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史國公藥酒方

防風(去蘆),秦艽(去蘆),油松節,虎脛骨(酥炙),鱉甲(醋炙),白朮(各二兩,炒),羌活,萆薢,晚蠶砂(炒),當歸(酒洗,去土),川牛膝(去蘆),杜仲(去皮,姜炒,各三兩),蒼耳子(四兩),枸杞子(五兩),干茄根(八兩,去土)

中風之久,語言謇澀,半身不遂,手足拘攣,不堪行步,痿痹不仁者,此方神良。

語言謇澀,風在舌本也;半身不遂,邪並於虛也;手足拘攣,風燥其筋也;不堪行步,風燥而血不濡也;痿痹不仁,風而濕也。是方也,干茄根、蒼耳子、羌活、秦艽、防風、松節、萆薢、蠶砂,可以去風,亦可以去濕,風去則謇澀、拘攣之證除,濕去則不遂、不仁之患愈;當歸、牛膝、杜仲、枸杞,所以養血,亦所以潤燥,養血則手得血而能攝,足得血而能步,潤燥則筋得血而能舒矣。

若虎骨者,用之以驅入骨之風;白朮者,用之以致沖和之氣,風痹之久,血必留居,鱉甲之用,所以治風邪之固血也。

白話文:

史國公藥酒方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中風後遺症,例如:說話困難、半身不遂、手腳拘攣、行動不便、肢體麻痺等症狀,療效極佳。

說話困難是因為風邪滯留在舌根;半身不遂是因為邪氣入侵身體虛弱之處;手腳拘攣是因為風邪乾燥了筋脈;行動不便是因為風邪乾燥,血液無法滋潤筋脈;肢體麻痺是因為風邪夾雜濕邪。

這個藥方裡的干茄根、蒼耳子、羌活、秦艽、防風、松節、萆薢、蠶砂,可以祛風除濕。風邪去除,說話困難和手腳拘攣的症狀就能消除;濕邪去除,半身不遂和麻痺的症狀就能好轉。 當歸、牛膝、杜仲、枸杞可以補血潤燥。補血能使手腳得到血液滋養而恢復功能,潤燥能使筋脈得到血液滋養而舒展。

虎骨能驅除深入骨骼的風邪;白朮能調和氣血;中風時間長了,血液就會淤積,所以用鱉甲來治療風邪引起的血液瘀滯。

2. 豨薟丸

豨薟草(不拘多少)

此草處處有之,其葉似蒼耳,對節而生,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採來曬乾,鋪入甑中,用好酒層層勻灑,蒸之復曬,如此九次,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無灰酒下。

病人骨節疼痛,緩弱無力,此方主之良。

骨節疼痛,壅疾也,壅者喜通。此物味辛苦而氣寒,用九蒸九曬,則苦寒之濁味皆去,而氣輕清矣。《本草》云:輕可以去實,蓋輕清則無竅不入,故能透骨驅風,勁健筋骨。若未之九蒸九曬,或蒸曬之數不滿於九,濁味猶存,陰體尚在,則不能透骨驅風而卻病也。此陰陽清濁之義,惟明者求之。

(唐江陵節度使成訥進豨薟丸,知益州張詠進豨薟丸,事考並見痛風門。)

白話文:

豨薟丸

豨薟草隨處可見,葉子像蒼耳,對生。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採集,曬乾後鋪在蒸籠裡,用好酒分層均勻噴灑,蒸好後再曬,重複九次,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無灰酒送服。

此方主要治療病人骨節疼痛、身體虛弱無力。

骨節疼痛是氣血瘀阻不通所致,瘀阻則需要疏通。豨薟草味苦性寒,經過九蒸九曬後,苦寒的濁氣雜質都去除掉了,藥性變得輕盈清澈。《本草綱目》說:「輕可以去實」,意思是輕清的藥物可以進入人體任何部位,因此能透入骨骼驅除風邪,使筋骨強健。如果沒有經過九蒸九曬,或者蒸曬次數不足九次,藥物中濁氣雜質仍然存在,藥性陰寒,就無法透骨驅風治病。這其中的陰陽清濁道理,只有明白的人才能理解。

(唐朝江陵節度使成訥和益州知州張詠都曾進獻豨薟丸,詳細記載可參考痛風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