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三 (25)
卷三 (25)
1. 二陳加山梔黃連生薑湯
半夏,陳皮(去白),茯苓,甘草(炙),山梔子(炒黑),黃連(炒),生薑(等分)
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令人嘔吐者,此方主之。
有聲之謂嘔,有物之謂吐。聲者,氣與火也。物者,痰與涎也。半夏燥痰濕,茯苓滲痰濕,陳皮利痰氣,甘草益脾氣,此二陳治痰之旨也。苦可以瀉火,故用梔子。辛可以行滯,故用生薑。
白話文:
二陳加山梔黃連生薑湯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胃裡有熱,膈膜上有痰,導致嘔吐的症狀。
嘔吐分為「嘔」和「吐」兩種。「嘔」是指有聲音的嘔吐,是氣和火造成的;「吐」是指吐出東西,是痰和涎造成的。方中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組成二陳湯,具有燥濕化痰、利氣的作用,其中半夏燥濕化痰,茯苓滲濕利水,陳皮理氣健脾,甘草益氣和中。另外,加入山梔子瀉火,生薑行氣止嘔。
2. 六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二錢),半夏,陳皮(各一錢)
久病胃虛,聞穀氣而嘔者,此方主之。
胃者,水穀之海,倉廩之官也,故胃強則善谷,胃弱則聞谷而嘔。經曰:安穀者昌,失谷者亡。奈之何而不急治乎?故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氣味甘溫,可以益胃。陳皮、半夏,氣味辛利,可以破嘔。
白話文:
六君子湯
這個方子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兩錢)、半夏、陳皮(各一錢)組成。適用於久病導致胃虛,聞到食物氣味就嘔吐的症狀。
胃是水谷(食物)的海洋,是人體的糧倉,所以胃強壯才能好好消化食物,胃虛弱就會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嘔吐。經書上說:能好好消化食物的人才能興旺,不能消化食物的人就會衰敗。因此,怎麼能不趕快治療呢?所以這個方子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它們性味甘溫,可以滋補胃氣;用陳皮、半夏,它們性味辛溫,可以止嘔。
3. 理中加丁香湯
人參,白朮(炒),甘草(炙),丁香,乾薑(炒)
嘔吐,腹痛者,此方主之。
嘔吐而痛即止者為火,嘔吐而痛不止者為寒。然寒則收引,胡然能吐?師曰:寒勝格陽,故令吐也。治寒以熱,故用丁香、乾薑之溫。吐多損氣,故用人參、白朮、甘草之補。
白話文:
理中加丁香湯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嘔吐、腹痛。
如果嘔吐後疼痛就停止了,是屬於火症;如果嘔吐且疼痛持續不斷,則是寒症。 雖然寒症會收縮,讓人不明白為什麼還會嘔吐?老師說:寒邪勝過陽氣,所以才會嘔吐。治療寒症要用溫熱的方法,因此加入丁香和乾薑來溫中。嘔吐會損耗元氣,所以用人參、白朮、甘草來補益。
4. 竹茹湯
葛根(三錢),半夏(制),竹茹(各二錢),甘草(一錢)
傷寒正汗後,餘熱留於陽明、少陽,必令作嘔,此方主之。
陽明,胃也。少陽,膽也。有辨焉,口渴者熱在胃,口苦者熱在膽也。兼而有之,則二經均有留熱矣。是方也,乾葛清胃,竹茹清膽,半夏破逆,甘草調陽。
白話文:
竹茹湯
葛根、半夏(炮製過的)、竹茹各兩克,甘草一克。
傷寒病患者出汗後,體內餘熱停留在陽明經(胃)與少陽經(膽),必定會引起嘔吐,這個方子就能治療。
陽明經是胃,少陽經是膽。可以區分的是,口渴表示熱在胃,口苦表示熱在膽。如果兩種症狀都有,就表示胃和膽經都還有餘熱。這個方子中,葛根清熱解毒,清胃火;竹茹清熱瀉火,清膽火;半夏止嘔,和胃降逆;甘草調和藥性,緩和陽氣。
5. 雄礬瓜蒂散
雄黃,明礬,苦瓜蒂(炒,各五分)
共為末,酒服。嘔而流涎,脈平者,蟲家證也。主此方吐之。
蟲動則流涎,胃癢則令嘔,脈平者,得平人無病之脈,不遲不數,無寒無熱也。雄黃氣悍,明礬苦澀,殺蟲之品也。佐以瓜蒂之善湧,則蟲立吐而出矣。又曰:實而能吐者,主以此方。虛而不能吐者,宜主傷寒門烏梅丸。
白話文:
雄礬瓜蒂散是用雄黃、明礬、炒過的苦瓜蒂各五分,磨成粉末,用酒送服。如果服用後嘔吐並流口水,脈象平穩,這就是蟲症的表現,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蟲子在作怪會流口水,胃部發癢會讓人想嘔吐,脈象平穩,是正常人的脈象,不快不慢,不寒不熱。雄黃性烈,明礬苦澀,都是殺蟲的藥物。再配上苦瓜蒂的催吐作用,就能很快把蟲子吐出來。另外,如果病人實證能嘔吐,可以用這個方子;如果病人虛證不能嘔吐,應該用傷寒門的烏梅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