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天王補心丹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玄參(炒),丹參(炒),遠志(炒),桔梗(各五錢),生地黃(四兩,淨洗),五味子(炒),當歸(酒洗),麥門冬(去心,炒),天門冬(去心,炒),柏子仁(炒),酸棗仁(炒,各一兩)

過勞其心,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時溏利,口內生瘡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黨參(去掉根須),白茯苓(去掉外皮),玄參(炒過),丹參(炒過),遠志(炒過),桔梗(各五錢),生地黃(四兩,清洗乾淨),五味子(炒過),當歸(用酒洗過),麥門冬(去掉芯,炒過),天門冬(去掉芯,炒過),柏子仁(炒過),酸棗仁(炒過,各一兩)

過度勞心,精神恍惚健忘,大便有時乾澀難解,有時腹瀉,嘴裡生瘡,此方主治。

心者,神明之臟,過於憂愁思慮,久久則成心勞。心勞則神明傷矣,故忽忽喜忘。心主血,血濡則大便潤,血燥故大便難。或時溏利者,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內生瘡者,心虛而火內灼也。人參養心氣,當歸養心血,天、麥門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熱,柏仁、遠志所以養心神,五味、棗仁所以收心液,茯苓能補虛,桔梗能利膈。諸藥專於補心,勞心之人宜常服也。

白話文:

心臟是儲藏神明的地方,如果過於憂愁思慮,長久下來就會導致心臟疲勞。心臟疲勞則神明受損,所以出現健忘的狀況。心臟主血,血潤則大便鬆軟,血乾燥則大便難以排出。有時腹瀉,是心火不足以生脾土所致。口內生瘡,是心虛而內火灼傷所致。人參養心氣,當歸養心血,天門冬、麥門冬可以增益心津,生地、丹參、玄參可以清心熱,柏仁、遠志可以養心神,五味子、棗仁可以斂心液,茯苓可以補虛,桔梗可以利膈。這些藥物專於補心,勞心的人應該經常服用。

此方之傳,未考所自。偈云:昔者志公和尚,日夕講經,鄧天子憫其勞也,錫以此方,因得名焉,載在經藏,今未辨其真偽,異日廣求佛典而搜之。

白話文:

這個藥方的來源,尚未考證出處,有偈語說,從前志公和尚每天晚上講經,唐宣宗可憐他辛苦,於是賜予這個藥方,因此得名,記載在佛教經典中,但是現在還無法確定它的真偽,以後會廣泛尋找佛經來考證。

2.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鎊),生地黃,白芍藥,牡丹皮

勞心動火,吐血、衄血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 生犀角(鎊):犀牛角,磨成粉末狀。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 生地黃:生地黃,曬乾的根。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 白芍藥:白芍藥,曬乾的根。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的功效。

  • 牡丹皮:牡丹皮,曬乾的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勞心動火,吐血、流鼻血的人,使用此方藥來治療。

心屬火而主脈,過勞其心,則火妄動而血湧溢,越竅而出,則為吐為衄者勢也。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故以涼心之藥主之。生犀能解心熱,生地能涼心血,白芍、丹皮酸寒之物也,酸者入肝,寒者勝熱。所以心病而治肝者,肝是心之母,木能生火,故從肝而治之,乃迎奪之兵也。

白話文:

心臟屬火而掌管脈絡,如果過度勞累心臟,就會導致虛火妄動,血液溢出,從竅穴外溢,出現吐血或衄血的症狀。經典《黃帝內經》說:「治病一定要找到病根」,因此以清涼心火的藥物為主。犀牛角可以清解心熱,生地黃可以清涼心血,白芍和丹皮是酸寒的藥物,酸味入肝,寒性可以剋制熱性。因此,心臟有病而治療肝臟,是因為肝臟是心臟的母親,木能生火,所以從肝臟著手治療,這就是「迎奪之兵」的策略。

3. 四物粱米湯

粱米,稻米,黍米(各一升),蠟(如彈丸大,後入,以化為度)

心勞吐衄,久服寒涼之劑,因壞脾胃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小米、稻米、黍米(各一升),蠟(如彈珠大,最後放入,以融化為度)。

心因勞累而嘔吐帶血,長期服用寒涼藥物,因此損壞脾胃造成的,用此藥方治療。

心是脾之母,脾是心之子。脾因寒涼而壞,則必盜母氣以自養,而心益病矣,求其不殆得乎?故宜調脾益胃。調脾者,莫如穀氣,故用稻、粱、黍米。復用蠟者,取其厚腸胃云爾。此療子益母之義,昔之良醫皆用之。

白話文:

心臟是脾臟的母親,脾臟是心臟的孩子。脾臟如果因為寒涼而受損,就必定會盜取母親的元氣來滋養自己,這樣心臟的病情就會加重,怎麼可能不危及生命呢?所以應該調理脾臟和胃部。調理脾臟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穀物之氣,因此可以使用稻米、小米、黍米。另外再使用蠟,取其益厚腸胃的作用。這是一種治療孩子並滋養母親的方法,古代的良醫都採用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