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三 (26)
卷三 (26)
1. 六味地黃丸
熟地(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蜜丸。
陰虛於下,令人多嘔者,主此方鹽湯吞之。
白話文:
熟地(400克),山茱萸,山藥(各200克),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150克),做成蜜丸。
陰虛於下,導致嘔吐頻繁,此方以鹽湯送服。
《脈解篇》曰: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此陰虛於下,而令孤陽上浮爾。是方也,熟地、山萸,質潤味厚,可使滋陰。丹皮、澤瀉,氣味鹹寒,可制陽光。山藥、茯苓,味甘而淡,可使調中土。是六物者,皆有益於陰也。故主之。
白話文:
《脈解篇》中提到:人體的陽氣浮游,沒有依附之處,所以會出現嘔吐、咳嗽和氣喘。這是因為陰液虛弱而導致陽氣孤獨飄浮造成的。因此,治療方法是使用熟地、山萸肉等滋陰益氣的中藥,丹皮、澤瀉等可以制約陽光的藥物,以及山藥、茯苓等可以調節中土的藥物。這六種藥物都對陰液有益,所以是治療該病症的選擇。
2. 呃逆門第二十四
敘曰:呃逆一也,中下判焉。中焦呃逆其聲短,水穀之病也。下焦呃逆其聲長,虛邪相搏也。今考古方三首,辨其上下,察其虛實,則十全之工矣。若呃逆日久而且吞酸,則翻胃之前驅也,從火治之。
白話文:
解釋:呃逆分為中焦和下焦。中焦呃逆,聲音短促,是飲食出了問題。下焦呃逆,聲音較長,是虛邪相擊。現在考察三份古方,區分中焦和下焦、分析虛實,就能達到十全的功效。如果呃逆持續很長時間,還伴隨著吐酸水,則是反胃的前兆,需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
3.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各一升),人參,生薑(各半兩),甘草(炙,二兩),大棗(三十枚)
大病後,呃逆不已,脈來虛大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橘皮、竹茹各1000公克,人參、生薑各120公克,甘草(炙較)480公克,大棗30枚。
大病之後,呃逆不止,脈搏虛弱而大者,此方主治。
呃逆者,由下達上,氣逆作聲之名也。大病後,則中氣皆虛,餘邪乘虛入里,邪正相搏,氣必上騰,故令呃逆。脈來虛大,虛者正氣弱,大者邪熱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其虛,生薑正其胃,大棗益其脾。
白話文:
呃逆,是指從下往上,氣逆向上,發出聲音的病症。大病之後,中氣就會虛弱,餘下的邪氣乘虛而入,邪氣與正氣相互搏擊,氣就向上升騰,因此導致呃逆。脈搏浮現且寬大,浮現是正氣弱,寬大是邪熱在體內。這個方子中,橘皮能平順氣息,竹茹能清熱,甘草能調和逆氣,人參能補虛,生薑能使胃氣正常,大棗能益脾。
4. 丁香柿蒂竹茹湯
丁香(三粒),柿蒂,竹茹(各三錢),陳皮(一錢)
大病後,中焦氣塞,下焦呃逆,此方主之。
白話文:
丁香(三粒)、柿蒂、竹茹(各三錢)、陳皮(一錢)。
大病之後,中焦濕熱壅塞,下焦嘔呃,此方治療此症。
大病後,五臟皆傷,升降失常,故令中焦痞塞,五臟之陰既傷,則少陽之火奮於下,故令下焦呃逆,直衝清道而上也。是方也,丁香、陳皮,辛溫者也,理中氣之痞塞。竹茹、柿蒂,苦寒者也,療下焦之呃逆。或問:降逆何以不用梔、柏?余曰:此少陽虛邪,非實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若梔、柏味厚,則益戕其中氣,痞塞不益盛乎?古人蓋亦深權之矣。
白話文:
大病之後,五臟都受到傷害,升降功能不正常,所以導致中焦痞塞,五臟的陰氣已經受傷,則少陽的火氣會亢奮於下,所以導致下焦呃逆,直衝清道而上升。這個方劑中,丁香、陳皮是辛溫的藥物,調理中氣的痞塞。竹茹、柿蒂是苦寒的藥物,治療下焦的呃逆。有人問:降逆為什麼不用梔子、柏子?我說:這是少陽的虛邪,不是實邪,所以用竹茹、柿蒂這種味道淡薄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用梔子、柏子,味道濃烈,就會更損傷中的正氣,痞塞不變得更嚴重嗎?古人大概也深思熟慮過這個問題了。
5. 木香調氣散
木香,檀香,白蔻仁,丁香(各三兩),砂仁(四兩),甘草(炙),藿香(各半兩)
共為末,每服二錢,鹽湯下。
中焦呃逆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木香、檀香、白蔻仁、丁香(各30克),砂仁(40克),甘草(炙)、藿香(各7.5克)
中焦有呃逆症狀,此方藥主治。 每次服用二錢,用鹽湯送服。
中焦者,水穀之海,倉廩之區也。其呃逆責之穀氣,故用砂仁、蔻仁以化食,木香、丁香、檀香、藿香以調氣,甘草以和中,鹽湯以潤下。或問:中焦呃逆,與下焦呃逆何以辨?余曰:彼則由於大病後,此則得之飲食後也。又中焦之呃逆輕而短,下焦之呃逆惡而長,其辨判然矣。
白話文:
中焦,是水穀匯聚的場所,就像糧倉一樣。中焦呃逆是飲食所引起的,可以使用砂仁、蔻仁來消化食物,也可以使用木香、丁香、檀香、藿香來順氣,還能使用甘草來調和陰陽,還可以利用鹽湯滋潤腸道。有人問:中焦呃逆與下焦呃逆有何區別呢?我說:下焦呃逆多發生於大病之後,而中焦呃逆則發生在飲食之後。另外,中焦呃逆症狀輕微且時間短,而下焦呃逆症狀嚴重且時間長,兩者很容易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