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序
序
1. 序
上醫治未病,方無尚也,垂經論焉。經論,醫之奧者。中醫治已病,於是乎始有方。方,醫之粗也,非其得已,視斯民之疾苦,故因病以立方耳。季世人,知醫尚矣。習方,其簡也。窮經,其煩也。乃率以方授受,而求經論者無之。
白話文:
高明的醫生能治療尚未發生的疾病,所以不需要藥方,這在經典著作中也有討論。經典著作是醫學的奧祕所在。一般的醫生則是在疾病已經發生後才開始使用藥方。藥方是醫學的粗略之處,但由於看到民眾疾病的痛苦,因此根據疾病的症狀來制定藥方。到了近代,人們開始重視醫學。學習藥方比較簡單,鑽研經論則比較繁瑣複雜。所以一般都是直接傳授藥方,而沒有人再追求經論了。
舍斯道之奧,寶斯道之粗,安望其術之神良也!餘年十五志醫術,逮今十有八稔,懼辱醫名,蚤夜遑遑,惟經論是蒐,不敢自是,遊海內者數年,就有道者而贄謁之,見賤工什九,良工什一,不惟上古之經論眜焉,雖中古之方,猶弗達也。
白話文:
捨棄那些幽深的醫學理論,汲取那些實用的醫學知識,才能期待醫術的神奇效良啊!我從十五歲立志學醫,到如今已經有十八年了,我卻深怕辱沒醫生的名聲,早晚都感到惶恐不安,只是蒐集醫書理論作為學習,不敢自以為是。我遊歷天下數年,拜訪那些有學問的醫生,發現庸醫有百分之九十,良醫只有百分之十,不僅遠古的醫學理論已經無人知曉,就連中世紀的醫術,也未能廣泛流傳。
弗明方之旨與方之證及諸藥升降浮沉、寒熱溫平、良毒之性,與夫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反正類從之理,而徒執方以療病,惡能保其不殃人乎?乃為之憫惻,取古昔良醫之方七百餘首,揆之於經,酌以心見,訂之於證,發其微義,編為六卷,題之端曰《醫方考》。
白話文:
如果不明白方劑的宗旨和方劑的證候,以及各種藥物的升降浮沉、寒熱溫平、良毒的性質,以及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這些相互包含的方法,而只死守方劑來治療疾病,怎麼能夠確保不誤人呢?因此,我對此深感憐憫,收錄了古代良醫的方劑七百多首,核對經典,用自己的經驗來衡量,並根據證據來確定,發掘其精妙的意義,編寫成六卷,題名為《醫方考》。
蓋以考其方藥,考其見證,考其名義,考其事蹟,考其變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匪徒苟然志方而已。君子曰:夫夫也,弱齡譾陋,輕議古人,則昆有罪焉爾。世有覺者,觸目而疵之,從而可否之,吾幸吾之得師也。遊藝者,玩索而惜之,存而左右之,吾幸吾之朋與也。
白話文:
考究方藥,考究見證,考究名稱與意義,考究相關事蹟,考究變通情況,考究得失,考究所以然之故,豈能僅僅是敷衍了事,隨便記錄方劑就能完事。君子說:這傢伙啊,年紀輕輕就妄議前賢,那麼他就有罪了。世間有警覺的人,看到就要挑剔,跟著提出反駁,我很慶幸好有老師指導。喜好學習的人,玩味探討而珍惜,收藏在身邊,我很慶幸有這樣的朋友。
如山野之陬,湖海之遠,求良醫而不速,得開卷檢方,能究愚論而斟酌自藥焉,則吾濟人之一念也。或者尚論千古,末張、孫而本軒、岐,劣群方而優經論,則孟軻氏所謂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矣,安用夫斯籍之贅也!
皇明萬曆十二年歲次甲申孟冬月古歙吳昆序
白話文:
如同山野的偏僻角落、湖海的遙遠之地,求得良醫並非那麼容易。如果能夠打開書籍查閱醫方,就能夠研究我這愚見並斟酌自己用藥,那麼我就可以幫助需要的人。也許有人主張推崇千古以來《張仲景》、《孫思邈》、《軒轅》、《岐伯》等醫家,貶低各種藥方而推崇經方論著,那麼孟子所說的「遊於聖人之門者」就難以再述說了,怎麼用得著這些多餘的醫書呢!
大明萬曆十二年,歲次甲申,孟冬之月,古歙吳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