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一 (17)
卷一 (17)
1. 黃連湯
黃連(去毛,炒),乾薑(炒),桂枝(炒),甘草(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傷寒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寒而作痛者,與此湯以升降陰陽。
黃連之苦,以泄上熱而降陽;薑、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陰;人參、甘草、大棗之甘,可緩中急而益胃。是方也;以黃連之寒,佐以薑、桂之辛,則寒者不滯;以薑、桂之熱,君以黃連之苦,則熱者不燥。寒熱之相用,猶奇正之相倚耳。況夫人參、甘草之益胃,又所以宰中而建招搖矣乎!
白話文:
黃連湯
黃連(去除毛,炒過)、乾薑(炒過)、桂枝(炒過)、甘草(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治療傷寒,胸部有熱感想嘔吐,胃部有寒感而疼痛的病人,服用此湯可以調節陰陽平衡。
黃連的苦味,可以瀉去上焦的熱氣,降下陽氣;乾薑、桂枝、半夏的辛味,可以散去中焦的寒氣,升提陰氣;人參、甘草、大棗的甘味,可以緩解胃部急痛,滋補胃氣。這個方子,用黃連的寒性,輔以乾薑、桂枝的辛熱,這樣寒邪就不會停滯;用乾薑、桂枝的熱性,以黃連的苦寒為主藥,這樣熱邪就不會過盛。寒熱藥物的相互運用,就像奇正之氣相互依靠一樣。況且人參、甘草滋補胃氣,更能調和中焦,使全身氣血運行順暢。
2. 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桂枝(炒),生薑(各三兩),生地黃(一斤),人參,阿膠(各二兩),麥門冬,麻仁(各半升),大棗(十二枚)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此方主之。
結與代,皆止脈也,此由氣血虛衰,真氣不能相續,故有此脈。心動悸者,動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氣內虛所致,補虛可以去弱,故用人參、甘草、大棗;溫可以生陽,故用生薑、桂枝;潤可以滋陰,故用阿膠、麻仁;而生地、麥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寧悸也。
白話文:
炙甘草湯
炙甘草四兩,炒桂枝、生薑各三兩,生地黃一斤,人參、阿膠各二兩,麥門冬、麻仁各半升,大棗十二枚。
治療傷寒導致脈搏結代(脈搏時停時續)、心悸的症狀,以此方為主治。
脈搏的結代,都是脈象停滯的表現,這是因為氣血虛弱,真氣無法連續流動造成的。心悸是指心跳不安,也是因為真氣不足所引起的。補虛可以改善虛弱,所以用人參、甘草、大棗;溫補可以生發陽氣,所以用生薑、桂枝;滋潤可以養陰,所以用阿膠、麻仁;而生地黃、麥門冬則可以清心安神,緩解心悸。
3. 茯苓甘草湯
茯苓(去皮),桂枝(炒,各一兩),生薑(三兩),甘草(一兩)
傷寒水氣乘心,心動悸者,此方主之。
水氣乘心而悸者,以水者心火之所畏也,故乘之則為動悸,此飲水過多之所致也。淡可以滲水,故用茯苓;辛可以散飲,故用薑、桂;益土可以制水,故用甘草。又曰:飲之為悸,甚於他邪,雖有餘邪,必先治悸。蓋以水停心下,不早治之,浸於肺則為喘為咳,傳於胃則為噦為噎,溢於皮膚則為腫,漬於腸間則為利下故也。經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後治其厥。
厥為邪之深者,猶先治水,則夫病淺於厥者可知矣。
白話文:
茯苓甘草湯
傷寒導致水氣入侵心臟,造成心悸的患者,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水氣侵犯心臟引起心悸,是因為水克制心臟的火,所以水氣入侵就會導致心悸,這是因為飲水過多造成的。茯苓性味淡,可以利水滲濕;生薑、桂枝辛溫,可以散寒除飲;甘草性味甘,可以益脾土以制水濕。此外,飲水過多引起的心悸,比其他病邪更為嚴重,即使還有其他病邪存在,也必須先治療心悸。這是因為水停留在心臟下方,如果不儘早治療,浸漬到肺部就會導致喘息咳嗽,蔓延到胃部就會引起呃逆嘔吐,溢出到皮膚就會腫脹,積聚在腸道就會腹瀉。經書上說:「手足厥冷且心下悸動,應該先治療水腫,再治療厥冷。」
厥冷是邪氣入侵較深的情況,尚且要先治療水腫,那麼其他病邪引起的病症,就更應該先處理水氣了。
4.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去皮),桂枝(四兩,炒),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甘瀾水煎。
傷寒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者,此方主之。
汗後則心液虛,腎者水臟,欲乘心火之虛而克之,故臍下悸,俗作奔豚而上凌於心也。茯苓甘淡,可以益土而伐腎邪;桂枝辛熱,可以益火而平腎氣;甘草、大棗之甘,可以益脾,益脾所以制腎也。煎以甘潤水者,揚之無力,取其不助腎氣爾!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配方:茯苓(250克,去皮)、桂枝(100克,炒)、甘草(50克)、大棗(15枚)。用甘甜的清水煎煮。
適用症狀:傷寒病人在出汗後,感到肚臍下方悸動,好像要往上衝的感覺(奔豚),這個方子就能治療。
原理說明:出汗後,心臟的津液不足,腎臟是主水的臟器,會趁著心火虛弱時去侵犯它,所以才會出現肚臍下方悸動,這種悸動感覺會向上衝到心臟。茯苓性味甘淡,可以滋養脾土來抑制腎臟的邪氣;桂枝性味辛熱,可以增強心臟的陽氣來平緩腎氣;甘草和大棗味甘,可以補益脾臟,而脾臟的強盛可以制約腎臟。用甘甜的清水煎煮,是因為水太有力量會反而助長腎氣,所以要選擇溫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