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一 (2)
卷一 (2)
1. 許胤宗黃耆防風湯熏蒸法
許胤宗者,唐時常州義興人也,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感風不能言,脈沉而緊,胤宗曰:口不下藥,宜以湯氣蒸之,令藥入腠理,周時可瘥。遂造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次日便得語。由是超拜義興太守。昆謂鼻氣通乎天,故無形之氣,由鼻而入,呼吸傳變,無處不之。
黃耆甘而善補,得防風而功愈速,驅風補虛,兩得之矣。自非胤宗之通達,不能主乎此法。醫者能善用之,則亦可以治乎今之人矣!
白話文:
許胤宗是唐朝常州義興人,最初在陳朝做官,擔任新蔡王的外兵參軍。當時柳太后受風寒,說不出話,脈象沉而緊。許胤宗說:「不能服用內服藥,應該用藥湯蒸氣熏蒸,讓藥力滲入皮膚肌肉,很快就能痊癒。」於是準備了幾十斛黃耆防風湯,放在床下熏蒸,藥氣如同煙霧一般。第二天柳太后就能說話了。因此,許胤宗被破格提拔為義興太守。他認為鼻子與天地之氣相通,所以無形的氣可以透過鼻子進入人體,經由呼吸而遍佈全身。
黃耆味甘性溫,善於補益,加上防風,功效更加迅速,既能驅風又能補虛,兩全其美。如果不是像許胤宗這樣醫術精湛的人,是無法想到這個方法的。醫生們如果能夠善加利用這個方法,也能夠治療現在的人。
2. 二陳湯
半夏(薑製)、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風盛痰壅,既用稀涎等藥開其氣道,續以此方主之。
風乾於脾則痰壅,然痰之生,本於濕,半夏所以燥濕也,茯苓所以滲濕也,濕去則痰無由以生;痰之為患,本於脾虛氣滯,甘草所以補脾也,陳皮所以利氣也,補脾利氣,則土又足以制濕,而痰且無壅滯矣。此二陳之旨也。名曰二陳,以橘、半二物貴乎陳久耳。正考見痰門。
白話文:
二陳湯
方劑組成:生薑炮製過的半夏、去除白皮的陳皮、去除皮的白茯苓(三者用量相等)、炙過的甘草(用量減半)。
用法:在用稀涎等藥物疏通氣道之後,再服用此方。
藥理作用說明:風邪鬱結於脾胃則導致痰液阻塞。痰的產生源於濕邪,半夏能燥濕,茯苓能利濕,去除濕邪,痰自然不會產生。痰濁的產生,根本原因在於脾虛氣滯,甘草能補益脾氣,陳皮能行氣消滯,補脾利氣,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就能有效制濕,痰濁自然不會阻塞。這就是二陳湯的功效所在。
藥名解釋:「二陳」是指橘皮(陳皮)和半夏這兩種藥材,因其藥效最佳需經過長時間陳放而得名。此方詳細論述可參考《痰門》篇章。
3. 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方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竹瀝,薑汁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以此方主之。
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故左屬血,而右屬氣。氣虛者,補之以甘,故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件稱其為君子者,謂其甘平,有沖和之德,而無克伐之性也。其加竹瀝,謂其行痰;其加薑汁,所以行竹瀝之滯,而共成夫伐痰之功耳。
白話文:
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方
此方用於治療半身不遂,且癱瘓在右側者,因其屬於氣虛所致。 右側半身不遂屬氣虛,故以補氣藥物為主,使用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味藥,合稱四君子湯,因其藥性平和甘甜,具有調和氣血的功效,且不會互相克制。另加入竹瀝可以化痰,薑汁則能促進竹瀝的運行,並增強化痰的功效。
4. 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方
當歸(酒洗),川芎(洗去土),白芍藥(酒炒),熟地黃,桃仁(去皮尖),紅花(酒洗),竹瀝,薑汁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左者,屬瘀血,以此方主之。
芎、歸、芍、地,生血藥也,新血生,則瘀血滑而易去;桃仁、紅花,消瘀藥也,瘀血去,則新血清而易生。然亦加夫竹瀝、薑汁者,以痰之為物,靡所不之,蓋無分於左右而為患也。
白話文:
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方是用當歸(用酒洗淨)、川芎(洗淨泥土)、白芍藥(用酒炒)、熟地黃、桃仁(去除皮尖)、紅花(用酒洗淨)、竹瀝、薑汁組成。
張景嶽(丹溪)說:半身不遂,如果癱瘓的部位在左側,屬於瘀血阻滯,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川芎、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都是補血的藥物,它們能生新血,有了新血,瘀血就能更容易被化解排出;桃仁、紅花,是活血化瘀的藥物,瘀血去除了,新血就能更容易生成。此外,還加入竹瀝和薑汁,是因為痰濁這種東西,到處流竄,並不區分左右就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