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脾胃門第二十八

敘曰:脾胃,人身之坤元也。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故脾胃為百骸之母。東垣所以擅名當世者,無他長焉,知脾胃之為要爾。庸師治病,壞人脾胃者多矣。此欲養其子者,先戕其母也,豈豫養之道哉!今考六方於下,庶幾乎調元之補也。

白話文:

解說:脾胃是人體的坤元。坤元是至高無上的,萬物都依靠它而生,所以脾胃是百骸之母。東垣所以能在當世享有盛名,他沒有其他的特長,只是知道脾胃的重要性罷了。庸醫治病,大多會損壞人的脾胃。這就好比想要撫養孩子,卻先傷害了孩子的母親,怎麼能說是預先撫養之道呢!現在將六方列在下面,希望能有補養元氣的效果。

2. 參苓白朮散

人參茯苓(去皮),白朮(炒),砂仁甘草(炒),山藥桔梗(炒),薏苡仁(炒),扁豆,蓮肉

白話文:

  • 人參:具有益氣補氣的作用。

  • 茯苓(去皮):具有健脾益氣、利水等作用。

  • 白朮(炒):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等作用。

  • 砂仁:具有健脾理氣、燥濕化痰等作用。

  • 甘草(炒):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等作用。

  • 山藥:具有健脾益氣、補腎益精等作用。

  • 桔梗(炒):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潤喉等作用。

  • 薏苡仁(炒):具有健脾益氣、清熱利濕等作用。

  • 扁豆:具有健脾益氣、化濕消暑等作用。

  • 蓮肉:具有益氣補氣、清心安神等作用。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此方適用於治療。

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於脾胃而後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見羸弱矣。故治雜證者,宜以脾胃為主。然脾胃喜甘而惡苦,喜香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朮、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

白話文:

脾胃是人體的根本,就像大地是萬物的母親一樣。所有的臟腑、骨骼、肌肉都需要脾胃的滋養才能強健。如果脾胃虛弱,那麼全身各處都無法得到充足的氣血,就會逐漸變得虛弱。因此,在治療各種疾病時,應該以調理脾胃為首要任務。但是,脾胃喜歡甘味而討厭苦味,喜歡香味而討厭異味,喜歡乾燥而討厭潮濕,喜歡通暢而討厭滯留。這個方劑中,人參、扁豆、甘草都是甘味的。白朮、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都是甘味而略帶乾燥的。

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於地道矣!

白話文:

砂仁氣味辛香溫燥,有開胃醒脾之效。桔梗味甘微苦,甘味性質緩和,故能為其他藥物代勞,猶如船隻;苦味能降氣,因此能通達天地之氣。

3. 錢氏益黃散

陳皮(十兩),丁香(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各五錢)

白話文:

陳皮(10兩),丁香(1兩),青皮,訶子肉,甘草(各5錢)。

每服末二錢。

小兒脾虛不實,米穀不化,滑腸滯頤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小兒脾胃虛弱,食物難以消化吸收,大便滑利,口角生瘡者,此方主治。

胃主受納,脾主消磨,故能納而不能化者,責之脾虛。滑腸者,腸滑而飧泄也。滯頤者,頤頷之下多涎滯也,皆土弱不能制水之象。火能生土,故用丁香。甘能補土,故用甘草。香能快脾,故用陳皮。澀能去滑,故用訶子。用青皮者,謂其快膈平肝,能抑其所不勝爾!

白話文:

胃的功能是接受食物,脾臟的功能是消化食物,所以如果能吃卻不能消化,是脾虛造成的。滑腸就是腸道滑溜,經常腹瀉。滯頤就是下巴以下常常流口水,都是脾土虛弱,不能控制水液的現象。火能生土,所以用丁香。甘味能補脾土,所以用甘草。香氣能使脾胃舒暢,所以用陳皮。澀味能去滑,所以用訶子。使用青皮是因為它能疏通膈膜,平肝,抑制住過盛的肝氣。

4. 補中益氣湯

人參,炙甘草(各一錢),黃耆(一錢五分),陳皮白朮當歸柴胡(各五分),升麻(三分)

白話文:

人參、炙甘草(各一錢),黃耆(一錢五分),陳皮、白朮、當歸、柴胡(各五分),升麻(三分)。

飢困勞倦,中氣虛弱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若身體遭受飢餓、疲勞和勞苦,導致中氣虛弱,可服用此方治療。

中氣者,脾胃之氣也。五臟六腑,百骸九竅,皆受氣於脾胃而後治,故曰土者萬物之母。若飢困勞倦,傷其脾胃,則眾體無以受氣而皆病,故東垣諄諄以脾胃為言也。是方也,人參、黃耆、甘草,甘溫之品也,甘者中之味,溫者中之氣,氣味皆中,故足以補中氣。白朮甘而微燥,故能健脾。

白話文:

中氣,是指脾胃之氣。人體的五臟六腑、百骸九竅,都要依靠脾胃之氣來滋養才能正常運轉,所以說脾胃是萬物的根本。如果飢餓睏乏勞累,就會損傷脾胃,那麼身體各個部位就無法得到氣血的滋養,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東垣先生一再強調脾胃的重要性。

這個方子中,人參、黃耆、甘草都是甘溫之品。甘味是中氣之味,溫性是中氣之氣,氣味皆中,所以能夠補益中氣。白朮甘而微燥,所以能夠健脾。

當歸質潤辛溫,故能澤土。術以燥之,歸以潤之,則不剛不柔,而土氣和矣。復用升麻、柴胡者,升清陽之氣於地道也。蓋天地之氣一升,則萬物皆生。天地之氣一降,則萬物皆死,觀乎天地之升降,而用升麻、柴胡之意,從可知矣。或曰:東垣謂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不令自汗而泄肺氣,其辭切矣。

白話文:

當歸質地滋潤、性味辛溫,所以能滋潤脾土。人參以其乾燥收斂的特性來治療脾虛,有利於脾臟功能的恢復。當歸則以其滋潤的特性來滋補脾臟,這樣脾臟既不剛硬也不柔弱,脾氣也就調和了。再加上升麻、柴胡,可以把清陽之氣提升到脾胃中。天地間的陽氣一升起,萬物生長。天地間的陽氣一下降,萬物凋零、死亡。考察天地升降的規律,就能理解方中使用升麻、柴胡的用意了。有人說:“李東垣認為脾胃虛弱的時候,肺氣先絕,所以用黃耆來增補皮毛,不讓患者自汗而耗散肺氣。”李東垣的這段話切中要害。

予考古人之方而更其論,何也?余曰:東垣以脾胃為肺之母故耳。余以脾胃為眾體之母,凡五臟六腑、百骸九竅,莫不受其氣而母之,是發東垣之未發,而廣其意耳,豈曰更論!

白話文:

我沿用了古人的處方,卻改變了他們的理論,這是為什麼呢?我說:李杲認為脾胃是肺的母親。我認為脾胃是全身的母親,凡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沒有哪個不是接受脾胃的氣而得到孕育的,這是繼承了李杲的理論而擴大了它的內涵,怎麼能算是改變了理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