加入竹瀝、桃仁、紅花等藥物,以達到補氣行痰、活血化瘀、利竅排痰的多重治療目的。這種強調個性化治療、隨證變化的思想,是中醫臨床實踐的精髓,也是吳昆對醫方應用的重要貢獻。
《醫方考》不僅傳承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學的理論與方劑精華,更融入了吳昆本人的臨床經驗與學術創見。他在繼承中求發展,如對小續命湯的討論,便是在經典方劑基礎上結合自身認識進行發揮。他對歷代醫家學說的融會貫通,對藥物性能的細緻分析,對病機病證的精準把握,無不體現了他深厚的學術功底與卓越的臨床能力。
總結而言,《醫方考》的核心理念在於「辨證施治」與「方劑科學性」。吳昆認為,治療的根本在於準確辨識病證,理解氣血陰陽、五行生克的變化規律,再據此選擇和運用方劑。他對每一個方劑的解釋,都力求闡明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以及藥物間相互協作、制約的關係,使醫者明白藥效產生的機理,而非僅僅記住藥方。書中對甘草等藥物「緩急調和」作用的強調,便體現了他對藥物整體協同效應的重視。更值得稱道的是,吳昆在字裡行間流露出濃郁的人文精神。他認為習醫的最終目的在於「濟世救人」,醫者應當具備仁心與責任感,不應為名利所縛,更不能因無知而誤人性命。他期望讀者能深入鑽研,理解醫理,靈活應變,而非迷信方藥。
《醫方考》的價值跨越時代,對現代醫學仍有啟示意義。書中對疾病整體性、複雜性的認識,以及強調個體差異、主張個性化治療的理念,與現代醫學的整體觀、精準醫療、個性化醫療方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對古典醫方進行系統考證、結合臨床經驗進行分析的方法,也為當代中醫藥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範例和思路。
綜上,《醫方考》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臨床實用性的中醫經典著作。吳昆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歷代名方進行了系統、全面、深入的考證與解析。他強調經論與醫方的結合、辨證施治的根本、方藥應用的靈活變通,以及醫者的人文關懷,為後世醫者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學術資源與實踐指導。至今,《醫方考》仍是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深入理解方劑學、提升臨床能力的重要參考書,其所蘊含的醫學智慧與人文精神,閃耀著不朽的光輝。
序
卷一 (1)
- 卷一
- 中風門第一
- 烏梅擦牙關方
- 稀涎散
- 通頂散
- 蘇合香丸
- 防風通聖散
- 升麻葛根湯
- 小柴胡湯
- 太無神朮散
- 桃仁承氣湯
- 清暑益氣湯
- 五苓散
- 六和湯
- 藿香正氣散
- 二陳湯
- 麻黃湯
- 瓜蒂散
-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 大承氣湯
- 枳實梔子豆豉大黃湯
- 調胃承氣湯
- 九味羌活湯
- 蠲痹湯
- 八味順氣散
- 小續命湯
- 二妙散
- 桂枝加大黃湯
- 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方
-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 參蘇飲
- 甘桔湯
- 人參白虎湯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一 (34)
卷一 (35)
卷一 (36)
卷一 (37)
卷二 (1)
- 卷二
- 火門第八
- 井花水
- 甘梨漿
- 煉秋石
- 導赤散
- 三黃瀉心湯
- 龍膽瀉肝湯
- 左金丸
- 當歸龍薈丸
- 葛根橘皮湯
- 陽毒升麻湯
- 玄參升麻湯
- 消毒犀角飲子
- 消風散
- 化斑湯
- 調中湯
- 大建中湯
- 清脾飲
- 五神丸塞鼻法
- 清六丸
- 溫六丸
- 十全大補湯
- 真人養臟湯
- 泄瀉門第十二
- 白朮茯苓湯
- 胃苓湯
- 回生散
- 冷香飲子
- 華佗危病方
- 《三因》吐法
- 痰門第十五
- 千緡湯
- 導痰湯
- 定喘湯
- 五味子湯
- 附子理中湯
