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活絡丹

膽南星,川烏(炮,去皮臍),草烏(炮,去皮,各六兩),地龍(去土,火干),乳香(去油),沒藥(各二兩二錢)

中風,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經絡中有濕痰死血,此方主之。

南星之辛烈,所以燥濕痰;二烏之辛熱,所以散寒濕。地龍,即蚯蚓也,濕土所生,用之者何?《易》曰:方以類聚。欲其引星、烏直達濕痰所聚之處,所謂同氣相求也。亦《內經》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之意。風邪注於肢節,久久則血脈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沒藥以消瘀血。

白話文:

活絡丹

配方包含膽南星、川烏(炮製後,去除皮和臍)、草烏(炮製後,去除皮,川烏、草烏各六兩)、地龍(去除泥土,曬乾)、乳香(去除油)、沒藥(乳香、沒藥各二兩二錢)。

此方主要用於中風導致手腳不能活動,且久治不癒的患者。這類患者的經絡中通常有濕痰和瘀血,此方就能針對此病症。

南星辛辣,可以燥濕化痰;川烏、草烏辛熱,可以散寒除濕。地龍,也就是蚯蚓,生長在潮濕的泥土中,為什麼要用它呢?《易經》說:「同類的事物會聚集在一起。」也就是說,利用地龍引導南星、川烏直達濕痰聚集的地方,這是「同氣相求」的道理,也符合《內經》中「佐以所利,和以所宜」的治療原則。風邪停留在肢體關節,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血脈凝滯不通,因此加入乳香、沒藥來消散瘀血。

2. 蠲痹湯

黃耆(蜜炙),防風(去蘆),羌活,赤芍藥(酒炒),薑黃(炒),當歸(酒炒,各二錢五分),甘草(炙,五分)

中風,表虛,手足頑痹者,此方主之。

《內經》曰: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故用黃耆以實表氣;然黃耆與防風相畏,用之者何?潔古云:黃耆得防風而功愈速,故並用之,欲其相畏而相使耳。羌活驅散風邪,得當歸不至燥血;薑黃能攻痹血,得赤芍足以和肝;復用甘草調之,取其味平也。

白話文:

蠲痹湯是用來治療中風、表虛、手腳麻痺的方劑。

方劑組成:黃耆(蜜炙)、防風(去蘆)、羌活、赤芍藥(酒炒)、薑黃(炒)、當歸(酒炒,各2.5錢)、炙甘草(5分)。

中風導致表虛,手腳麻痺,用此方治療。 《內經》說:營氣虛弱則感覺遲鈍,衛氣虛弱則肢體無力,所以用黃耆來補益表氣。但黃耆和防風是相畏的藥物,為什麼要一起使用呢?潔古(醫家)說:黃耆和防風一起用,藥效會更快,所以將二者相畏卻又相輔相成地配伍使用。羌活驅散風邪,搭配當歸則不至於傷血;薑黃可以攻破痺阻的瘀血,搭配赤芍藥可以調和肝氣;再用甘草調和藥性,使其藥味平和。

3.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炒),麻黃(去節),大黃(蒸),芒硝,連翹,薄荷,梔子(炒黑),桔梗,石膏(生),黃芩(炒),白朮(炒),荊芥穗,滑石,甘草

風熱壅盛,表裡三焦皆實者,此方主之。

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於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於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

此方用於風熱邪氣壅盛,表裡三焦都鬱積不通的情況。

方中防風、麻黃,能解表散寒,使皮膚上的風熱從汗液排出;荊芥、薄荷,能清熱解表,使頭頂的風熱從鼻子排出;大黃、芒硝,能通利大便,使腸胃中的風熱從大便排出;滑石、梔子,能利尿通淋,使膀胱經絡的風熱從小便排出。 若風熱侵犯膈肌,肺胃受邪,則方中石膏、桔梗能清泄肺胃之熱;連翹、黃芩,又能清除全身經絡遊走的熱邪。 由於肝主風,因此方中川芎、當歸、芍藥能調和肝血;而甘草、白朮則能和胃健脾。 劉守真善於治療火熱病症,此方用意精妙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