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一 (18)
卷一 (18)
1. 真武湯
茯苓(去皮),芍藥(炒),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炒),附子(一枚,制)
傷寒發汗過多,其人心下悸,頭眩身瞤,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茯苓(去皮):240克
芍藥(炒):240克
生薑(各三兩):240克
白朮(二兩,炒):160克
附子(一枚,制):10克
傷寒發汗過盛,症狀為心悸、眩暈、身體虛弱、搖搖晃晃,並有欲撲倒在地的感覺。此方對此症狀有顯著療效。
汗多而心下悸,此心亡津液,腎氣欲上而凌心也;頭眩身瞤,振振欲擗地者,此汗多亡陽,虛邪內動也。真武,北方之神,司水火者也。今腎氣凌心,虛邪內動,有水火奔騰之象,故名此湯以主之。茯苓、白朮,補土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腎而療心悸;生薑、附子,益衛回陽之物也,可以壯火而祛虛邪;芍藥之酸,收陰氣也,可以和榮而生津液。
白話文:
如果大量出汗而且心下悸動,這是因為心中津液枯竭,腎臟之氣想要向上凌迫於心所引起的;頭暈目眩、四肢瞤動、搖搖欲墜的感覺,這是因為大量出汗使人陽氣虧損,因而虛邪在體內引起動作所造成的。真武湯,北方之神的藥方,掌管水火的藥方。如今腎氣凌犯於心,虛邪在體內活動,有水火奔流之象,所以命名此湯用來治療。茯苓、白朮,補益土氣利尿的藥物,可以抑制腎臟並治療心悸;生薑、附子,增加衛氣補益陽氣的藥物,可以壯大陽氣去除虛邪;芍藥之酸,收斂陰氣,可以調和營衛生津液。
2. 理中湯
人參(去蘆),白朮(炒),乾薑(炮),甘草(炮)
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鴨溏,霍亂,此太陰有真寒也,本方主之。
白話文:
• 人參(去掉根莖)
• 白朮(炒過)
• 乾薑(炮製過)
• 甘草(炮製過)
太陰虛寒而沒有口渴,寒冷過多而嘔吐,肚子痛,拉肚子,霍亂,這些都是太陰經受了真寒,這個處方是對症下藥的。
太陰者,脾也。自利渴者為熱,不渴者為寒。脾喜溫而惡寒,寒多故令嘔;寒者,肅殺之氣,故令腹痛;鴨溏者,後便如鴨之溏,亦是虛寒所致;霍亂者,邪在中焦,令人上吐下瀉,手足揮霍而目了亂也。霍亂有陰陽二證,此則由寒而致故耳。病因於寒,故用乾薑之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白朮、甘草之補。
白話文:
脾臟之屬性屬於陰,性質喜溫,但卻不耐寒。自利與口渴,則屬於熱相;而若沒有口渴,則屬於寒。脾臟不耐寒,所以容易腹痛、嘔吐。鴨溏是指大便黏滑,像鴨子拉的便便一樣,也是因為虛寒所造成。霍亂是指邪氣侵犯中焦,導致患者又吐又瀉,手腳抽搐,眼神恍惚。霍亂分為陰霍亂和陽霍亂,這裡所述的霍亂,屬於因寒而引起的。治療方法是使用乾薑溫補,並且使用人參、白朮、甘草等補藥,以補充元氣。
3.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泡過),人參(三兩,去蘆),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吳茱萸(一升,洗淨浸泡過):這是中藥材的一種,具有溫腎壯陽、祛寒止痛的功效。
人參(三兩,去蘆頭):這是中藥材的一種,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的功效。
生薑(六兩):這是中藥材的一種,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化痰的功效。
大棗(十二枚):這是中藥材的一種,具有補氣養血、益氣生津的功效。
傷寒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此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此非所宜也。少陰犯真寒,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此湯主之。厥陰乾嘔吐沫,頭痛者,亦此湯主之。
白話文:
-
如果傷寒的人吃了東西後想嘔吐,這是陽明經的問題,可以使用這個湯來治療;如果喝了這個湯後病情反而加重,那是因為問題在上焦,這個湯就不適合了。
少陰經受到真正的寒邪侵襲,導致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甚至有死亡危險,可以使用這個湯來治療。
- 厥陰經出現乾嘔、吐沫、頭痛的症狀,也可以使用這個湯來治療。
陽明,胃也。為倉廩之官,主納水穀,有寒,故令食谷欲嘔,吳茱萸湯溫之宜矣。若得湯反劇,便非胃中寒,乃是上焦火,宜用涼劑,而吳茱萸非宜矣。少陰犯真寒者,足少陰腎臟中寒,與傳來陽證不同也。腎間陰寒盛,則上格乎陽而為吐。經曰:腎主二便。故腎寒則大便不禁而為利,手足得陽而溫,受氣於內者也;內有陰寒,故令手足厥逆而冷。
白話文:
陽明指的就是胃。胃是人體內的糧倉,掌管著消化穀物,若胃中寒氣過盛,就會出現吃飯後想吐的症狀,這時就需要用吳茱萸湯來溫暖胃部,起到緩解和治療的作用。但如果喝下吳茱萸湯後病情反而加重,那問題就不是胃部寒氣過盛那麼簡單,而是上焦有火,此時就應該服用涼性藥物來治療,而吳茱萸湯反而不適合了。
少陰經受寒則為真寒,指的的是足少陰腎臟中的寒氣過盛,這與傳來的陽性病症有所不同。腎臟中的陰寒盛行時,就會影響上方的陽氣,而導致嘔吐的現象。中醫經書上說:腎臟負責排泄,因此腎臟受寒就會導致大便失禁,腹瀉不止。但是手腳卻感覺溫暖,這是由於手腳接受的陽氣而產生的感覺。但是內部卻有寒氣,就會導致手腳出現冷的感覺,並伴有抽搐的現象。
煩躁者,陰盛格陽,陽氣內爭,故令陽煩而陰躁,斯其為證亦危矣,故欲死。厥陰者,肝也,寒氣內格,故乾嘔吐沫;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故頭痛。吳茱萸辛熱而味厚,經曰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走下焦而溫少陰、厥陰;佐以生薑,散其寒也;佐以人參、大棗,補中虛也。
白話文:
煩躁的人,是陰氣過盛阻隔了陽氣,陽氣在體內相互衝突,因此陽氣變得煩躁而陰氣變得躁動,這就是這種病症的表現,也很危險,所以會想死。厥陰是肝臟,寒氣在體內積聚,所以乾嘔吐出泡沫;厥陰與督脈在頭部交會,因此頭痛。吳茱萸辛辣溫熱而味道濃厚,經上說味道為陰,味道濃厚是陰中之陰,因此走下焦而溫暖少陰、厥陰;輔以生薑,可以散去寒氣;輔以人參、大棗,可以補益中虛。
雖然,張機氏立是方,以治少陰、厥陰之寒也固矣,不又曰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乎?厥冷之與四逆,無相違也。臨病之工,烏可不慎!
白話文:
雖然張機建立的這個方劑,是為了治療少陰、厥陰的寒證,但難道不是又說少陰病證出現嘔吐、腹瀉、煩躁不安、四肢逆冷的症狀,就必死無疑了嗎?厥冷之與四逆,這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醫生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怎麼能不慎重呢?