- 丁香半夏丸
- 人參蛤蚧散
- 犀角地黃湯
- 補中益氣湯
- 六味地黃丸
- 六君子湯
- 大補丸
- 三花神祐丸
- 紅丸子
- 三補丸
卷二 (2)
- 瀉黃散
- 升陽散火湯
- 瀉白散
- 瘧門第十
- 麻黃羌活湯
- 白芷湯
-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 香薷湯
- 七棗湯
- 蜀漆散
- 三解湯
- 截瘧七寶飲
- 鱉甲煎丸
- 香連丸
- 木香檳榔丸
- 敗毒散
- 益黃散
- 升陽除濕防風湯
- 錢氏白朮散
- 戊己丸
- 訶黎勒散
- 九蒸蒼朮散
- 三子養親湯
- 潤下丸
- 順氣消食化痰丸
- 青州白丸子
- 六君子湯
- 久喘良方
- 咳嗽門第十七
- 消風百解散
- 補肺湯
- 犀角地黃湯
- 當歸龍薈丸
- 左金丸
- 補中益氣湯
- 龍膽瀉肝湯
卷二 (3)
- 阿膠散
- 大補丸
- 滋腎丸
- 三補丸
- 補中益氣湯
-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 柴平湯
- 痢門第十一
- 芍藥湯加芒硝方
- 漿水散
- 劉草窗痛瀉要方
- 五味子散
- 椒附丸
- 二神丸
- 清氣化痰丸
- 指迷茯苓丸
- 滾痰丸
- 控涎丹
- 三花神祐丸
- 金沸草散
- 六味地黃丸
- 順氣消食化痰丸
- 瓊玉膏
- 潤肺湯
卷二 (4)
卷二 (5)
卷三 (1)
- 卷三
- 虛損勞瘵門第十八
- 黃耆湯
- 二母散
- 人參固本丸
- 四物粱米湯
- 枸杞酒
- 生脈散
- 虎骨酒
- 龜鹿二仙膠
- 玉屏風散
- 崔氏八味丸
- 補腎丸
- 補天丸
- 童便
- 股肉
- 柴前梅連散
- 死人枕天靈蓋敗龜板紅鉛說
- 二十四味流氣飲《和劑》
- 四生丸
- 黃連解毒湯
- 側柏散
- 晚漱治牙宣
- 小薊飲子
- 理中加丁香湯
- 竹茹湯
- 雄礬瓜蒂散
- 呃逆門第二十四
- 橘皮竹茹湯
- 丁香柿蒂竹茹湯
- 木香調氣散
- 噎膈門第二十六
- 《深師》七氣湯
- 韭汁飲
- 栝蔞實丸
- 升陽益胃湯
- 大黃䗪蟲丸
- 四君子湯
- 麥煎散
- 歸脾湯
- 八珍湯
- 虎潛丸
- 獨參湯
- 四物湯
- 黃芩芍藥湯
卷三 (2)
- 天王補心丹
- 半夏湯
- 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
- 豬膏酒
- 人參養榮湯
- 加味逍遙散
- 安神丸
- 歸脾湯
- 升陽益胃湯
- 虎潛丸
- 滋陰大補丸
- 補火丸
- 秦艽鱉甲散
- 柴胡
- 三黃丸
- 麥煎散
- 氣門第二十
- 獨參湯
- 四君子湯
- 血證門第二十一
- 四物湯
- 當歸補血湯
- 人中白
- 生地黃自然汁
- 茜根散
- 黃芩芍藥湯
- 止衄散
- 人參飲子
- 小薊琥珀散
- 牛膝膏
- 玄胡索散
- 胃風湯
- 槐花散
- 酒煮黃連丸
- 柏灰散
- 人參樗皮散
- 翻胃門第二十五
- 韭汁牛乳飲
- 驢尿一物飲
- 螺泥丸
- 九蒸大黃
- 附子散
- 回令丸
- 食鬱越鞠丸
- 蒜齏酢
- 染靛
- 八珍湯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四 (1)
- 卷四
- 脾胃門第二十八
- 參苓白朮散
- 錢氏益黃散
- 調中益氣湯
- 升陽順氣湯
- 伏龍肝
- 傷食門第二十九
- 保和丸
- 枳朮丸
- 葛花解酲湯
- 麻黃葛根湯
- 五疸門第三十四
- 丹溪治黃疸方
- 桂枝加黃耆湯
- 茵陳五苓散
- 茵陳茯苓湯
- 茵陳四逆湯
- 硝石礬石散
- 大黃甘草飲子
- 八味丸
- 加味五皮飲
- 疏鑿飲子
- 大橘皮湯
- 雞矢醴散
- 香棗丸
- 大戟棗子
- 小便不通門第三十八
- 倒換散
- 八正散加木香湯
- 韭子一物丸
- 淋澀門第四十
- 三生益元散
- 木香湯
- 參苓琥珀湯
- 精濁門第四十一
- 九龍丹
- 珍珠粉丸
- 水陸二仙丹
- 大補黃耆湯
- 調衛湯
- 艾煎茯苓散
- 柴葉
- 積聚癥瘕門第四十四
- 倒倉法
- 鹽湯探吐法
卷四 (2)
- 枳實導滯丸
- 備急丸
- 鹽湯探吐法
- 杏仁
- 糯米
- 醇酒
- 橄欖
- 白曲
- 芽茶
- 山楂
- 淡豆豉
- 麝香
- 茵陳梔子大黃湯
- 梔子柏皮湯
- 抵當丸
- 大溫中丸
- 棗礬丸
- 消渴門第三十五
- 丹溪消渴方
- 朽木湯
- 葛花葛根
- 烏梅
- 香薷
- 北梨甘蔗
- 人參
- 水腫門第三十六
