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四 (2)
卷四 (2)
1. 調中益氣湯
黃耆(一錢),升麻(三分),陳皮(六分),木香(二分),人參,甘草(炙),蒼朮,柴胡(各五分)
脾胃不調而氣弱者,此方主之。
脾胃不調者,腸鳴、飧泄、膨脹之類也。氣弱者,語言輕微,手足倦怠也。補可以去弱,故用人參、黃耆、甘草,甘溫之性行,則中氣不弱,手足不倦矣。蒼朮辛燥,能平胃中敦阜之氣。升麻、柴胡輕清,能升胃家陷下之氣。木香、陳皮辛香,能去胃中陳腐之氣。夫敦阜之氣平,陷下之氣升,陳腐之氣去,寧有不調之中乎?
白話文:
調中益氣湯
黃耆、人參、甘草(炙)、蒼朮、柴胡各適量,升麻、陳皮、木香適量。
這方藥主治脾胃虛弱導致氣虛的人。
脾胃不調的症狀包括腸鳴、腹瀉、腹脹等;氣虛的症狀則表現為說話聲音微弱、四肢疲倦無力。 本方用人參、黃耆、甘草來補益氣血,溫和的藥性能使中氣充足,消除四肢倦怠。蒼朮辛溫燥濕,能平復胃中沉滯的氣;升麻、柴胡輕揚向上,能提升下陷的胃氣;木香、陳皮辛香溫和,能去除胃中積滯的陳腐之氣。 胃中沉滯之氣得以平復,下陷之氣得以升提,陳腐之氣得以排除,脾胃自然就不會失調了。
2. 升陽順氣湯
升麻,陳皮(去白),柴胡,草豆蔻,當歸(各一錢),黃耆(四分),甘草,柏皮(各五分)半夏(薑製),人參(各三分),神麯(一錢五分)
清氣在下,濁氣在上,令人胸膈飽脹,大便溏泄者,此方主之。
上件病由於飲食傷其脾氣,不能升清降濁故耳。是方也,升、柴辛溫升其清,清升則陽氣順矣。柏皮苦寒降其濁,濁降則陰氣順矣。人參、黃耆、當歸、甘草補其虛,補虛則正氣順矣。半夏、陳皮利其膈,膈利則痰氣順矣。豆蔻、神麯消其食,食消則穀氣順矣。故曰升陽順氣。
白話文:
升陽順氣湯
這方藥用於治療清氣下降、濁氣上升,導致胸膈飽脹、大便稀溏的症狀。 此病症的病因是飲食損傷脾胃,使之無法將清氣上升、濁氣下降。 本方中,升麻、柴胡辛溫,能使清氣上升,清氣上升則陽氣順暢;柏皮苦寒,能使濁氣下降,濁氣下降則陰氣順暢;人參、黃耆、當歸、甘草補益身體虛弱,補益虛弱則正氣順暢;半夏、陳皮疏通胸膈,胸膈通暢則痰氣順暢;草豆蔻、神麴消導積食,積食消除則穀氣順暢。 因此,此方名曰「升陽順氣湯」。
3. 升陽益胃湯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白朮,茯苓,澤瀉,黃耆,人參,半夏,陳皮,黃連,甘草白芍藥
濕淫於內,體重節痛,口乾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飲食不消,灑淅惡寒,面色不樂者,此方主之。
濕淫於內者,脾土虛弱不能制濕,而濕內生也。濕流百節,故令體重節痛;脾胃虛衰,不能運化精微,故令口乾無味。中氣既弱,則傳化失宜,故令大便不調,小便頻數,而飲食不消也。灑淅惡寒者,濕邪勝也,濕為陰邪,故令惡寒。面色不樂者,陽氣不伸也。是方也,半夏、白朮能燥濕。
茯苓、澤瀉能滲濕。羌活、獨活、防風、柴胡能升舉清陽之氣,而搜百節之濕。黃連苦而燥,可用之以療濕熱。陳皮辛而溫,可用之以平胃氣,乃人參、黃耆、甘草,用之以益胃。而白芍藥之酸收,用之以和榮氣,而協羌、防、柴、獨辛散之性耳。仲景於桂枝湯中用芍藥,亦是和榮之意。
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厲,猶兵家之節制也。
白話文:
升陽益胃湯
這方藥用於治療體內濕邪過盛導致的症狀: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口乾無味、大便不規律、小便次數頻繁、消化不良、怕冷發抖、臉色不好看。
之所以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有效控制體內的濕氣,導致濕邪內生。濕邪流竄於全身關節,因此造成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脾胃虛弱,無法將精華物質運化,所以出現口乾無味。由於元氣不足,導致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因此大便不規律、小便次數頻繁,並且消化不良。怕冷發抖是因為濕邪過盛,濕邪屬陰邪,所以怕冷。臉色不好看是因為陽氣不足。
這方藥中,半夏、白術能燥濕;茯苓、澤瀉能利濕;羌活、獨活、防風、柴胡能升舉陽氣,疏通經絡中的濕邪;黃連苦寒燥濕,用來治療濕熱;陳皮辛溫,用來調理脾胃;人參、黃耆、甘草則用來益氣健脾;白芍藥酸斂,用來收斂和調節營氣,並緩和羌活、防風、柴胡、獨活等辛散藥物的峻烈之性。張仲景在桂枝湯中使用芍藥,也是為了同樣的調理營氣的目的。
古人運用辛散之藥時,必定搭配酸斂之藥,這是為了防止辛散藥物過於峻猛,如同軍事上的策略一樣,要有所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