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傷寒門第二

敘曰:仲景傷寒方,群方之祖也,自晉唐而降,歷朝醫哲,罔不宗之,初學之士,能究其方,識其證,雖施之雜療,不可勝用,豈徒曰傷寒云爾哉!今取其方七十五首,考之如下,有活人之志者,幸教我焉!

白話文:

傷寒門第二

本書所收錄的仲景傷寒方劑,是所有方劑的鼻祖。從晉唐時代以來,歷代醫學大家無不尊崇它。初學醫者,只要能深入研究這些方劑,了解它們所治的病症,即使用於其他雜病的治療,其應用範圍也是廣泛無比的,哪裡僅僅只是治療傷寒那麼簡單!現在選取其中七十五首方劑,加以考究闡述如下,有志於救死扶傷的人,希望你們能認真學習!

2. 桂枝湯

桂枝(三兩,洗淨),芍藥(三兩,炒),甘草(二兩,生),生薑(三兩),生棗(十二枚,擘)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太陽中風也,此湯主之。

風之傷人也,頭先受之,故令頭痛;風在表則表實,故令發熱;風為陽,氣亦為陽,同類相從,則傷衛外之氣,衛傷則無以固衛津液,故令汗出;其惡風者,衛氣不能衛也;其脈緩者,衛氣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陽證,故曰太陽中風。桂枝味辛甘,辛則能解肌,甘則能實表,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故用之以治風;然恐其走泄陰氣,故用芍藥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薑、大棗,此發表而兼和里之意。

是方也,惟表邪可以用之;若陽邪去表入里,里作燥渴,二便秘結,此宜承氣之時也,而誤用之則反矣。論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蓋謂陽邪去表入里故也,又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蓋以與之則表益實,而汗益難出耳。故申之以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白話文:

桂枝湯

桂枝(三兩,洗淨)、白芍藥(三兩,炒)、甘草(二兩,生)、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頭痛、發燒、出汗怕風、脈搏緩慢,這是太陽中風,這個方子主治。

風邪侵犯人體,首先侵犯頭部,所以頭痛;風邪在體表,則體表邪氣壅盛,所以發燒;風屬陽,體表衛氣也屬陽,同類相聚,就會損傷體表衛氣,衛氣受損就不能固守津液,所以出汗;怕風是因為衛氣不足以抵禦風寒;脈搏緩慢是因為衛氣不足以推動血脈。以上都是太陽經的證候,所以稱為太陽中風。桂枝味辛甘,辛能解肌表之寒邪,甘能補益體表,經書上說:「辛甘發散屬陽」,所以用它來治療風邪;但是擔心它會過度耗散陰氣,所以用酸味的芍藥來收斂;輔以甘草、生薑、大棗,這是發散風邪同時兼顧調和裡氣的意思。

這個方子,只有表邪可以用;如果陽邪已經從體表進入裡邊,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秘結,這時應該使用承氣湯,如果錯誤地使用這個方子,反而會加重病情。古書上說:桂枝湯服下後,如果陽氣過盛,會危及生命。這是因為陽邪已經從表入裡造成的。又說:桂枝本是用來解肌的,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燒但不流汗,就不能用這個方子,因為用了它會使體表邪氣更盛,汗更難排出。所以特此說明,一定要記住這一點,不要用錯了。

3. 麻黃湯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洗淨,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枚),甘草(一兩,生)

太陽傷寒,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不利,惡寒無汗而喘,脈來尺寸俱緊者,麻黃湯主之。

足太陽經,起目內眥,循頭背腰膕,故所過疼痛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陽不得宣越,故令發熱;寒邪在表,不復任寒,故令惡寒;寒主閉藏,故令無汗;人身之陽,既不得宣越於外,則必壅塞於內,故令作喘;寒氣剛勁,故令脈緊。麻黃之形,中空而虛;麻黃之味,辛溫而薄,空則能通腠理,辛則能散寒邪,故令為君。

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氣;入甘草者,亦辛甘發散之謂。抑太陽無汗,麻黃之用固矣!若不斟酌人品之虛實,時令之寒暄,則又有汗多亡陽之戒。汗多者宜撲粉,亡陽者宜附子湯。

白話文:

麻黃湯

麻黃(去掉莖節,三兩)、桂枝(洗淨,二兩)、杏仁(去掉皮和尖端,七十枚)、甘草(一兩,生)

治療太陽經受寒引起的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酸痛、怕冷無汗且呼吸困難,脈搏緊的病症,可用麻黃湯。

因為病症是足太陽經受寒引起的,足太陽經從眼睛內角向上經過頭部、背部、腰部到膝後窩,所以這些部位會疼痛不適;寒邪阻滯體表,人體陽氣無法宣洩,所以發熱;寒邪在體表,抵抗不住寒冷,所以怕冷;寒邪使氣機閉塞,所以無汗;人體陽氣無法外洩,就會壅塞於內,所以呼吸困難;寒邪厲害,所以脈搏緊。麻黃的形狀中空,性質辛溫且輕薄,中空能疏通毛孔,辛溫能散寒邪,所以是主藥。

輔以桂枝,能舒緩肌膚;輔以杏仁,能利氣;加入甘草,也是辛甘發散之藥。針對太陽經受寒無汗的症狀,使用麻黃確實有效!但若不根據患者體質虛實和季節寒暖調整用藥,則有汗出太多而損耗陽氣的風險。出汗過多者宜用撲粉止汗,陽氣虛損者宜用附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