- 嚴氏實脾散
- 舟車丸
- 《千金》苦瓠圓
- 麥門冬飲
- 鐵服丸
- 熨臍法
- 探吐法
- 大螺著少腹法
- 小便不禁門第三十九
- 縮泉丸
- 八味丸
- 萆薢分清飲
- 石葦散
- 清心蓮子飲
- 琥珀散
- 妙香散
- 治濁固本丸
- 韭子
- 自汗門第四十二
- 盜汗門第四十三
- 當歸六黃湯
- 黃耆六一湯
- 正氣湯
- 肥氣丸息賁丸伏梁丸痞氣奔豚丸五方總考
- 《三因》散聚湯
- 伏翼屎
- 古方治積聚藥總考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五 (1)
- 卷五
- 痿痹門第四十五
- 肺熱湯
- 人尿
- 六味地黃丸如黃柏知母方
- 天雄附子川烏硫黃蜀椒蛇床子韭子小茴香八物考
- 蒲黃湯
- 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
- 痙門第四十七
- 桂枝
- 癇門第四十八
- 續命湯加紫蘇陳皮方
- 孔子大聖枕中方
- 痛風門第五十二
- 丹溪主上中下通用痛風方
- 趕痛湯
- 豨薟丸事考
- 甘桔防風湯
- 火刺纏喉風法
- 針急喉閉方
- 喉中紅赤用針出血法
- 筆針
- 巧匠取喉鉤
- 瓜蒂散搐鼻法
- 出血法
- 腹痛門第五十六
- 二姜丸
- 丁香止痛散
- 扶陽助胃湯
- 《三因》七氣湯
- 玄胡酒
- 韭汁酒
- 小胃丹
- 嚴氏推氣散
- 腰痛門第五十八
- 青娥丸加黃柏知母方
- 獨活寄生湯
- 補中益氣湯加黃柏知母方
- 杉木湯
- 敷螺法
- 宣州木瓜
- 眼疾門第六十一
- 消風養血湯
卷五 (2)
- 厥證門第四十六
- 六物附子湯
- 利驚丸
- 茶子吐法
- 癲狂門第四十九
- 大黃一物湯
- 麻仁煎
- 苦參丸
- 生鐵落
- 桑枝煎
- 癘風門第五十三
- 愈風丹
- 頭病門第五十五
- 加味二陳湯
- 辛夷散
- 三五七散
- 半夏白朮天麻湯
- 雄檳丸
- 冰煎理中丸
- 脅痛門第五十七
- 抑青丸
- 腎著湯
- 豬腰青鹽杜仲方
- 七疝門第五十九
- 吳茱萸加附子湯
- 升陽除濕湯
- 㿗疝無治法
- 腳氣門第六十
- 防己飲
- 越婢湯
- 益陰腎氣丸
- 療本滋腎丸
- 干熟地黃丸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六 (1)
- 卷六
- 蟲門第六十五
- 化蟲丸
- 靈砂丹
- 蟲藥總考
- 痔漏諸藥總考
- 疥瘡門第六十七
- 玉燭散
- 當歸補血湯加防風連翹方
- 加品
- 疥瘡塗藥總考
- 暴死門第六十八
- 六君子湯加天麻方
- 生脈散加香薷方
- 五磨飲子
- 火醋熏鼻法
- 補拜法
- 痘門第六十九
- 惺惺散
- 加味紅綿散
- 消毒飲
- 加味如聖散
- 紫草化毒湯
- 前胡化斑散
- 辰砂益元散
- 加味導赤散
- 七正散
- 白朮茯苓澤瀉湯
- 保元湯
- 當歸活血湯
- 獨聖散
- 砂仁益黃散
- 十二味異功散
- 止痛活血散
- 如神散
- 四聖挑疔散
- 人牙散
- 固經丸
- 白芷黃荊實瓦壟子治白帶考
- 白葵花紅葵花治赤白帶下考
- 桃仁紅花蘇木玄胡索肉桂山楂蒲黃考
- 醋灰熏鼻法
- 紅花酒
- 豬腎湯
卷六 (2)
- 蘭
- 雷丸
- 檳榔散石榴根煎
- 痔漏門第六十六
- 四物湯加黃芩黃柏槐花方
- 抱龍丸
- 羌活透肌湯
- 透肌散
- 再造丸
- 四順清涼飲
- 蜜棗導法
-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 活血散
- 退火回生散
- 內托散
- 挑疔散
- 痘證七日八日九日間所用方藥考
- 內解散
- 托裡散
- 十一味木香散
- 二神散
- 救生散(即無比散)
- 蟬蛻散
- 大連翹飲
- 十三味敗毒散
- 瀉肝散
- 《千金》白馬毛散
- 半夏茯苓湯
- 橘皮湯
- 黑神散
- 《千金》神造湯
- 升陽舉經湯
- 獨活湯
- 莨菪酒硝石飲
卷六 (3)
- 肉豆蔻丸
- 南金散
- 水楊柳洗法(春夏用葉,秋冬用根)
- 痘症十日以後宜用諸方考
- 復明散
- 清胃湯
- 犀角黃連湯
- 走馬牙疳敷藥方
- 治痘瘡濕爛方
- 妊娠患痘宜用方考
- 罩胎散
- 白朮條芩考
- 膠艾湯
- 砂仁蔥白湯
- 犀角散
- 四物湯加芩連姜夏方
- 紫蘇飲
- 當歸補血湯加蔥白方
- 免懷湯
- 廣嗣門第七十一
- 長春廣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